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文章到底该怎样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c677c379305d691e627ba33e092edad.png)
选必修中有一篇卢梭的文章《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文章自然带有思想家的深邃和哲学家的思辨周延,再加上中西方文化和表达的差异以及翻译转换的隔膜,这篇文章很难懂,老师都纷纷表示看不懂,学生更是看不进、读不进、走不进,那这篇文章到底该怎样上呢?
我一直都主张新教材是自带说明书的,你要找到它的解锁密码——单元说明、学习提示和单元研习任务。
我们以《怜悯是人的天性》为例来说,这是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其单元说明略举如下:
学习本单元,要通过研读经典理论文章 ,获得思想启迪,提升思维品质。有些文章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要参考相关资料增进了解;阅读时要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感受文章强大的思想力量;同时注意欣赏文章的论证艺术,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由上,我们在学习《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必要死抠字词句篇,教师和学生都还无法达到卢梭的高度,甚至都还无法达到准确理解卢梭的高度,那就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进而在核心观点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
本课后的“学习提示”也是理解本文的一把钥匙,不妨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看一下:
《怜悯是人的天性》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卢梭把怜悯心视为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一种纯自然的人类天性和情感,这一观点很有启发性。
通读全文,再结合这一段文字,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基本上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意思。
当然,即便这样做了,由于文化差异,要真正实现异国“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还是有难度,要真正内化,我们还需要唤醒我们自己文化中的相似基因,榫卯贴合,方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单元的研习任务二提到了这一点,给出了几则材料,完全可以拿过来作比较阅读:
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②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0e882f4bd0055a79f01b35353cf4db.png)
这就好了,卢梭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和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很接近,可以比较分析,再进一步,孟子的性恶论,则可以拿过来做对比分析,如此一来,卢梭的思想就同中国文化固有的成分斗榫合缝,完美结合,中国化了。
《语文课程标准》里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有一段描述“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对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自然要传承,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自然就存在着“文化理解”的问题,但这个“文化理解”的原点一定是本民族的文化和思维,因为本民族的才是根,立足于这个“根”才能更好地理解、内化、借鉴、运用异质文化,否则不仅理解不了,还有可能邯郸学步,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