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翻太史公《史记》三十世家,独勾践似乎为太史公所青睐。其余诸侯国史家各年谱均有记载,唯有《越王勾践世家》中最大篇幅给了勾践,其次给了勾践最大的功臣范蠡。足见太史公对于励志的勾践和范蠡君臣给予了极大的青睐。
越王勾践是大禹的直系后裔。大禹去世后,大禹的儿子和大臣伯翳为了争夺首领霸权展开争斗,一部分大禹的直系后裔为了避免卷入两者的斗争之中,甘愿搬迁到会稽一带为大禹守陵。夏后帝少康的有一个庶出之子为了躲避兄弟们的迫害,也带着自己的族人流亡到了这里。
由于当时的会稽一带都是东夷人世代居住的桑梓之地,大禹的这部分族人,也就是越王勾践的先祖融入到了当地土著的生活之中。只见他们披头断发,身上全是纹身,身上穿的都是用草制作的衣服。和当地的土著居民没有任何差别。随着会稽一带的人越来越多,这里逐渐就形成了一个国度——越。西周初年,武王伐纣成功,把大禹就在中原的直系后裔封在杞地以续夏祀,而把处于会稽一带的大禹族人封于越以续禹祀。
由于当时会稽一带居民的文化落后,越王勾践先祖们的历史无法见于史书记载。仅仅记载了传了二十余代后,越国的位置传给了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允常去世后,由勾践继承了越国王位。越国和老对头吴国均远离中原,又先于周王室前立国。对于周王室的分封,他们丝毫不看在眼里。可以说,周王室对待越国和吴国一样,均是鞭长莫及,因而吴国和越国的君主都称王。
越国和吴国两国相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国都在扩充自己的领地。出于发展的需要,二人互相争夺资源和地盘,矛盾丛生。越王允常和吴王阖庐二人就经常率兵争斗。允常去世后,阖庐嗅到了吞并越国的味道。因而也不像宋襄公那样讲究礼仪,趁着越国办理丧事期间,举兵入侵越国。怎奈在槜李,阖庐不幸为流失所中,不久后死去。吴越两国的矛盾上升到了生死大敌之状。
其后,越王勾践不顾范蠡的劝告,坚持出兵消灭正在厉兵秣马准备报父大仇的吴王夫差,防患于未然。可惜,勾践此举和阖庐一样,行的都是不义之师。以不义伐义,下场可想而知。越国大败,仅仅剩下五千越甲。为了祈求活命,来日以报大仇,勾践让文种贿赂夫差身边的太宰伯嚭,声称自己甘愿为奴侍奉夫差,并且还把自己的夫人们送给夫差为妾。
勾践此举,无疑是找到了好大喜功的夫差的弱点。夫差认为让一个人死很简单,但让一个曾经高高在上的人低头为奴为仆,无疑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也是最为羞辱的事情。而勾践何尝不痛恨现在的自己呢?可好在勾践是一个能屈能伸之人,注定了他一生的不平凡。
心态上,勾践尚且能为夫差的奴仆,回国以后睡在木柴上,尝一尝苦胆又有什么能让他害怕的呢?正是因为勾践的这一翻隐忍和坚韧感动了司马迁。这或许也是司马迁受腐刑之后能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在《报任安书》书中,太史公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和越国之民同甘共苦,他的事迹能不感动太史公?普通人遇到此亡国灭种的状况,肯定早已引颈受戮了。可勾践丝毫没有这样的心态,而是以此锤炼自己的本事,这正是王者心态,是一个人超越自己所需要历经的磨难。像他们几十岁还如同顽童一般的人,是完全不能体会勾践个中之苦的。
其后,夫差为霸天下,四处树敌,对齐、晋、楚等施以兵威。勾践趁夫差外出会盟诸侯之时,偷了吴国的老巢,抓住了吴国的许多孩童,让吴国后继无人。四年后,吴国精锐尽在与齐、晋等国交战中死伤殆尽。勾践看准时机,终于消灭了吴国。面对夫差的投降,投降的条件还是和勾践的一样,勾践又怎么会让夫差走自己的路让自己无路可走呢?
于是,夫差遮住自己的眼睛,然后自绝而亡。他实在于九泉之下无颜见面于伍子胥。此后,勾践饮马黄河,兵锋直指齐、晋。他北会诸侯,上供于周天子,为周王室封为天下霸主。他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从此以后成为了处于苦难中的人们的诤言。就连太史公司马迁也能成为了勾践的小迷弟。
后记:
越王勾践伐吴成功之后,诛杀了自己的心腹谋臣臣文种,逼走军事范蠡,验证了范蠡所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开创了越国之霸,传之六世至越王无彊时,越国的国力已然稍微。无彊把矛头指向正强大起来的楚国,为楚国所败。自此以后,越国除名。而勾践的后人逃至闽地,自称为君。汉高祖之时还参加了伐秦的队伍。而东越王和闽君都是勾践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