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家庭当中,三辈人同时在世,即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在一个家庭里,而且爷爷奶奶健在,父母双全,这就是“三代同堂”。
狭义的“三代同堂”,至少有5口人,即“221”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孩子);广义的“三代同堂”,至少有7人,即“421”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孩子)。
所以,三代同堂的定义,有辈分、人口、共同生活几个“硬性条件”,缺少任何一条都不是“三代同堂”。
三代同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家庭结构:
1、往上是“四代同堂”,不少地方都有。还有“五代同堂”,世界纪录保持者在江西省新余市,五代人口达283人,非常了不起。
2、往下是“二代户”,即“三口之家”,父母带小孩的形式;或者“一代户”,就是单身独居家庭或同辈人居住家庭,如夫妻二人世界、单身人士、独居老人等。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三代同堂”,在每个朝代,会编写“食货志”,相当于“人口普查汇总”,认为家庭繁衍的“代数”越大,越有福气,也越兴旺。
“三代同堂”的意义,在于传承和身教,把孝道、文化、家风、风俗一代代传下去,慢慢就形成不断层的、刻在骨子里的血脉和习惯。
“三代同堂”的威胁,过去是战乱、疾病、饥荒,它们会轻易引起家庭分崩离析,严重影响人口平均寿命。
奇怪的是,我国到了现阶段,早已远离战火数十年,医疗水平大幅提高,饥荒也是遥远的记忆了,人均预期寿命已突破78岁,但“三代同堂”的家庭数量反而变少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三代同堂”减少,来自两个权威数据:
一个是2021年5月,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家庭户约49415万户,平均每个家庭人口2.62人;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每个家庭户3.10人,减少了0.48人,表明家庭规模在缩小。
一个是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2021》公布,“一代户”家庭超2.4亿户,占全国家庭数量的49.5%,一代户多了,“三代同堂”的家庭数量就少了,它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方面,家庭规模缩小,与“三代同堂”的人口数要求相背离;一方面,一代户数量占比很多,挤占“三代同堂”空间。
结论就不难得出:“三代同堂”家庭在减少、萎缩。
“三代同堂”家庭减少的原因,初步分析有5条:
1、年轻一代结婚时间大大推迟,过去只要二十出头就结婚,有很大概率会“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现在年轻人接近或超过30岁结婚的,比比皆是,生小孩更晚,“三代同堂”就少了。
2、三代同堂的结构从内部打破,主要是父母一辈离婚率增加,或孙辈结婚后又离婚,导致家庭不完整,算不上“三代同堂”。
3、许多城市出现“大龄剩女”、城乡出现“大龄青年”现象,群体数量不少,很多在三十岁以后还单身,甚至选择不婚,对组建家庭带来直接冲击,就影响了“三代同堂”。
4、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尤其是逐渐高发的心脑血管类意外事件、肿瘤、慢病恶化、老年痴呆等,成为老年人寿命“提前终结者”,不少老年人没能看到孙辈就不在了。
5、我国不少地方进入老龄社会,面临三个直接压力:养老金“蓄水池”缩水了、医疗费用的压力不断增大、儿女常年不在家带来的老人看护困难,直接冲击“三代同堂”。
如何稳住“三代同堂”减少的局面?要知道,三代同堂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的“根”,“根”都枯萎了,树木的结局就很明显了。
一个是把处于育龄期的“一代户”提级至“二代户”,减少单身现象,尤其是不能放任单身成为“潮流”。男女双方都可以正常地结婚生育后代,这是“三代同堂”的根基。
一个是把传统的长幼秩序、家风重新确立,新一代尊重老一代,防止“人口多但不孝顺、辈分高但不幸福”的问题,以“孝心”、“亲情”为纽带。
一个是减少人口大规模流动,减少往少数几个大城市集中的现象,大城市不断吸收人口,普通乡村和城镇就“空心化”,甚至丢弃,大量普通城镇才是“三代同堂”的支撑。
一个是医疗水平和保障力度加大,让许多恶疾慢病,在初期就能发现和诊治,没有拖成大病,即使出现大病,医疗技术和药物也能大大延长生存时间,这是老人长寿的保障,也有益于支撑“三代同堂”。
你的家乡“三代同堂”家庭是否在减少?还有哪些突出的影响因素?不妨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