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身家千亿风头无两,弟弟穷困潦倒,他为啥从来不救济弟弟?

历史海大富 2025-03-27 02:18:40

舅舅柜台后的偷学时光

1943年,李嘉诚的父亲因长年劳累和贫困,身体每况愈下,最终郁郁而终。那年,李家失去了顶梁柱,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还是少年的李嘉诚肩上。他没法继续读书,只能辍学出门讨生活。刚开始,他在茶楼当跑堂,每天端着茶壶在桌椅间穿梭。

后来,他投奔舅父的公司,在那里做小学徒,跟着师傅学手艺,从最基本的活儿干起,擦工具、跑腿送信,啥都干。舅父的公司给了他个落脚点,但他没停下脚步,又跑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那时候,他成天背着货样走街串巷,风吹日晒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跑生意,人称“行街仔”。

李嘉诚干推销员时,眼光就不只盯着那点提成。他辞了五金厂的活,跳槽到一家塑胶公司。这次跳槽成了他人生的大转折。他从基层干起,凭着勤快和脑子活,一步步升到了部门经理,后来又当上了总经理。塑胶公司还给了他20%的红股,他把塑胶产业摸得透透的,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流水线,再到怎么跟客户谈生意、卖产品,每个环节他都亲手抓了一遍。

到了1950年,李嘉诚攒了点钱,拿出全部家当在筲箕湾开了长江塑胶厂。工厂刚起步时,生意还挺顺,订单一个接一个地来,门口堆满了等着发货的货箱。尝到甜头后,他决定把厂子规模搞大,接更多的单子,机器开足马力赶工。谁知这步走得太急,生产速度上去了,质量却跟不上。

做出来的塑胶产品毛边多、颜色不匀,客户挑毛病挑得厉害。没多久,仓库里堆满了退货,有些是因为质量差,有些是赶不上交货期违了约。退货多了,钱收不回来,厂里的资金链一下子断了,亏得连工人工资都发愁。他跑去跟债主解释,挨家挨户地还钱,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好在李嘉诚不服输,硬是凭着一股韧劲熬了过来。到1955年春天,他终于把欠账一点点还清,厂子也喘过气来。

1957年,李嘉诚偶然看到一则消息,说意大利有家公司用塑胶原料做成了塑胶花,正铺天盖地往欧美市场卖。他盯着报纸看了半天,觉得这东西在香港也能火。没多犹豫,他马上调整厂里的生产线,带着工人试着做塑胶花。花样设计得鲜艳又新奇,果然一推出就卖疯了,订单从本地接到海外,厂里机器轰隆隆响个不停。塑胶花成了那几年的抢手货,给他赚下了人生第一桶金。

1958年,手里攥着塑胶花赚来的钱,李嘉诚没选择守着厂子慢慢发展,而是干了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他把全部身家砸进了香港楼市。那时候,香港的地产市场还不太稳,局势动荡,很多人都不敢轻易下手。他却看准了时机,买地、盖楼,一口气扎进了这个风险高但回报也高的行当。

哥哥护弟,弟弟却爱吹牛

1972年,长江实业正式挤进了香港“华资地产五虎”的行列,李嘉诚的名字开始在商界和街头巷尾传开。那时候,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擦表的小学徒,而是掌控着地产帝国的大老板。公司的办公楼矗立在中环,玻璃窗映着维港的波光,楼下车水马龙,生意人进进出出忙着签合同、谈项目。

与此同时,他的弟弟李嘉昭却在一家茶楼里干着收银员的活儿。这家茶楼是哥哥李嘉诚特意安排的,李嘉昭每天站在柜台后面,接过客人递来的钞票,找零时叮叮当当数着硬币,日子过得平淡但也踏实。他每个月从茶楼老板那儿领一份固定薪水,数目不多不少,刚好够他日常开销。

李嘉昭从小就跟着哥哥,家里穷的时候,是李嘉诚咬着牙撑起一家人。他对这个弟弟一直挺照顾,给他找了这份差事,就是想让他有个安稳的落脚点。李嘉昭干活不算特别麻利,但也不偷懒,每天按时到茶楼,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布衫,站在柜台后边收钱边跟熟客点头打招呼。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大佬在湾仔有栋楼。”

而就在李嘉昭数着零钱、跟伙计聊天的同一时间,李嘉诚已经站在了中环长江中心的顶楼。那里是公司总部,办公室宽敞明亮,墙上挂着地图和建筑图纸,桌上堆满了文件和计算器。他站在落地窗前,目光穿过玻璃,落在维港对岸的九龙仓码头上。

几年后,1980年的那场商战就在这里拉开帷幕。李嘉诚带着团队,筹谋了好一阵子,最终把和记黄埔这块大肥肉收入囊中。那天签约仪式上,闪光灯咔咔响个不停,西装革履的生意人围着桌子握手寒暄,合同一页页翻过去,印章盖得干脆利落。

与此同时,李嘉昭还是守在茶楼里,日子没啥大变化。他每天早上来,晚上走,柜台上的账本翻来覆去就那么几页。茶楼的木地板被踩得有些凹陷,角落里摆着一台老旧的风扇,吱吱呀呀地转着。

妹妹自立,厂里机器轰隆响

李嘉诚的妹妹李素华选择了一条与哥哥截然不同的路。她没有依附于李嘉诚的光环,而是靠自己闯出了一片天。在香港的观塘工业区,她开了一家塑料厂,从零开始打拼。这家厂子是她一手建起来的,从租下厂房到购置设备,每一步都凝聚了她的心血。

每天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她就换上工装,准时出现在厂里,亲自检查注塑机的运转情况。那时候,观塘还是个工业气息浓厚的地方,厂房里机器轰隆作响,空气中弥漫着塑胶加热后的味道。她手把手教工人如何调整模具,盯着流水线上的产品,确保每个环节不出差错。

当年李嘉诚看她起步艰难,曾提出要资助一笔钱帮她渡过难关,但李素华一口回绝,说了一句母亲庄碧琴常挂在嘴边的话:“自己的饭要自己挣。”她不愿意靠哥哥的钱,而是要证明自己也能站得住脚。

工厂刚开张时规模不大,只有几台二手注塑机,工人也不多,但李素华硬是撑了下来。她跑去跟客户谈生意,从本地的玩具商开始,慢慢接到一些海外订单。到了后来,工厂的机器增加到了三十多台,日夜不停地运转,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吐出一个个卡通水杯。这些水杯是给迪士尼代工的,上面印着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图案,质量要求高得不得了。

她亲自盯着质检,把不合格的产品挑出来重做,确保每一箱货都能按时送到码头,发往洛杉矶的货轮上。订单多了,工人也从最初的几个增加到几十个,厂子里忙得热火朝天。她的努力让这家不起眼的小厂站稳了脚跟,流水线上的产品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一群工人。母亲庄碧琴去世前教导孩子们要自食其力,李素华用行动延续了这个家训。

首富风光,亲情却难绑一起

1999年,李嘉诚的名字登上了福布斯华人首富的榜单,那一年,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的业务版图已经遍布香港,地产、港口、能源,每一块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从擦表的少年起步,到收购英资巨头,再到站在财富顶端,用了几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那天,香港的报纸头条全是他的名字,商界同行纷纷发来贺电,公司员工忙着准备庆典,连维港的游轮上都传来了祝贺的汽笛声。就在李嘉诚风光无限的这一天,他的弟弟李嘉昭却住进了圣德肋撒医院。

他患上了肝硬化,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只能躺在病床上,靠输液维持。病房里摆着一本泛黄的相册,他翻开1955年全家在深水埗唐楼前的合影,那时候父母还在,哥哥姐姐弟弟挤在一起,日子虽苦但一家人齐整。如今,他却只能一个人守着回忆。

李素华得知弟弟住院,特意送来了一篮莲雾,果子红彤彤的,带着清甜的香气。她还附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等他出院后去她的厂里帮忙。她想着弟弟闲了大半辈子,身体好了也能到厂里干点轻活,至少有个事做。可惜,李嘉昭没能等到出院那天,他的病情恶化得太快,最终撒手人寰。

几年后,媒体追着李嘉诚问,为什么不拉弟弟一把,让他也过上好日子。李嘉诚站在维港边,指着海面上忙碌的游轮说了一句:“拖船能帮大船掉头,但要是绑在一起,就得一起沉。”这句话后来被写进了他的自传《我的人生哲学》,旁边配着一张长江实业上市时的老照片。那张照片里,他穿着西装站在交易所门口,身后是敲钟的铜锣,而弟弟妹妹的身影早已淡出了镜头。

参考资料:[1]入云.香港商界巨子——李嘉诚[J].审计与理财,2005(5):31-32

8 阅读:408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8

用户10xxx18

18
2025-03-27 20:01

洗白文,你拿了多少钱? 今天国家已经给李家下定论了,在商不言商,为富不仁。 李家发家怎么来的谁都知道,没有庄家,没有庄月明,李是不可能起来的。吃绝户。 李最恶心的是什么,是几万亿资产,从来不搞高科技,不搞创新。都是趴在民生资源吸血。 什么买电厂,氺厂,运输,港口。等等,都是靠大众的血输给他。 你洗再多也没用。 2023年中资和他买港口,高市场价30%都不卖,现在低于市场价卖给美国。狗东西

战神 回复 03-28 02:04
政治水军,恶心!

用户12xxx79 回复 03-29 10:17
你行的话就不会在这里敲键盘了[呲牙笑]

用户10xxx52

用户10xxx52

17
2025-03-27 20:28

又在吹它,洗白它,

珍惜好好岁月

珍惜好好岁月

11
2025-03-28 09:08

别人的家里事不要婆妈.危及到国家民族才是重要事

伟明

伟明

8
2025-03-28 21:45

为卖国洗白的水军!卖国贼!滚出中国!

zzw50十

zzw50十

7
2025-03-29 23:56

无情无义,没有祖国

用户11xxx10

用户11xxx10

5
2025-03-28 11:49

苹果手机现在买都有困难[呲牙笑][呲牙笑]

长發其長

长發其長

4
2025-03-27 21:25

亲情!对李家来说,绝对陌生。“生我的(父母)亲情;同生的(兄弟姐妹)亲情;我生的(儿女们)亲情”做人绝对要有。如一个人每餐吃着大鱼大肉,吃不完就倒掉,而他的亲人连稀饭都吃不上,这样的亲人是不是要带着走出贫困,长贫难顾的,是不是在有能力的情况给他一笔资金做生意,最少每餐的青菜白饭能够解决。

审判者

审判者

4
2025-03-29 19:54

这活脱脱就是一只冷血动物

渡江侦察机

渡江侦察机

4
2025-03-31 17:38

不要扯开话题了,卖巴拿马港口进展如何?

用户10xxx73

用户10xxx73

2
2025-04-01 14:03

奸商。25年会去报道了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