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战乱和饥荒频繁,人们受伤的概率大得多,那么他们是怎么治的?
很多人不假思索:当然是中医药。有的人甚至知道“金疮药”这个名药。
不过,金疮药因关键药物受到保护,目前已不再使用了。而且金疮药是清代才出现的,那么清代以前的千百年间,人们受了外伤该怎么办?
有一个出自少林武功绝学的著名方剂,叫“七厘散”。
中药怎么跟少林寺扯上关系了?很多人理解的“中医药”是狭义的,祖国医学是千百年来各行各业探索的集大成者,除了御医、坐堂中医,还有铃医、药农。
除了经方派、时方派等流派,农民、樵夫、渔民、坊工等各行各业也为中医药做出了贡献。各个朝代各种中医著作,很多收集和记载了这些民间的方剂、偏方。
少林寺并不是避世的存在,在遇到外敌入侵、民众受难的关头,少林僧人也没有坐视。在过去,一些民众受了刀斧伤、棍伤或火烧等创伤,会到少林寺求药。少林寺的僧人,日常习武或外出云游,难免受伤,摸索出一些外用或内服的药方。
这里面名气较大的内服药,就是“七厘散”。
七厘散最早可追溯至晋代、南北朝时期,全方由血竭、地鳖虫、硼砂、麝香、五加皮、菟丝子、木香、五灵脂、生大黄、朱砂、三棱、青皮、肉桂、乌药、赤芍、枳壳、蒲黄等23味药组成,炮制加工较为复杂。
取名“七厘”的意思是,该药止痛拔毒、敛疮生肌、活血化瘀的能力较强,只需一点点就可以了,“厘”在古代是计量单位。中等以下伤势,服用七厘即可,配黄酒服下;重伤的服用一分四厘,危重的服二分一厘。具体用法收录于清代《救伤秘旨》。
七厘散还可用于胸痹、瘀血攻心等症状。
在古代,七厘散治创伤名声很大,即使金疮药发明后,七厘散也仍是许多外创和内伤用药的首选。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中医对七厘散进行化裁改良,由23味药缩减为8味,更易于炮制,更利于推广,相当于七厘散的“缩小版”,名称仍叫“七厘散”,其配伍为:
君药1味:血竭,活血、散瘀、止痛、生肌。
臣药4味:乳香、没药、红花、儿茶,止痛、消肿、收敛、止血。
佐使药3味:麝香、朱砂、冰片,镇静、解毒、化瘀、除滞。
全方辛温寒凉,甘平苦涩,可活血化瘀,止痛生肌,敛疮除毒。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新的七厘散,药物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抗血栓、抗凝血、抗炎、镇痛、止血的功效。现代仍能用于骨科、烧伤科、急诊科、妇科、外科、肛肠科等科室的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症、褥疮、偏头痛、腱梢炎等问题有良好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七厘散含有朱砂、麝香等重镇、贵重药物,一定要遵医嘱使用,中病即止,孕产妇不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