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舍子救下一红军,27年后红军成开国大将,如何报答大娘?

椰子族部落 2024-11-03 10:08:37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普通百姓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1928年的一个深夜,湖北麻城西张店街,一位普通的开店大娘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儿子的性命,将躲藏的红军交给国民党军队,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救下这位素不相识的红军?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一位母亲究竟是如何做出惊人的决定?而这位被救下的红军,后来又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将,他又是如何报答这位用儿子生命换来他平安的老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在生死抉择面前,人性的光辉为何如此耀眼?

一、王树声的革命之路

1905年,湖北麻城的一个地主家庭迎来了新生儿王树声。作为家中独子,王树声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祖父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大地主,为了培养这个嫡孙继承家业,不惜重金聘请了当地最好的私塾先生。在私塾里,王树声系统地学习了《论语》《大学》等传统经典,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然而,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年仅6岁的王树声亲眼目睹了革命浪潮席卷家乡的场景。他看到了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的檄文,听到了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这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9年,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此时的王树声已经进入麻城中学学习。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当时的麻城,虽然地处偏僻,但新思潮的传播并未落后。一批进步教师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带进校园,王树声开始系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

1923年是王树声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在组织的培养下,他开始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疾苦。当时的麻城农村,地主势力强大,佃农生活困苦。王树声看到了自己家乡的农民们面黄肌瘦,佃租沉重的情况,这与他从小在地主家庭看到的繁华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王树声开始在农村秘密组织农会。他利用自己地主家庭子弟的身份,以做生意为掩护,在农村发展进步青年。到1925年底,他已经在麻城一带发展了数十名农会骨干。这些农会骨干后来都成为了当地革命力量的重要支柱。

1926年春,经过组织考验,王树声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中。这一年秋天,他参与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当时的黄麻地区,土匪势力猖獗,经常骚扰百姓。王树声带领农会武装,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成功剿灭了当地最大的土匪团伙,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这次战斗的胜利,不仅打击了反动势力,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会武装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战斗,王树声认识到只有武装斗争才能解放农民。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他始终坚持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的路线,为党在鄂东地区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生死关头的惊险时刻

1928年的春天,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共产党的大搜捕。在湖北麻城地区,由于王树声领导的农会武装给当地反动势力造成了重创,国民党军队对他展开了疯狂的追捕。

3月15日清晨,国民党一个营的兵力突然包围了王树声所在的农会据点。当时王树声正在召开地下党会议,敌人的突然袭击使得会议参加者不得不仓促撤离。在撤退过程中,王树声和其他同志被打散,只能单独突围。

为了甩开追兵,王树声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他翻越了三座山头,涉水过了两条小溪,最后来到了西张店街附近。此时已是傍晚时分,天色渐暗,但追兵的喊声仍在身后若隐若现。

西张店街是当地一个重要的集市,街道两旁开设着各种店铺。这天傍晚,大部分商铺已经关门歇业,街道上显得格外安静。就在王树声躲避追捕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街道尽头传来。国民党的骑兵部队已经封锁了街道的两端。

这时,一份加急通告被张贴在街头:凡是能提供王树声下落的,赏银二百两;窝藏王树声者,全家处死。通告一出,街道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商户为了自保,主动配合国民党军队搜查;也有的百姓默默地关上门窗,不愿卷入这场是非。

就在这危急时刻,一家布庄的后门悄悄打开了。店主周大娘正要关门,恰好看到了在暗处躲避的王树声。周大娘平日里就听说过王树声带领农会打土豪、救百姓的事迹。这时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向王树声使了个眼色。

夜幕降临后,国民党军队开始挨家挨户搜查。他们用枪托砸开关闭的店门,翻箱倒柜地搜寻。当搜查队来到周大娘的布庄时,一名军官注意到了店内的地窖。就在军官准备搜查地窖的时候,周大娘机智地拿出了一坛酒,说是地窖里存放的老酒,请军官品尝。

这个夜晚,国民党军队在西张店街搜查了整整一夜。他们不仅搜查了每一家店铺,还在街道两端设置了岗哨,严密监视着过往行人。然而,王树声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被周大娘藏在布匹堆后的暗室里。

第二天一早,国民党军队加大了搜捕力度。他们开始挨家挨户地盘问店主,并且宣布如果不能找到王树声,就要对整条街的居民进行连坐处罚。面对这样的威胁,一些商户开始动摇,有人提议要举报可疑的邻居。就在这个时候,周大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三、母亲的艰难抉择

在国民党军队加大搜捕力度的第二天清晨,周大娘叫来了自己的儿子小旺。小旺今年十八岁,与王树声的年龄相仿,身材也十分相似。周大娘让小旺换上了自己准备好的一身旧军装,又将王树声的一些随身物品放在他的口袋里。

这天上午,周大娘突然跑到街上大声呼喊,说发现了可疑的人。国民党军队闻讯立即赶来,周大娘指着自家后院说,有人昨晚偷偷翻墙进了她家后院。军队立即冲进后院搜查,果然在柴房里发现了穿着军装的小旺。

小旺被捕后,国民党军官立即进行审讯。周大娘对外宣称不认识这个人,说是昨晚发现有人翻墙进院,因为害怕就没敢声张。军官们搜查了小旺的衣物,发现了王树声的部分随身物品,加上小旺的体貌特征与通缉令上的描述相符,便认定他就是要找的王树声。

为了使计划更加可信,周大娘还特意在街坊邻居面前表现出十分配合的样子。她详细描述了发现"可疑人员"的经过,并主动要求领取悬赏。这一举动不仅打消了军队的怀疑,还让其他商户对她投来钦佩的目光。

然而,就在军队准备将小旺押解离开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当地一个曾经见过王树声的地主恰好路过,他仔细打量了小旺几眼,似乎对其身份产生了怀疑。这个地主与国民党军队的长官相熟,正准备上前说明情况。

关键时刻,周大娘立即上前,拉住那个地主攀谈起家常,并趁机将一个钱袋塞给了他。那个地主掂量了一下钱袋的份量,便转身离开了。这个细节,恰好被躲在暗室里的王树声看在眼里。

当天下午,国民党军队押解着"王树声"离开了西张店街。周大娘领到了二百两白银的赏金,但她的脸上没有丝毫喜悦。整条街的商户都为她的"机智"和"忠诚"叫好,却不知道她已经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换取了一个革命者的生命。

入夜后,周大娘将王树声安排到了一个更隐蔽的地方。她交给王树声一些盘缠,又为他准备了农民的衣服和干粮。临走前,周大娘只说了一句话:"革命要紧,我们老百姓就是要帮着你们干。"

就这样,王树声在周大娘的帮助下,成功避过了这次围捕。而周大娘的儿子小旺,则被押解到了县城。在押解途中,小旺趁着一个夜晚,咬断了绳索逃走了。当国民党军队发现上当后,再次返回西张店街搜查时,王树声已经安全转移。这次事件过后,周大娘将布庄盘给了别人,带着全家搬到了外地,以躲避国民党的报复。

四、寻找恩人的漫长旅程

自1928年那次惊险的脱险后,王树声始终没有忘记周大娘母子的救命之恩。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他多次派人打探周大娘一家的下落,但由于战乱频繁,加上周大娘一家已经搬离西张店街,始终未能找到确切的消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尽管工作繁忙,但他仍然惦记着当年的救命恩人。1950年春节前夕,王树声专门抽出时间,带着几名警卫员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麻城。

当年热闹的西张店街已经面目全非。战争年代,这里曾多次遭到破坏,许多老建筑都已倒塌。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王树声找到了几位上了年纪的老街坊。通过他们的口述,王树声得知周大娘一家在1928年底就搬离了麻城,据说是去了湖南方向。

1951年,王树声又派出专人在湖南各地进行走访调查。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湘西一个偏僻的山村找到了一些线索。当地一位老人说,在抗日战争时期,确实有一户姓周的麻城人家在此短暂居住过,后来因为日军扫荡,又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1952年夏天,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在江西省的一个县城里,有人发现了与周大娘儿子小旺相似的踪迹。王树声立即委托当地部队进行核实。经过仔细调查,发现这个消息源于一位在当地开杂货店的老人。这位老人自称是湖北麻城人,曾经在西张店街做过生意。

1953年初,根据这条线索,调查人员终于在江西省德安县找到了已经年过花甲的周大娘。此时的周大娘已经是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仍在当地开着一间小杂货店。而她的儿子小旺,已经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了。原来,在1928年成功逃脱后,小旺加入了当地的游击队,后来转移到江西,在一次与日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得知这个消息后,王树声立即前往德安县。当他再次见到周大娘时,这位曾经救过他性命的老人已经认不出他来了。王树声向周大娘跪下叩头,但周大娘连连摆手说:"救你是应该的,我们老百姓就是要帮着共产党干革命。"

在了解到周大娘家庭困难的情况后,王树声立即向上级反映,为周大娘申请了革命功臣抚恤金。他还专门在德安县给周大娘买了一处新房,并安排专人照顾她的起居生活。每年春节,王树声都会派人前往看望,为老人送去慰问品。

直到1955年周大娘去世,王树声始终没有忘记这份救命之恩。在周大娘的追悼会上,王树声亲自到场送别。他说:"没有周大娘母子的舍命相救,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样的恩情,永远都报答不完。"

五、精神的永恒传承

1955年冬天,在周大娘的追悼会结束后,王树声召集部队官兵,专门讲述了这段历史。他将周大娘和小旺的事迹编入部队的传统教育教材,要求每个新入伍的战士都要学习这个故事。

1956年春,在王树声的倡议下,德安县地方政府在周大娘生前居住的地方设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详细记载了1928年周大娘母子舍命救助革命同志的壮举。每年清明节,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前来祭扫。

1957年,德安县的一所小学将周大娘的事迹编入校本教材。教材中不仅记载了周大娘救助革命者的经过,还特别强调了她将儿子小旺送去替代王树声的细节。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1960年,王树声派人收集整理了周大娘家人的回忆资料。通过走访周大娘的亲属和故居邻居,逐步还原了周大娘一家在1928年之后的经历。据周大娘的远房亲戚回忆,周大娘离开麻城后,先是在湖南避难,后来又转移到江西。在这期间,她靠做小买卖维持生计,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救助革命者的事情。

1962年,一位曾在西张店街做过学徒的老人找到了王树声。这位老人带来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物品——一本已经发黄的账本。这是当年周大娘布庄的账本,其中记载着1928年3月15日的一笔特殊支出:"用去黄酒一坛,布匹三匹"。这个看似普通的记账,实际上记录的正是周大娘救助王树声那天的场景。

1965年,德安县博物馆开辟了一个专门的展区,陈列周大娘相关的历史资料。展品中包括了周大娘晚年使用过的物品、与王树声的合影、以及那本意义非凡的布庄账本。每到周末,都有大量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1970年,王树声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篇回忆文章。文章中,他特别记述了周大娘在危急时刻的临危不惧,以及小旺后来参加革命、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这篇文章被多家报纸转载,使得周大娘母子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

1975年,德安县在周大娘故居的基础上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基地不仅保留了周大娘生前居住的房屋原貌,还复原了当年西张店街的场景。每年都有众多部队官兵、学生和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1980年代初,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了"周大娘精神传承小组"。这个民间组织定期开展纪念活动,收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并组织年轻人学习革命传统。在他们的努力下,周大娘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革命历史上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0 阅读:14

椰子族部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