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四十讲》第二十五讲“处处替人着想,人际关系愈加殊胜”,从题目看,基本符合我做人做事的准则框架。只是“处处”二字,我实在是做不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替人着想”,也未真是如此,很有可能对方并不这么觉得。
所以我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其实是超乎想象的。不得不承认,所谓的好心未必就是真好心,即便是真好心,对方也未必认为是好心。好的“替人着想”,不能仅仅停留在替人着想,最主要的是对方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蔡先生的讲解,有一处觉得不那么合适。反面的例子用的是身边的事例,相对正向的例子用的是国外的例子,这样的行文方式其实是不妥的。难免会给人造成“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不好的影响。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对于我们来说,一顺百顺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事有不顺,才是常态中的常态。遭遇不顺,或者是身处逆境之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变得尤为重要。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抱怨,先不纠结抱怨的正确与否,不得不承认,抱怨本身是无益于局势的转变。很多时候,越抱怨境遇越糟糕,越抱怨状况越惨烈。
与其把不顺和逆境归结于他人和外部环境,倒不如从自身找原因。相对于他人和外部环境,我们第一时间所能做出改变的,往往就是我们自身。如果恰恰又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如果能够迅速做出调整,拿出合适的应对措施,也许就能变逆为顺,也许就能克敌制胜。
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的时候,那就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从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开始。
蔡先生说的“家火不烧,野火不起”,其实可以引申一下。在我看来,内火不烧,外火不旺。遇事的时候,我们能保持内心的安定,能够保持足够的冷静,绝对是有好处的。至少,我们不会在情绪的干扰之下迅速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应对。
很多时候,子弹真飞一会儿也没什么。等弄清楚了,等有了对策,再去决断,再去行动,效果可能就会好很多。
我们能掌握的事情其实是很有限的。所以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一切舍本逐末的举动,大概率都是可以忽略掉的,都是不需要做的。比如跳起脚来骂娘,比如说些过头话、做些过头事。
不是所有对不起都能换来一句没关系的。所以,审慎一点还是很有必要的。成年人,不要耐不住一点饿,不要受不了一点累,不要吃不了一点亏,不要承担不了一点误解和憋屈。无非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罢了。
如果不能这么想,我们大概就会冲动,甚至是冲冠一怒,反误了卿卿性命。
至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还是很受用的。很多时候,我们想正确认识到自身是有困难的。这个时候,可以看看我们身边,都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怎样的朋友,都有什么样的敌人,就能更加清晰认识到自我,感受到自己的处境如何。
如果我们身边都是些不学无术的人,大概我们自己也不会精进到什么地步。如果我们身边都是些精英骨干,我们自然也差不到哪去。
回到“处处替人着想”,还是那句话,大可不必。至于人际关系,不要过多去考虑,做好自己就是了。当我们强到可怕的时候,人际关系可能就会围绕着我们在转。如果我们足够卑微,再小心翼翼,也不过是蝇营狗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