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失守后,太平军仍拥非常雄厚的实力,为何很快被攻至天京?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12-04 19:44:39

1861年9月,安庆失守。

安庆,是天京的门户。安庆既失,天京自然就危了。

然而,就当时形势而言,敌人要打到天京,看起来并不容易。

安庆虽失,但从安庆到天京,太平军仍有重要城池关隘数十处。而且,就兵力、装备、物资而言,此时的太平军仍然十分强大,甚至比安庆之战前更为强大!

然而,湘军东征,轻易就直接打到了天京城下。

这是怎么回事呢?

安庆虽失,形势仍存,实力仍强

从安庆到天京,看起来仍是一条凶险的路。

在北岸,巢、含、和三城及铜城闸、雍家镇、裕溪口、西梁山四隘,皆是有险可依且有相当兵力把守的。

中路,太平军经营芜湖以久,以芜湖为中心,以三山峡、狄港、鲁港等险要为外围,也是一个相对可靠的防御体系。

南路,皖南地区的杨辅清部以宁国为中心,防卫十分坚固,拥有极好的战守基础。

因此,湘军要从安庆打到天京,仍然要连闯数关,难度不小。

而如果把视野扩大到整个太平天国战场的话,那难度就更大了。

陈玉成兵败后,退守庐州,“请命自守”,企图守住皖北腹地,数万大军仍然威胁着湘军的侧后,而且,当时北方捻军等反清起义十分活跃,陈玉成“广招兵马”的条件也是极好的。

杨辅清、古隆贤部十余万人,则比当时的陈玉成兵团强大得多,同样威胁着南路。

而最头疼的,是李秀成、李世贤兄弟。

他们已经攻占了江浙广大富庶地区,地方极大,财力亦强,兵马达到“号称百万”,是此时太平军最强大的兵团。

而且,由于李秀成吸收了从石达开处回归的数十万将士后,兵力大增,而且,又在富庶苏南地区获得了大量较好的装备,其装备水平比之前大为改善!

更重要的是:当时,除上海为洋人所据外,李家兄弟在下游没有大敌,随时可以抽兵来救上游!

显然,湘军要进军天京,两侧和前方皆有严重阻碍,而如果李秀成兵团西进,那么,湘军反而是更为弱势的一方了!

可以说,安庆虽失,但不但天京不是指日可下,而且,如果太平天国组织得当,胜负仍未可知!

自乱的太平天国

安庆失守,天京危急,太平天国到了危急时刻。

这个时候,太平天国自然要整顿人心、调整部署,安定形势。

于是,一直以来深居简出,不理政事的洪秀全,连续做出决断。

1、以洪仁玕、陈玉成为安庆战败的责任人,将他们革爵!

天王不出手,一出手必然地动天摇!

这个决断,直接砸掉了太平天国的中枢指挥系统。

在此之前,太平天国的中枢指挥,是由总理国务的洪仁玕负责的。

虽然洪仁玕在军事上水平一般般,在威望上也不足,但多少是能勉强行使中枢之职的。

然而,洪仁玕被罢免后,中枢权力为王次兄洪仁达所控制。

洪仁达既没有才干又贪婪,名声很臭,既没有才能做出指导,也没有威望来号令各军。

所以,洪秀全的这个调整,等于直接废掉了自己的中枢系统。从此,朝中没有人来协调各处太平军的行动了!

而剥夺陈玉成的爵,则是直接废掉了陈玉成的武功!

陈玉成因失地革爵,“心烦意乱,愿老于庐州”,除消极固守庐州外,不再有什么发挥了!

2、分李秀成等人之权。

天王见我兵多势众,忌我私心,内有奸臣之弄,封陈坤书为王,分制我势。——《李秀成自述》

洪秀全利用陈坤书与李秀成有矛盾,封陈坤书为护王,以分李秀成的势力。

此后,洪秀全又“众建诸侯以分其力”,封了李秀成手下多人为王,进一步分李秀成的势!

其实,李秀成虽然有私心,但他对太平天国的事业还是忠诚的。他所不满的,只是洪仁发、洪仁达这些人以及朝政的腐败!

如此分李秀成的势,不仅使李秀成号令下级不再自如,也寒了忠王的心。

而当李秀成为警醒天王,屡屡上奏,陈请改革内政时,“天王日格不信,俱将天话逼来,降我之职,暗中密革我权”···

如此,李秀成自然只能专心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上游局势不再关心了。

后来,许多人责李秀成不顾上游,是私心作祟,其实,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这个时候的李秀成,被天王打压、排挤,怨愤无处可伸,自身难保,你能做得更有大局观吗?

总之,洪秀全的几处处置,既废了自己的中枢指挥系统,又打压掉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此,太平军虽多,自然也就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了!

这就怪不得曾国藩不客气了!

湘军的战役追击,巩固成果后转入休整

安庆之战,湘军虽胜,但苦战年余,急需休整和整顿。

然而,如果不能利用安庆取胜的时机,发起战役追击,安庆的胜利果实随时可能丢失。

陈玉成战败后,先去了安庆,赖文光建议他去荆襄招兵,又联合捻军,以图恢复。

显然,此时的陈玉成,纵然不能卷土重来,真的“复皖省”,但仍然有相当的周旋地域和较好的扩军条件,如果给他喘息之机,以后再收拾就很难办了!

因此,曾国藩决心在转入休整前,先发起战役追击,稳定形势。

曾国藩的战役追击,主要选准了两处。

第一处,是湖北的黄州、德安等地,那里是陈玉成在湖北的基地。拔掉了那里,赖文光所谓去荆襄招兵的企图就不能实现了!

第二处,是位置紧要的池州、无为。

池州位置紧要,“内则坚守石隶、太平,阻徽师进兵之路,外则上犯建德、鄱阳,为江西北边之患”。

攻占池州,则可使太平军难以向赣北发展,从而难以威胁湘军后方。

无为,则既是太平军陈玉成兵团与天京方向连接处,又是太平军重要粮食供应地。

而对湘军来说,无为州占江面300余里,下距金陵亦300余里,湘军占此,则其上游两岸根基巩固,进可攻,退可守,掌握了主动!

攻占无为,则既使陈玉成陷入孤立,又使湘军在上游两岸根基巩固。

安庆之战后,陈玉成兵团实力大减,这些地方虽然有相当数量的守军,但缺乏外援,难以支撑。

因此,湘军攻池州时,刘官芳不敢恋战,弃成城撤走;湘军攻无为时,守军进行微弱抵抗后,深感实力悬殊,也撤走了。

于是,湘军迅速就控制了沿江州线,“安庆百里间无贼垒”,湘军巩固了安庆之胜的成果!

至此,曾国藩才转入休整,下令各军分防各地,又令曾国荃回湖南招兵,多方调整,以准备下一步行动。

这种情况下转入休整,则湘军能够在比较缓和的情况下,充分准备,强化力量。

而相比之下,太平军方面则十分不利。

一则陈玉成兵团形势更为孤绝,无法得到补充,陷入到“要么集中起来消极防御,要想分兵出去发展则守备不足”的尴尬处境;

二则天京方面无法得到皖北之粮,即便有心反击也难以速行···

如此,战事平静的这段时间,湘军能得到休整、充实,太平军则难以施展,形势对湘军就更有利了!

必须承认:经过这么多年的刀山火海,当年的书生曾国藩,如今对战役指导节奏,已经驾轻就熟了!

高明却又有漏洞:曾国藩的战略部署

随即,曾国藩制定了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而这个战略部署,则是湘军此后进展胜利的关键所在!

1、三面出击:以“至弱”吸引太平军“至强”。

对湘军来说,此时最主要的对手,自然是李秀成兄弟。

如果李秀成兄弟及时西进,不但可能抵挡住湘军的进军,还能由浙江、皖南威胁湘军腹地江西,阶段湘军后路;而即便李秀成不及时西进,放任其在富庶的江浙安心经营,甚至打下上海,获得巨额军饷,将来也是很难办的。

所以,曾国藩一定牵制住李秀成兄弟!

曾国藩推荐李鸿章为江苏迅速,率领新练淮军6000人,分赴上海、太湖,在洋枪队等武装的配合下,抵挡李秀成对上海的进攻,并与之争夺江苏;

曾国藩又派左宗棠入浙江,在尚存的浙江清军和洋人的支持下,发动反攻。

如此,李鸿章、左宗棠在江苏、浙江开辟战场。

因此,李秀成兄弟的强大兵团,长期被牵制在后方,后来即便救援天京也是心猿意马、动作迟缓。

而且,对湘军来说,李鸿章、左宗棠所带走的兵力数量有限,只是“偏师”!李鸿章、左宗棠两支“偏师”,就使太平军腹背受敌,吸住了太平军中最强大的李秀成兵团,这对湘军加快战争胜利的步伐,起到了关键作用!

2、四路进军:稳步推进,全胜之势。

李秀成兄弟在苏浙地区占地辽阔,兵力雄厚,因此,李鸿章和左宗棠能吸引住他们就不错了,实在不能期待他们进攻金陵。

要直取金陵,彻底灭掉太平天国,还得靠湘军主力!

因此,曾国藩又策划了一个四路进军金陵的计划。

多隆阿先解决掉庐州陈玉成,然后由北岸进兵,攻九袱洲,围逼紫金山一带。

李续宜则自淮甸南下,会合镇冯子才,然后等待与鲍超的会合。

曾国荃则先攻北岸巢湖、和州,然后渡江南进,会合水师攻金柱关,攻取芜湖、太平后,进逼雨花台。

鲍超则在攻克宁国后,盘旋至句容、高淳,在金陵东北,与曾国荃互为犄角。

可以说,这个进军方案,稳妥严谨,确保后方的巩固,先处于不败之地,而且,立足于包围天京,切断天京外援,充分发挥湘军”结硬寨,打呆仗“的传统。

平心而论:曾国藩这个”三面出击,四路进军“的方略,”三面出击“实在是高招,但”四路进军“的方略则难称高明。

”四路出击“,虽然能够保证侧后的安全,是立足于“稳慎”,但实际上兵力分散于广大战线,彼此救应不易。

虽然湘军此时兵力已盛,但比之太平军并无优势,兵力分散于宽广的战线,彼此救应不灵,力量分散,而且,立足于围攻天京的想法虽好,但各路进军速度必然有快有慢,一旦有一路进军受阻,则合围的设想也很难实现!

所以,曾国藩的战略虽然有高明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地,如果太平军指挥得当,胜负仍然难知!

太平军的主动出击:错判形势的行动,进一步暴露弱点

湘军在安庆动员,逐步开始进军。

此时,太平天国,发起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反击。

1862年3月,护王陈坤书、对王洪春元,从天京出发,对江北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太平军之所以发动此次反击,着眼点是两个。

1、天长、六合、江浦、浦口刚刚陷落,天京江北门户已失,威胁极大,这是眼前最大的威胁;

2、陈玉成孤守庐州,派人求救,天京方面唯有先收复江北门户,然后才可能派兵解救陈玉成。

显然,太平军的反击,着眼点是眼前看到的威胁,似乎对湘军在上游正在开始的庞大攻势并无察觉!

此次反击的规模比较大,“贼势遍地”,给江北的清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然而,此时,湘军即将从上游攻过来呀!大家方向都不一样呀!

如果太平军投入了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比如李秀成兵团,那么,或许可能从战略上改变局面,破坏湘军的企图。

但是,仅仅是陈坤书兵团,虽然能给江北清军带来一些冲击,但绝不足以起到将湘军主力吸引过来,从而改变战略态势的目的。

陈坤书兵团这支宝贵的主战兵团,陷入江北战场,虽然在局部形成了声势,但却使上游守军更加孤立无援了!

如此,这招主动出击,反而使太平军的形势更加不利了!

多线进攻,总体有利,进度不一

果然,随后的战事,既证明了曾国藩计划的高明,又证明了曾国藩计划的不足。

1、总体上十分有利。

李秀成在苏南,李世贤在浙江,皆被李鸿章、左宗棠所牵制,自顾不暇,对上游战事没有任何反应。

而在整个作战期间,太平军已经没有调遣强大主力兵团上援,也没有派出大将在前方统一指挥,因此,上游守军士气不佳、军威不振,始终处于明显劣势。

这是湘军能迅速逼近天京的主要原因。

其中,既是因为曾国藩“三面出击”之策得当,左宗棠、李鸿章牵制了李秀成兄弟,也是因为天京洪仁达领导的中枢愚蠢而没有威望,无法进行协调!

2、进度不一。

曾国荃一路进展最为顺利。

在水师的配合下,湘军很快就攻陷了芜湖等处,迅速逼近天京城下。

多隆阿一路效率也不错,攻陷了庐州,解决了陈玉成,但在曾国荃逼近天京时仍然没有抵达预定战场。

鲍超所部则在杨辅清的抵抗下,进军迟滞,迟迟不能靠近天京。

李继宜部则因军势阻滞,一直滞留在后方,后来曾国藩干脆改命镇江的冯子材部,等待鲍超攻克宁国后“出兵会之”。

总之,此时,湘军四路进击,实际上多路不顺,以至于曾国荃有孤军而进的样子。

这再次表明:湘军的实力并不占绝对优势,如果太平军指挥得当,是可能给湘军沉重打击的!

行动迟缓,陷入绝对被动

曾国荃部进展顺利,很快就打到了雨花台,开始进攻天京。

然而,由于进度不一,此时,曾国荃部已成孤军。

此时,如果太平军集中力量,迅速对立足未稳的曾国荃展开围攻,是可能先歼其一路,取得重大胜利的!

这个时候,洪秀全终于想到了李秀成,急招李秀成来援。

然而,一来,李秀成及他的部下,正陷于与李鸿章、左宗棠的鏖战,很难迅速脱身!

二来,李秀成对解天京之围有自己的见解,认为不如先加强天京的粮食和兵力,自己在江浙发展,等到湘军在天京城下顿兵日久,兵疲将懈,再实施解围作战。

结果,一来二去,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等到李秀成招集大军来战时,已经是9月了!

此时,距离曾国荃5月抵达天京城下,已经过去了3个多月了!

这时,虽然曾国藩原先拟定的其他几路大军仍然没有抵达(可见曾国藩的四路进攻之策问题之严重),但曾国荃已经站稳了脚跟。

雨花台大战,李秀成以绝对优势兵力进攻,无果后撤退。

天京城,如此就陷入绝境了!

安庆失守后,太平天国其实仍然有相当强的实力和一定的险要纵深,并没有必败的道理。

曾国藩的“三面进击”之法,虽然高明,但实际上,在早期,李鸿章、左宗棠够施加的压力,比当年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还是小得多,如果太平天国仍如杨秀清时期一样指挥如一,仍然能够争取主动。

曾国藩的“四路进击”之法,看似确保了侧翼和后路,十分稳重,但其实兵力分散,并不高明。如果太平军仍然能保持三河镇大捷时的团结一致,是完全有能力集中力量歼其一路,打开局面的。

然而,此时的太平天国中枢愚蠢短见,地方各自为战,上下相疑,早已是一盘散沙了!

如此,虽有庞大的军队,虽有一定的纵深,到底是不能有所作为的了!

8 阅读:2252
评论列表
  • 2024-12-05 19:24

    陈玉成军团精锐丧失。西部已经没有力量与湘军抗衡了。楚军淮军兴起,李秀成又多了两块难啃的硬骨头

  • 2024-12-09 16:13

    得到南京后都享福去了没有进取心了

  • 2024-12-06 10:20

    神棍就是赢了,又能把中国带成啥样呢

喝下历史的鸡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