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尿酸高?名方理痰汤:不仅化痰降尿酸治标,还能健脾益肾治本

志邦的备忘录 2024-07-06 20:05:24

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387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医李老师,这篇科普分享近现代中医泰斗张锡纯创设的理痰汤有效治疗顽痰痼湿痛风间歇期的思路和方法。

很多风友的痛风,在初期的脾虚湿浊或湿热之后,会进入另一个阶段,脾肾虚痰湿重的痛风中期。

针对痰湿重的尿酸高,很多人会用誉为自古祛痰第一方的二陈汤,但对于顽痰痼湿附着在关节筋骨及身体各处,二陈汤有时候药力不够,所以尿酸降得并不理想。

这个时候,如果换做张锡纯的理痰汤,往往能很快见到奇效。

痛风尿酸高,痰湿顽固,一剂理痰汤,化顽痰祛痼湿,健脾敛肾防反弹

理痰汤是近现代中医泰斗张锡纯创设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一个方剂,方由芡实、清半夏、黑芝麻、柏子仁、白芍、陈皮、茯苓组成。主治痰涎为患的诸多疾病,号称“即痰证垂危,服之亦可挽救”,可见理痰汤治疗顽痰的效果。而且这个方子组方精妙,特别是芡实的使用别具匠心。

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肾

中医对于痰的成因,一般归为脾胃,所以有脾为痰饮化生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所以对痰饮的治疗思路不外乎健脾、肃肺、化痰。

不过,明代王纶在《明医杂着》中认为:

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然以治湿痰寒痰则是矣。若夫阴火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凝结而成痰,腥秽稠浊,甚则有带血而出者。此非中焦脾胃湿痰寒痰之所比,亦非半夏枳壳南星之所治,惟用清气化痰,须有效耳。

在这里,提出了痰生之本在肾的观点。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鲜明的提出: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生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基于此,张锡纯认为:

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

如果肾失去封藏,一方面膀胱会气化不利,不能导引胃中水饮下行形成小便而排出,水湿留在体内,则为痰涎之邪。

另一方面,肾和胃通过冲脉相连,肾中气化不摄,则充冲气上干,胃气上逆,痰饮由此而来。

所以痰之本原在于肾。

理痰汤降尿酸,重用芡实,祛痰祛湿敛肾,治病求本

基于上面的观点,张锡纯认为,过往人们治疗痰饮证,习惯于用《局方》中的二陈汤,但二陈汤仅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所以基于二陈汤和痰之本在肾的认知,而创设理痰汤,方以半夏为君,用以燥湿化痰,还能降冲胃之浊气。但是方子里最有特色或妙用的是重用芡实,芡实味甘涩,其药性收敛,入脾肾经。在这个方子里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收敛上冲之胃气,更能收敛肾气,而强化肾的封藏能力,这样就能消除痰生的本原。第二是芡实可收敛脾气,让脾对上输水液的能力减弱,减少肺和胸膈等部位的痰涎积聚。

方子里其他药物的使用也很精妙,黑芝麻、柏子仁能润半夏的温燥,还能协助芡实补肾。芍药,滋阴而利小便。茯苓淡渗利小便,还能健脾。芍药和茯苓配伍祛湿而不伤阴。陈皮的使用不是借用它的化痰药力,而是借用陈皮的行气药力,协助半夏降上逆之气,还能行芡实、黑芝麻、柏子仁三味药的滋腻之力,达到补而不腻的效果。

这几味药合用,环环相扣,补而不腻,行而不伤正,确实很好。

如此,痰湿一去,尿酸自然降。

比如有女子用二陈汤加减治疗痰饮症,三年不愈,改以理痰汤,几天痰饮就好了大半,可见理痰汤的效果。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有尿酸高、痛风或其他代谢病,甚或口腔黏膜问题,可以留言,会在闲暇时间一一回复。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2013年第4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张元君文章《从理痰汤治痰特色探讨》。。

2 阅读:133

志邦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