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了每一个角落。国家需要在废墟中重建,文化领域更是百废待兴。周总理开始为新政府选拔官员,文化部长一职牵动人心。
最终,周总理敲定了人选:茅盾。茅盾心中有疑虑,直到他的妻子孔德沚站出来,说了那句话。

革命道路的坚守
1920年,茅盾的身影活跃在上海的文化圈。他的文章以尖锐和批判著称,充满社会关怀。他相信,文艺能唤醒沉睡的群众。

彼时,他与孔德沚的婚姻生活虽平静,却在时代的激流中充满隐忧。孔德沚,一个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女子,不识字,性格内敛,目光却始终追随着丈夫。
“德鸿,怎么又写到半夜?”她站在门口,望着书桌前的丈夫。茅盾放下笔,抬头看她,眼里闪着疲惫与执着:“事情多,总得有人来写。”
1927年,局势急转直下。国共合作破裂,大批革命者被迫离开城市,甚至隐藏身份。茅盾决定继续革命工作,笔名“茅盾”成了他的盾牌。

夜晚,他写完文章,常常抬头看到孔德沚守在旁边,抱着孩子,小声叮嘱:“轻些,孩子睡了。”她虽不识字,却用行动支持他的每一步。
“我要跟上你的脚步。”某个深夜,孔德沚突然对他说。茅盾愣住了,她继续道:“我也想认识字,读你的文章。”
这份坚定让茅盾眼中泛起泪光。自那之后,她开始学认字,跟着丈夫读《资本论》与进步书籍,逐渐理解了他笔下的世界。

1930年,茅盾完成了《子夜》,一部揭露资本家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文学巨作。作品问世后轰动一时,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然而在创作背后,他的生活充满危机。
上海街头,暗流涌动。每次出去,他都小心观察周围,时刻保持警惕。家中,孔德沚看着他每日带着疲惫归来,心中焦急不安,却不多言。
“咱们什么时候能真正过上安生日子?”一次,她忍不住问道。茅盾沉默片刻:“等到咱们胜利那天。”这短短几句话成为她的信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燃遍大江南北。茅盾与孔德沚一起,告别了生活多年的上海,开始了逃难的日子。行至南京,战火逼近,他们一路步行,逃往武汉,再转往重庆。
途中,孩子们因病体虚弱,孔德沚只能将一块仅剩的干粮省下来,喂到孩子口中。每个夜晚,她望着天上满布的繁星,眼中含泪:“这日子,还要多久?”
茅盾看着她,心中充满愧疚与坚决:“我们还要继续,只有坚持,才能等到那个答案。”


新中国的呼唤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城市欢呼,乡村也传来了炮竹声。周恩来全力组建新政府,文化领域的复兴成为头等大事。
选任文化部长,他第一个想到的是茅盾。这个决定带着重重期待,寄托了对文化繁荣的希望。
一天傍晚,周恩来亲自来到茅盾的家中。简陋的家具,老旧的书架,处处透着年代的痕迹。

“茅盾同志,新中国的文化建设,需要您。”他眼神专注,话语简洁而有力。茅盾心中震动,低声答道:“这担子不轻。”
回家后,茅盾沉思良久。孔德沚见状,端着一盏茶走来:“是不是遇到难事了?”他将周恩来的话复述了一遍。
她沉默片刻,放下茶盏:“你该去做。新中国的文化,就像当年你笔下的世界,现在你有机会去改变它。”

1950年,茅盾正式上任文化部长。第一天的办公室,文件堆积如山。他仔细翻阅,眉头紧皱。
这并非仅是文学创作,更涉及文化保护、文艺政策的确立。“文化部长,可不只是写文章。”他自言自语。
工作繁重,茅盾常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孔德沚虽无官职,却成了丈夫最默默的支持者。她开始整理他的工作文件,确保他按时吃饭。“你瘦了。”每次见到他加班后回来,孔德沚都心疼地说。

“没事,这都是该做的。”茅盾笑着,努力掩饰疲惫。孔德沚心里明白,他承受的远比表面更多。
1953年,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普及运动。茅盾与学者们一起,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每天会议结束后,他都回到家,疲惫地倒在椅子上。孔德沚递上一碗汤,坐在旁边:“喝了再睡。”他接过汤,轻轻点头。


陪伴与牺牲
1955年,文化建设如火如荼。茅盾几乎没有休息的日子,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一次会议后,他突感胸闷,倒在桌前。
消息传到孔德沚耳中,她急忙赶到。看到茅盾脸色苍白,她眼圈红了:“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事关文化事业。”他挣扎着起身,轻声道。
医生建议他减少工作量。孔德沚从那时起,更加细心照顾他,陪伴在身边。她每天早早起床,为他准备早饭。夜晚,她会在他忙碌时,走到书房递上一杯姜汤。

1960年代,文化部面临新的挑战。文艺创作的方向,群众文化的建设,每件事都牵动着茅盾的心。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孔德沚看在眼里,心中焦虑。
一次深夜,他捧着书本坐在床边,看见她走过来:“该休息了。”他轻声笑了:“你先睡,我再看一会儿。”
“你从没学会好好照顾自己。”她叹息,却没走开,坐在一旁静静看着他。那晚,书房里的灯光一直亮到天明。

1970年,孔德沚病重,她的身体再也支持不了忙碌的生活。茅盾守在她的床边,泪水无声滑落。他从未想到,那个一直在背后支持他的女人,会先他而去。
“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她的声音微弱,但目光坚定。茅盾紧紧握住她的手,心中翻涌的情绪难以言表。
孔德沚去世后,茅盾的生活仿佛失去了支撑。他依然每日去文化部工作,但人们发现他变得沉默寡言,眼神中常常透着一丝孤寂。

朋友来访,看到桌上那张旧照片,是年轻时的孔德沚,笑容灿烂。“她不在了,但她一直在我心里。”茅盾轻声说。
结尾晚年,茅盾会坐在书房中,望着窗外发呆。窗台上的茶盏已凉,桌边的笔记本上写着一句话:“你曾说过,要陪我看完这场大戏。”
他轻轻叹息,抬头望着挂在墙上的照片,照片中的她仿佛微笑着回应他。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