东吴的疆域荆州(除南阳郡、半个南郡、半个江夏郡)杨州(除九江郡、庐江郡一小部分。)交州。东吴人口两百四十万,军队二十四万。蜀汉东吴曹魏的人口比是1:2.5:4.7。也就是说东吴人口是蜀汉两倍,是曹魏的一半。但经济发达情况来说曹魏远比东吴蜀汉要好的多。公元194年—公元200年孙策拿下杨州大部分。但公元200年小霸王孙策去世,让弟弟孙权继承自己的事业。当时孙权面对三大难题:1江东豪强蠢蠢欲动2流亡北士准备逃离江东3扬、越蛮夷阻兵仗势。孙权的解决办法: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鲁肃对于东吴是至关重要的人物。历来成就霸业者明主加三杰缺一不可。孙权是明主,能用人。三杰指的是股肱、爪牙、谋主。张昭是股肱,周瑜是爪牙。鲁肃的到来,三杰齐全。鲁肃早年间就跟周瑜交好,跟周瑜总一起来江东。但鲁肃却一直没有投孙策。
孙权一接班,周瑜马上去请鲁肃。孙权宴请众人,鲁肃也来了。孙权跟鲁肃聊的非常高兴。宴会结束,众人去走了,鲁肃也准备离开。孙权留下鲁肃继续在榻上对饮。孙权对鲁肃讲:现在大汉王朝处于危亡时刻,天下纷乱。我继承着父兄基业,我想成就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这个发问跟当年刘备问诸葛亮的差不多。三国志: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鲁肃回答讲当年高祖也是想尊奉义帝而不成,因为项羽杀害义帝。现在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所以将军您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我认为汉朝是不可能兴复的,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消灭。鲁肃接下来的规划分三步走:1鼎足江东2趁北方多事之秋,先进攻江夏黄祖夺荆州,占据长江以南。3称帝再北上中原统一。孙权说:我现在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其实孙权是听进去了。而刘备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说了一个字:善。
后来甘宁、周瑜、吕蒙都献策,可以视为是榻上对的进一步深化。黄祖部下甘宁来投,并向孙权献计。也是分三步走:1拿下江夏黄祖2占据整个荆州3进攻益州。这跟鲁肃的榻上对是差不多。甘宁还提出不能让曹操抢先了。跟诸葛亮隆中对也类似,也都认为刘表守不住基业。公元210年周瑜向孙权献策:由他跟孙瑜率军攻打刘璋跟张鲁,打下来后留孙瑜守益州,并跟马超联合。我返回来跟将军一起拿下襄阳,然后进军北方。三国志: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孙权同意了此计划,但周瑜还没有出发就病死了。公元217年后吕蒙献策:拿下荆州后让孙贲守南郡,潘璋据守白帝,蒋钦率水军万人在长江布防,我亲率军攻下襄阳。这样我们就不用怕曹操,也不用依靠刘备了。鲁肃、甘宁、诸葛亮、郭嘉、荀彧、周瑜、吕蒙等都把目光放在荆州。用刘备的话来讲就是: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鲁肃虽然坚决主张联刘不过是应通权变,有机会的话还是会夺荆州。鲁肃代周瑜准备去陆口上任时,路过吕蒙的驻地。鲁肃是看不上吕蒙,但有人对鲁肃讲吕将军功名日盛,不能这样轻视。您应该亲自去见他。鲁肃是统帅,吕蒙是部下。吕蒙不来见他,反而要鲁肃去见他。换成一般人肯定不会去,但鲁肃去了。两人一起喝酒,喝的差不多的时候吕蒙问:您受重任,跟关羽为邻。有什么谋划以备无患?鲁肃回答:随机应变吧。吕蒙讲:现在东西两家虽然联盟,但关羽是虎熊,怎么能不想好防范策略?吕蒙于是把自己准备的五项策略告知。鲁肃听了吕蒙的策略马上离开席位抚着吕蒙的背讲:我不知道你的谋略到了这个地步。于是鲁肃跟吕蒙成为好朋友。
公元208年曹操征荆州,刘琮投降。当时东吴以张昭为代表皆劝孙权投降,鲁肃不说话。孙权起身更衣时,鲁肃追上去。孙权明白鲁肃有话跟他说,抓着鲁肃的手讲:你想要说什么?鲁肃讲:众人劝将军投降是误主,根本不能跟他们图谋大业。我鲁肃可比投降,但将军您不能。我投降的话曹操会让我回到地方,接受地方的察举。这样我至少能做一小官,然后慢慢做到太守刺史也不成问题。但将军您投降能到那里去?孙权叹息讲众人劝投降,令我大失所望。只有你想法跟我一样,这是上天把你赐给我的。因为孙权是想南面称孤成就帝业,自然是不甘于投降。就像当年刘备会离开曹操一样,曹操对刘备也是非常好。三国志: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给刘备的官爵是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刘备要是一直待在曹操身边,至少富贵一生是没有问题。刘备要跑是因为他不甘于居人下,他是想成就大业的。孙权从诸葛亮口中得知刘备还有水陆两万人马,又得到周瑜的支持。孙刘联军在赤壁、乌林大破曹军。据三国志曹操损失一半以上人马。曹操当时是带了十五万人马征荆州。曹操退回北方,留下徐晃曹仁等人守南阳郡和南郡。公元215年东吴进攻荆州,攻占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率军五万支援关羽,准备夺回三郡。但因为曹操攻入汉中,刘备向孙权求和。东吴把零陵郡归还,刘备也承认了东吴据有桂阳、长沙两郡。公元219年吕蒙趁关羽北伐夺得荆州三郡。这时东吴占据荆州大部分,除南阳郡、江夏郡部分、南郡部分在曹操手上。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在登坛前特意对公卿讲: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这时东吴已有条件实行当年鲁肃所规划的: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但东吴虽然频繁北伐,但都是劳而无功。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内难未弭:
东吴的核心地盘是江东,但越、夷阻兵仗势。这也是东吴一直未能全力征战的原因之一。公元200年鲁肃献上榻上对。孙权当时虽然说非我所能及,事实上一直按照榻上对在做。公元203年孙权率军攻打荆州江夏太守黄祖。当时已经打败了黄祖的水师。吴军正准备攻城,这时鄱阳郡、会稽郡皆有叛乱。三国志:(鄱阳郡)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会稽郡)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叛军规模数万人,孙权不得不返回豫章郡。派吕范、程普、太史慈、贺齐、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人平叛。公元204年妫览、戴员、边鸿杀害丹阳郡太守孙诩反叛。公元205年派贺齐征讨豫章郡上饶叛乱。公元207年再次西征黄祖,俘虏了一些人口,就退军了。公元208年征黄祖,此次西征破城并斩杀逃跑的黄祖。但是孙权并没有继续西进,只是虏数万百姓而回。因为越、夷蠢蠢欲动。三国志: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所以说越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东吴,使其不能全力向西。越夷的问题使得东吴一直都未能攻下荆州。所以鲁肃才改吞荆为联荆,联合刘备抗曹。
从公元203年——公元242年江东吴郡、会稽郡、豫章郡、鄱阳郡、丹阳郡叛乱就有十多次。小规模的数千人,中等规模的万人,大规模的数万人。平叛时间短则数月,中则一年,长则数年。三国志:公元203年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公元204年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同出馀汗。(豫章郡) 公元205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公元208年而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豫章郡)公元211年吴郡馀杭民郎稚合宗起贼,复数千人。会稽郡东冶五县贼吕合、秦狼等为乱。 公元213豫章东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为贼乱,众万馀人。 公元215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公元217年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遂部伍东三郡。221年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这一年刘备东征)公元225年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 (这一年魏国伐吴)公元228年是时丹杨、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数年平定,招抚万人。 公元234年庐陵贼李桓、罗厉等为乱。 公元235-237年平山越人。公元236年鄱阳贼彭旦等为乱。 公元242年会建安、鄱阳、新都三郡山民作乱。
江东山越、山民、山贼的叛乱次数比上面所述只多不少,一直到东吴灭亡还有不少叛乱。公元223年曹丕征吴,孙权上书认错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国志: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也是孙权迫切想跟蜀汉恢复联盟的原因。公元223年蜀汉派邓芝使吴,孙权对邓芝讲: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曹丕乘空弄态,而反求和。议者以为内有不暇,幸来求和,於我有利,宜当与通,以自辨定。从孙权这段话可知为防范山民作乱,孙权已经把大量在长江防守魏国的军队调回。除了江东越夷叛乱,荆州交州也是有蛮夷叛乱。公元231年东吴动用五万人花了三年才平定武陵蛮。虽然没记录叛乱的规模,可以确定的是规模很大。公元220年桂阳郡贼帅在交州起事,步骘率军平定,俘获万人。公元239年交州数万人叛乱,一年多才平定。荆、益、杨、交四州是戎、蛮、越、夷等比较多的地方。诸葛亮在隆中对也提到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江东的山越、山民、山贼牵制了东吴相当多的军事力量。
无荆不立国,无淮则危:
东吴是把江东作为根基地,所以成也江东败也江东。因为暂时跟刘备联盟,东吴南下夺下交州。之后把主攻方向放在合肥、新城。所以自公元208年以来东吴大多是从进攻东线皖、新城、合肥。周瑜吕蒙都是主张占据襄阳北上的。公元210年——公元219年因为荆州在刘备手上,所以周瑜吕蒙的计划并不能实施。这段时间孙权只能从东线发动进攻。公元209年周瑜攻打南郡,孙权率众围合肥,张昭率军攻打九江郡当涂。孙权攻城一个月,曹操派张喜率军救援。还没有到,孙权就退了。公元211年孙权把治所吴郡京口,迁往丹阳郡秣陵县。营建石头城,改名为建业。公元214年孙权率军征讨皖城。得数万人口。自赤壁之战后曹操屡屡从东线发动进攻。曹操在皖屯田,又引诱江东鄱阳郡贼帅为内应。吕蒙认为不能让曹操在皖屯田成功。三国志:蒙日: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曹操也经常从东线进攻东吴。公元210年曹操征吴,并在杨州芍陂屯田。(曹操占据杨州江西部分)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公元217年曹操率军征吴。后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率二十军屯居巢。于禁七军都三万多,一军应该是五千人,二十军就不下十万人。东吴压力倍增,于是孙权向曹操请降。三国志: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脩好,誓重结婚。曹魏在长江沿线驻军十五六万防范东吴。而东线淮南就不下十万,说明荆州方向兵力最多也就是数万。关羽北伐围攻襄阳和樊城时,两城只有各数千人。徐晃驻宛城,因兵力少不敢去救援。
我在前面也讲过了杨州越夷动乱频繁,东吴不得已调长江守军回防。这也使得东吴大部分力量用于稳定内部。曹魏主攻方向也是东线。曹操历次征吴都是从东线发动进攻。曹魏建立后主攻方向也是放在东线。公元222年曹魏伐吴,兵分三路。一路攻南郡,另外两路攻洞口、濡须。据三国志: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说明东线伐吴大军十多万人。公元224年曹丕亲率大军伐吴,大军行至广陵。孙权亲自率军在濡须口布防,并派徐盛在石头城布防。公元225年曹丕再次率军进军至广陵。公元228年魏国三路伐吴。曹休一路率步骑十万向皖,贾逵率数万人攻打东关,司马懿率军向江陵。孙权亲自皖,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各率三万人击曹休。所以东吴把大部分军力在东线布防。既然大部分军力此,用于进攻也方便。所以说孙权的策略攻守并用。东吴的核心是江东,所以江阴之防尤重。公元211迁都建业,公元212年建石头城,调集数万人筑濡须坞,临河设东西两关。
北方政权要灭南方政权必然要渡江而战。读史方與纪要: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度者十之九,从京口渡者十之一。盖以江面狭于瓜洲也今洲渚纡回,采石形势,又复一变矣。跟曹魏合肥隔江相望,这也不难理解孙权为何老是打合肥。襄阳、合肥、皖、新城、广陵五地是魏国征吴的前进据点。据读史方與纪要长江中下游有七个地方最要紧,即公安(当年刘备把公安作为荆州做为治所,东吴夺荆州后让诸葛瑾守公安)、石首(江陵东边的长江岸)、岳阳、武昌(公元221年孙权迁都于此,公元229年也在此称帝,然后迁回建业。留陆逊、太子坐镇)、宣化(当时属徐州广陵郡)、瓜州(即牛渚矶、采石)魏国征吴东线往往是实,荆州方向往往只是策应。东吴防御大多也是不怎么理会荆州方向。
东吴北伐都是以东线为主,主要是进攻合肥、新城、皖、六安等地。目的就是为了夺得江淮之地。魏国伐吴就是从江淮河流船行。读史方與纪要:淮者,江之蔽也,弃淮不守,是为唇亡齿寒。东吴要鼎足江东,就必然要拿下淮地。因为长江沿线数千里,防守是十分因难的。东吴历次北伐都是以东线为主,荆州方向只是配角。公元208年攻合肥、当涂。公元214年攻皖城。公元215年攻合肥。公元219年攻合肥。公元231年九江郡的阜陵县伏击。公元233年攻合肥、新城六安。公元234年攻合肥、新城、广陵、江夏。公元236年攻襄阳,但没打就退回来了。公元237攻六安,江夏。公元241年两路攻淮南两路攻荆州。公元243年攻六安。公元246年攻江夏。公元253年攻新城。北伐主要都是淮南徐州一线。荆州方向虽然也有北伐,但人马大多是一万、两万,最多的一次五万。虽然东吴多次从东线进攻,并没能占据江淮。但也逼的魏国把防线从长江后撤,数百里的无人区。三国志:青、徐、汝、沛颇来归附,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
东吴鼎足江东的国策,不得不重兵防守东线。而把荆州这个用武之地作为西大门。历来南方政权没有荆州则不能在东南立国,东南无江淮则危。这也是历代智谋之士共同的观点。历代智谋之士同样有一个观点,就是荆州是进取中原的战略要地。例如南宋名将岳飞就认为襄阳六郡是恢复中原的根基。襄阳六郡指的是襄阳、江陵、唐州、邓州、信阳、随州。即东汉的南阳郡南部和南郡。宋史:飞奏:襄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今当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后人的观点孙权不知道,但周瑜吕蒙的策略是从荆州北上的。公元221年孙权曾都鄂,改名为武昌,并成立武昌郡。鄂县原来属江夏郡,处在荆杨两州交界。公元229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九月迁都回建业。但留下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留守武昌,陆逊也留下。孙权迁回建业的原因就是因为江东士族反对。江东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从这段童谣就可知江东人根本不愿意在武昌。孙皓就曾短暂迁都武昌,但受到强烈反对。西晋名将杜预认为应尽早灭吴,一旦孙皓迁都于武昌就难以灭吴。晋书:杜预上表曰: 自闰月以来,贼但敕严,下无兵上。以埋势推之,贼之穷计,力不两完,必保夏口以东以延视息,无缘多兵西上,空其国都。从杜预的话也可得知东吴把兵力集结在东线以保卫江东。南宋名将岳飞认为建都于东南只能偏安,迁都于荆州这个用武之地才是上策。宋史:飞奏:钱塘僻在海隅,非用武地。愿陛下建都上游,用汉光武故事,亲率六军,往来督战。庶将士知圣意所向,人人用命。孙权是清楚的,不然也不会迁都武昌。即使后来迁回建业也留太子坐镇武昌。
江东士族过于强大:
西周是分封制,即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把士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依靠士统治百姓。在卿大夫跟士之间还有一个阶层就是大夫。例如秦国先祖就是西陲大夫。自李悝变法开始到商鞅变法。其核心内容就是为了打破世卿世禄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就是为此。汉初是郡县制跟分封制并存,后来只有郡县制了。士成为汉代仅存统治阶级。士族世代入仕途,形成世族豪门。汉末黄巾之乱,朝廷无力征讨。世族豪门依靠财力纷纷招募私人武装。孙权去世后,司马师想趁机伐吴。邓艾劝谏: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就是说孙权死了,虽然东吴大臣还没依附顾命诸葛恪。但江东的大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依靠天险足以自保。到了东晋时江东士族依然是非常强大。据世说新语: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元帝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顾骠骑就是江东人顾荣。顾荣是东吴丞相顾雍的孙子。司马睿讲寄人国土,这个人当然是指江东士族。由此也可见江东士族的强大。也意指的江东是江东士,司马氏只是寄居。
公元195年孙策带着不到两千人准备渡江去江东。三国志:兵财千馀,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到了杨州九江郡历阳县就有五六千人了。应该是孙坚的旧部跟随。孙策首战是攻打会稽郡曲阿的杨州刺史刘繇。据三国志刘繇当时有数万人。三国志: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刘繇还是败了,逃跑了。三国志: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刘繇的军队大多投降,于是孙策拥军两万人,占据了曲阿。孙策趁胜进军攻吴郡许贡、会稽郡王郎、丹阳郡袁胤周昕、豫章华歆(刘繇躲在这里)等、顺便击败盘居在江东各郡的吴人邹他、钱铜、王晟、严白虎、祖郎、焦等豪强。三国志:众各万馀人。据后汉书地理志杨州有六个郡,分别是九江、庐江、吴、会稽、丹阳、豫章。九江、庐江部分在曹操那里,就是寿春、合肥、皖等地,也称为江西。公元200年孙策占据了杨州六郡大部分。
孙策带着淮泗兵进入江东,受到江东士族的激烈反抗。孙策自已担任会稽太守、吴景为丹杨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朱治虽然是江东人,但他很早就跟着孙坚南征北战。孙策起用一批从北方避乱到江东的士人,因为他们在江东没有根基。三国志: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他们都是徐州人,也不是江东人。孙策占据江东完全是告武力征伐。三国志: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武力并不是说不对,但光靠武力就行的。当年坐在后面的陆绩大声讲: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公元211年庞统劝刘备在刘璋来迎时干掉他,这样就能夺下蜀地。刘备拒绝并讲: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刘备于是在蜀地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公元214年刘备夺得蜀地后的人事安排就非常的好。三国志: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
孙策在平定江东时诛杀不少英豪。例如吴郡高岱,孙策曾把他下狱,很多人为他求情。孙策以他得人心杀之。杀了很人心的人,那孙策就失去人心。曹操不杀刘备和厚待张绣就是为了争取人心。吴录: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孙策诛英豪的记录见于各史料。《会稽典录》曰:“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傅子》: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三国志》: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孙权也曾诛沈友,据吴录当时孙权问他有人说你要造反?他知道自己难幸免,于是讲:主上在许,有无君之心者,可谓非反乎?孙权接班后跟江东士族有所缓和,招聘大量的江东士族子弟进入政府。但孙权始终是防范、削弱江东士族。孙权在周瑜、鲁肃、吕蒙等将领去世后,刘备兴师伐吴,不得不起用陆逊。但在此之后只是让陆逊坐镇武昌,即使是北伐所率也只是偏师。
孙权当皇帝后一手炮制了吕壹事件和南鲁党争。炮制这些事件就是因为当年跟江东人缓和起用大批江东人,已经威胁到政权的安危。帝王可不会因为你有没有反意,而是顾忌有没有这样的实力。任中书典校郎,监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曾告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江夏太守刁嘉等人。太子孙登数次谏,孙权不听。于是大臣都不敢说话。太常潘濬得知太子劝谏都不管用,于是准备在宴会时亲自刺杀吕壹。但是可惜的是让人告密。事情闹太大后把吕壹下狱后,丞相顾雍前去审理。顾雍对他讲: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吕壹只是叩头不说话。三国志:壹叩头无言。因为吕壹知道自己是弃子说了也没用。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也封孙霸为鲁王。孙权给太子和鲁王的待遇几乎是一样的。三国志: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孙和)无殊。孙权处理了一批太子党、鲁王党的人,他们都是江东人。陆逊虽然没处理但逼死了。孙权于是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步骘为丞相。他们都不是江东人,而是流亡北士。孙权废掉孙和,赐死鲁王。原因不外乎他们跟江东土族过于亲近。荆州也有豪强,但孙权对他们也是顾忌。荆州人除了潘濬在三国志有传,其他人都没有传。在三国志连名字都没有。更别说能进入政权中心。其余荆州人都不能进入。主要还是因为荆州豪强跟蜀汉有莫大的关系。潘濬就曾让人密告要投蜀汉,因为蜀汉大将军蒋琬是他表哥。江东士族已经够强大了,不可能再让荆楚士族强大。
志愿已满,利在鼎足:
公元224年蜀汉再次派邓艾使吴,孙权对邓芝讲: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曹丕乘空弄态,而反求和......孤土地边外,间隙万端,而长江巨海,皆当防守。丕观衅而动,惟不见便,宁得忘此,复有他图。公元229年四月孙权称帝,派人告知蜀汉希望并尊二帝。蜀汉群臣认为孙权利在鼎足,而且愿望已满足,根本没有越过长江的打算,应该跟东吴断交。诸葛亮认为孙权不能越过长江,跟魏国不能渡过汉水。并不是因为力量足够,有利却不去取。我的观点是蜀汉东吴依靠重险之固和三江之阻挡住魏国,同样也挡住了蜀汉和东吴。公元227年魏明帝想伐蜀,大臣孙资反对。三国志裴注:又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就是说蜀汉东吴是凭地利阻碍统一。曹操打孙权时,傅干表示反对。九州春秋: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傅干还表示打东吴,我们的军队并不能发挥战力。九州春秋: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曹丕伐吴时正好长江暴涨,不得不退军。吴录: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曹丕认为无功而返就是魏国的军队发挥不出战力。就是没有一支强大水师。据魏氏春秋曹丕伐吴退军时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东吴同样是如此,虽然有强大水军。但舍船就步同样是无所用也。
曹魏到其亡都末能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只有魏国不能在长江歼灭南方水师,终不能越而战。南方水师随时能切断南北。而越江而战的魏军将成为孤军。进不能拨城,野无资。退路已断,岂可战乎?魏国伐吴时,曹休上书要救渡江而战。曹休一路有十多万人。三国志: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而东吴防守的应在数万人。三国志: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当时曹丕吓的立马派人去阻止。董昭讲就算曹休有渡江之志,只有他是不行,谁愿意寻死路呀。三国志: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曹休还没有渡江,东吴水师就来了。三国志:军未时进,贼救船遂至。魏国将领不愿意自投死地,难道东吴的将领就愿意自投死地吗?曹仁一路数万人从濡须进攻,东吴朱桓五千人。曹仁攻入濡须洲中。蒋济认为不可,那是死路。三国志: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果败。后来曹丕亲率大军伐吴,看到东吴水师的阵容和江水暴涨。只能隔江饮恨而回。三国志: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江水暴涨是对不习水战的魏军非常不利的。三国志:若水盛时,贼易为寇,不可安屯。东吴同样是步骑作战是远不如魏国的,一样是不敢过于深入。
东吴每次北伐时间都非常短,稍有不利即退军。公元234年东吴蜀汉联合伐魏。魏明帝给满宠等人下令坚守,我将亲自率大军前去。魏国援军还有数百里才到,孙权就跑了。三国志: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孙权一跑,其他两路也就退了。五月北伐,七月就退了。公元241年零陵太守殷礼献北伐策略:全力动用荆、杨的军力、物资,征召所以壮丁拿着武器上阵,老弱负责后勤补给。联合蜀汉,让其进攻陇右。我们则三路进军:诸葛瑾、朱然率大军进攻襄阳、陆逊、朱桓率大军进攻寿春、陛下您亲率大军进攻青、徐。襄阳、寿春让我们围困,长安以西要防备蜀汉。这样魏国军队四处分散,只要有一处胜利,魏国必然军心涣散。我们正好全力进军,平定中原。如果不全力北伐,还是跟以前一样小打小闹。则不能达成目的,容易无功而返。国家空耗钱粮,长此以往国家府库一空。不是好的进兵方略。汉晋春秋: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足大用,易於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权弗能用之。
从殷礼的话中可知东吴一直都没有全力北伐。从东吴历次北伐来看动用的兵力不多,特别是荆州方向。公元233年孙权率军攻合肥新城,数目不详。将军全琮率五万人攻打六安。公元234年分三路北伐,孙权号称十万攻合肥新城。陆逊率军一万屯江夏,孙韶率军一万进攻广陵。公元237年全琮攻打六安,数目不详。朱然率军两万攻打江夏。公元241年全琮攻淮南、诸葛恪攻六安、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三路军数目不详,朱然率军五万攻樊城。公元243年诸葛恪率军征六安,数目不详。公元246年朱然出征柤中,数目不详。东吴每次北伐几乎都在魏国援军到达前退军,前后不过一两个月。三国志:未至,权退。未至寿春,权退还。魏国防守蜀汉东吴有三个要地,即合肥、襄阳、祁山。孙权只打合肥不打襄阳,就是不愿意跟魏国决战。因为襄阳距离魏国洛阳近,魏国在洛阳的中军就有十万。而打合肥,即使战事不顺也能在魏国援军到达前退军。
我的认为东吴不能进取中原主要是内难未弭、无淮则危、江东士族过于强大、志愿已满,利在鼎足。还有就是东吴必竟比曹魏弱、孙权不晓军事、诸贤早世(周瑜、吕蒙、鲁肃早世,其余诸将皆不足担统帅,陆逊不受信任),这些就不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