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两件事情值得关注。一是国家医保局专程去上海向一线医生了解情况,二是有传言称,上海部分医院开始恢复一小部分的进口药了——比如高血压。
简要展开说说。
1月22日,据《经济观察报》记者瞿依贤报道:国家医保局在听取上海市政协委员关于集采药品质量的意见后,已返回北京。这次调查由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带队,去到了上海的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仁济医院等医疗机构调研情况。
这次调研显然不是走过场。据接近调研现场的人士介绍,本次调查最终会形成调研报告,可能会向社会公布。
可见国家医保局确实是想要专业地做事、做专业的事。
不过也别太乐观,既然要搞专业主义,那就要看参与者都有谁,所有的参与者,他们的话语权是如何分配的,利益博弈机制是怎么样的,谁负责最终拍板。
可以自己琢磨。药厂归谁管,目前哪些厂受益,将来哪些厂受益,医院归谁管,病人想要什么,病人的工具有什么,经费是怎么流动的,开关在什么地方。
这一整个决策过程,道阻且长,需要时间,肯定仍是相当漫长的。
不难想象,这里面一定还会存在一个反复与变化。
但是不管怎么说,上海政协委员的发声,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力。
目前来讲,很显然,最大的难题不是科学辩论和医疗分析,因为这些在专业专家这里,尤其是在现代医学专家这里,共识很容易达成。
最大的难题是谁买单。买单人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家医保基金,二是患者自己。搞来搞去,无非就是要切分这个比例,你付的多一点,我就能少付一点。
从资金来讲,就是零和博弈。但是这个资金的零和博弈里面现在掺杂了非科学的因素,它成为了支付比例博弈的噪音,天平摇摇晃晃了。
你说你给我省钱,买了便宜的药,省钱是好事,但是真问题仍是这两个:
1,效果如何保证?医生可以评价,患者自己也可以评价,两者的权重如果不能达到五比五,至少患者的声音值得被听到,患者有权说话。尤其是,明明去年三天治好的病,今年为什么七天还治不好。
2,您可别在其他地方给我浪费钱了,比如多开了死贵死贵的中成药,还有输液过程中,加开的什么中药贴,在西药那里省一块钱,中药这里浪费300块,这就显得很虚伪。
对病人来讲确实不在乎你是中药西药,解决问题就好,钱也一样,如果总价走高了就不能叫省钱,病人只是身体不适,脑还没有残。
这几天我还看到一些传言,不仅药品,似乎有些注射器、留滞针都被发现劣质折断的现象。这种情况也值得国家医保局深入调研,假如呈片状出现,那么该拉黑的厂子就赶紧拉黑吧。
以上是关于第一个信号,下面是第二个信号:
真实程度究竟如何,在官方消息出来之前,你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