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林帅所统领的东北野战军改成了第四野战军。
这支战功赫赫的铁血雄师最高首长有四人,分别是司令员林帅、政治委员罗帅、参谋长刘亚楼将军和政治部主任谭政将军。

为了照顾这四位大佬,四野发出去的电报,最后的署名都是“林罗谭刘”。
一次谭政同志发现电报最后的署名顺序发生了变化,刘亚楼的名字排到了自己前面。
这让他有些惊讶,沉思了片刻说道:“以后电报上就不必写我的名字了。”
那么,谭政的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是署名顺序的变化让他有了意见吗?

解放战争爆发以后,东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对战争的走势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成为了国共两党首个博弈之地。
为了抢占先机,蒋介石把自己的心腹爱将杜聿明派到了东北,让他统辖八个正规军,准备一举“荡平”东北的共产党力量。

国民党政府的举动早就在我党的预料之中,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派遣了很多精干的人才前往东北,以应付错综复杂的时局。
这些人当中就包括曾经跟在毛主席身边,为他起草过报告的谭政。
谭政虽然是政工干部出身,但他的眼光很敏锐,对战局的把握更是细致入微,这一点就连毛主席都非常的认可。

带着任务到东北的谭政第一时间就开展起了工作,很快他就发现部队的运转有些生硬,打仗的时候经常发挥不出百分百的战斗力。
17年的战争生涯让谭政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他很清楚这支民主联军现在就少一个眼光长远的参谋长,这个参谋长不但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还要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作战计划。

至于参谋长的人选,就是才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虎将刘亚楼。
因为抗日战争的时候人在苏联,所以,刘亚楼在我军当中的名声不显,但谭政1929年在红四军的时候就认识刘亚楼了,知道他的本事。
再加上他在苏联这几年留学的经验,组织相信刘亚楼到东北,一定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1946年2月,回国仅仅几个月的刘亚楼就被派到了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
有了刘亚楼的加入,谭政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终于可以一心一意深入队伍开展政治动员工作。
在两人的默契配合下,东北民主联军打的杜聿明所部节节败退,为之后的辽沈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拍摄的很多解放战争题材影视剧中,只要出现林帅统领的第四野战军,发出的作战电报最后一定有四个姓氏“林罗刘谭”。
这个“林罗刘谭”指的就是林帅、罗帅、刘亚楼和谭政四人。
但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四野电报最后的署名顺序不是这样的,谭政的名字要排在刘亚楼的前面。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党的军队奉行的一直都是“党领导枪”和“政工干部负责制”。
虽然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属于平级,而且还基本不参与指挥作战,但在有些时候,政治部主任手中的权利,确实是要比参谋长更大的。
而且谭政参加革命要比刘亚楼更早,在资历和年龄这方面,刘亚楼都要逊色于他。

因此,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按照惯例,通讯部门发电报的时候都会以“林罗谭刘”的顺序来署名。
一开始,刘亚楼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他在抗日战争的时候缺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党的影响力是无法跟谭政相比的。
可随着他担任了14兵团的司令员,在第四野战军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他对这个署名顺序开始有些不满意。

军人出身的刘亚楼本来就是个直脾气,而且他非常认死理,因此当即就找到了通讯部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因为当时刘亚楼确实已经是第四野战军当中的三号人物,所以,通讯部门也没有多事,直接就修改了署名的顺序。
谭政在发现了这个情况之后,神情有些复杂,他沉思了片刻,告诉电报人员,下一次就不用给他署名了。

这让通讯部门的人很不解,甚至都要为谭政鸣不平,但谭政只是摆了摆手,就把此事定下来了。
这么做不是因为谭政心中有什么想法,而是他觉得自己也不参加指挥作战,确实没有必要为了这点小事惹得老战友之间出现什么不愉快。
在谭政的心中,只要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好,让全国解放能够更快的到来,署不署名都是无关紧要的。
就这样在之后的几次作战电报上,谭政的名字彻底的消失了。

在刘亚楼看来,谭政可能会直接找他理论,然后拿资历说事,重新把署名顺序改回去。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谭政会选择“退避三舍”,丝毫不跟自己计较排名顺序的事情。
谭政如此轻描淡写的处理此事,让刘亚楼看到了他高尚的情操,说实话当时刘亚楼差点羞愧的无地自容。
他暗骂自己真的是个糊涂蛋,全国还没有解放,就已经把心思放在了这些事情上。
怀着愧疚之情,刘亚楼找到了谭政,当面向他道了歉,并表示要重新把署名顺序改回去。

谭政哈哈笑着拉住了刘亚楼的手,跟他讲了很多贴心话,最后说这样的署名非常好,更加有利于传达命令,不用再去更改了。
看谭政的心中确实没有任何的芥蒂,刘亚楼更加钦佩他的为人。
这次两人的重归于好后,刘亚楼打开了心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指挥作战上。
1949年初,他指挥三十多万解放军战士,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攻下了天津,歼灭十多万守城的国民党军,创下了解放军有史以来最漂亮的城市攻坚战。

当时的天津不但有非常多的使馆,而且还有数量众多的国内外商人,情况非常复杂。
一旦善后治理的问题不解决好,就可能会给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为了让天津尽快稳定下来,谭政担任了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亲自抓部队的纪律,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后治理条令。
他的这一系列条令和方法得到了中央的高度称赞,被转发到了其他的各大野战军,希望所有部队都能够学习谭政的先进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刘亚楼当上了空军司令,担负起了守卫祖国领空的重任。
这个任务的艰巨程度一点都不比攻克天津小,要知道当时新中国的空军完全就是零基础。
但刘亚楼没有退缩,咬着牙顶了上去,在他的努力下,很快新中国就建设起了七座航空学院。
刘亚楼殚精竭虑的心血没有白费,到到抗美援朝爆发,中国空军已经能够发挥一定的空中支援作用。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空军能够发展到如今这么强大,刘亚楼司令在里面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
让人十分惋惜的是,1965年5月7日,新中国的第一任空军司令就因病在上海逝世,年仅55岁。
和刘亚楼一样,新中国成立后谭政也被赋予了重任,先后担任了国防部副部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的职务。

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谭政的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决部队现代化和正规化的建设当中,贡献了非常大的力量。
在刘亚楼去世23年后,开国大将谭政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结语:很多人都把谭政和刘亚楼的故事比喻成《将相和》,但其实他们的境界要比廉颇和蔺相如高得多。
这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全国可以早日解放。
像他们这样不把个人的名利和荣辱放在心上的革命先烈还有很多。
正是因为有先烈们无私的奉献,新中国才在能够在成立之后,就快速的屹立于世界之巅。
参考资料:新华社记者 帅才·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先锋[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9-11-25
谭政[OL]·共产党员网· 2012-06-19
刘亚楼·《刘亚楼军事文集》[M]·蓝天出版社·2010-4-1
张慧玲·刘亚楼[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