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个人上征信,尴尬的是800个人,800万人上征信尴尬的是征信......网友问我:今年全国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超800万,问我怎么看?我说还能怎么看这800万远远超过了当初新冠累计确诊人数,这是法制建设的重大胜利!是法院日夜兼程不懈努力的成果。但是为什么执行力度在加大,失信人数反而越多?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好好想一想,适当的给老百姓一点喘息的时间呢?别逼老百姓走上最后一条路。某种程度上这种“失信被执行”的态度,给那些想还钱但暂时没法还钱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有的妻离子散、有的远走他乡、还有的房子被法拍只能露宿街头。相反应该惩罚的“老赖”恰恰不在乎被失信,有钱也不还的人才是法院最应该先执行的人。这有一个悖论:“失信”不会影响有钱但就是不还的老赖,却能逼垮“没钱,真正想还钱的人。”
恰好,法院对这一类人最见不得宽恕。不过这也符合法制的严肃性,严谨性和一视同仁。但人是活的总得变通,不让鸡吃肉总得让鸡先下蛋吧。接下来看一组数据(只统计近3年失信被执行人的显示结果)
2020年失信被执行人数为74.3124万人,增长39.86%;2021年失信被执行人数为638.8204万人涨幅近100万;到了2022年人数增至718.849万人;到2023年2月份失信被执行人数已破800万人,达到了800.6463万人,每隔一天增加近3000人。如今,这一数据只怕有增无减。要知道2013年这一数据还只有2.61万人,涨幅了近400倍。
从结构看30岁以上是重灾区,40至50岁段人数最多。而这个阶段的人恰好是劳动力最成熟的一部分人。这里面有经营者、大学生创业失败者、为结婚贷款买房者等。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网贷”“烂尾楼”“银行”三座大山。从另一方面也说了一个问题:我们的金融监管存在漏洞,好在最近一两年,我们国家对非法网贷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取缔了牌照才让这种现象有所遏制,但也仅仅只是稍微。从不断增加的失信被执行人数总量来看,除非杜绝根源,否则还是会一直增加。这就苦了咱们老百姓了,有限的生存空间也不足以容纳“焦虑的心。”
所以网上流行一个说法:宁不买房,也不愿成为房奴。这说明我们当中大部分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活的真正的意义,正在去“住房刚需化。”而这恰好是压在我们头顶的一座大山。可以说全世界把房子看的最重的当属中国。这都要归功于早年的“房屋刚需化”理念的熏陶,和卖房人苦口婆心的劝导以及银行大无私的批准贷款。所以房子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那是命一样的存在。这也是中国房地产近几十年房价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因为刚需所以需要,就像那些所谓的经济房地产专家说的:房子是老百姓的全部,余生要给自己和家人一个好的安身之所,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挣钱买房。这就和某品牌的砖石一样:一枚砖戒一生只爱一人的理念是一个道理。当这种“信仰崩塌”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没了太大意义。所以你看,我们身处在一个巨大的网中,我们成为这张网的一份子为这张网添砖加瓦,但我们不是这张网的受益人,真正受益的是撒网的人。这和前面说的失信成为被执行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质上,他是一个社会行为。最终的结果是每一方都参与了。只是受益人和负债人不同罢了。我们再看失信人和执行方的关系。从上面数据中不难看出,失信被执行人在连年增加,执行力度之大、涉及人数之广让人叹为观止。这让我们看清了一个现实:当你欠钱的时候,没人会在乎你是否有苦衷,也没人在意你可能会妻离子散、更没人在意你下一步是否会被饿死。一切的一切只为一个目标:要钱。体面一点的说法是,严格遵守约定,你欠的钱必须由你来还。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最近一年一个叫做“江什么的法院”出境率特别高,几乎每月都会公布一份“失信人数据。”然后公布他们的年纪、身份证、照片等等相关信息,全网通报。我认为这是一种把人逼上绝路的做法,或许可以换另一种方式。所以你看要钱我们是认真的,至于老百姓需要帮助的,呼声最急切的几乎鲜有人理会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人情冷漠。”因为我才说我们的这个社会正在“病变”便的没有人情味。其实抛开其他不谈,这800多万人当中至少有60%的人是想还钱而暂时没钱的人,另外一部分有相当部分真正的“老赖”,对前者,我们的法院是否可以探寻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还钱方式呢?给他们喘息的机会让他们把钱还上。对后者,那是肯定要坚决执行,有钱而不还这就是耍赖。我认为这才是法院最应优先考虑的对象。我见过最让人无语的失信被执行人,起因是这位朋友为结婚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套房,总贷款上百万,其中40%是利息分期20/30年还。但是因为疫情工作丢了,不得不断供。而此前他们已经在这套房子里住了4年。四年还了几十万利息占了一大半,因为断供,面临法院起诉。
最后房子被强制法拍,而法拍的价格又远远低于他购买房子的价格,最后他不但失去了房子,还要承担欠银行的钱,相当于这4年花了几十万住了个毛坯房,最后还欠了一屁股债。而有的房地产商烂尾了,但买房的人要为此承担所有责任。银行不认房地产不管,最后钱还得自己还。这种近乎“病态”的现象在当下社会已不算稀奇,但即便如此,这种状况仍旧大行其道,不得不让我停下思考。好在,年轻一代不再为房而执着,重生活品质才是最终归属。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法院等相关部门多给老百姓一点时间别总向钱看,人性还是很宝贵的,万一哪一天是你遇上了呢?(创作不易,帮忙点一个在看和小小的赞吧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