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顺丰赴港上市之举,引发诸多猜测,而背后所折射出的企业现状与战略抉择,远比上市本身更为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
大家好,我是专注即时零售的刘老实。
当我们将其与早已实现的 A 股上市联系起来审视,一个核心议题愈发凸显:于顺丰而言,当下转型之路或许远比双上市的资本运作更具紧迫性与战略意义。
双上市背后:是资金渴求还是战略布局?顺丰选择赴港二次上市,外界不乏 “缺钱论” 的揣测。从表象看,物流行业堪称资金 “吞金兽”,烧钱速度惊人。顺丰为捍卫其行业领先身位,持续在多维度进行巨额投入。
在航空物流板块,其机队规模扩充、航空枢纽建设从未停歇,一架货运飞机的购置与长期运维成本数以亿计,像波音 747、757 等货机,采购价从数千万美元到上亿美元不等,配套的停机坪、仓储设施、地勤保障体系建设更是无底洞般的投入,只为打造高效的 “空中物流网”。
地面上,智能物流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自动化分拣设备、冷链仓储设施迭代更新,以匹配电商高峰与多元业务需求。
技术层面,大数据优化配送路径、物联网追踪货物信息,研发投入逐年攀升,背后皆需雄厚资金托举。
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拓是顺丰的重要棋局,跨境物流涉及海外仓布局、清关服务搭建、本地化运营团队组建,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区扎根,前期投入产出周期漫长,资金缺口随之而来。
但深入探究,双上市更是战略层面深思熟虑之举。
A 股市场给予其国内业务稳固支撑与本土投资者认可,而港股上市,就像打开国际资本窗口,吸纳全球资金,提升国际知名度,对标国际物流巨头,为海外扩张、国际业务合作筑牢资本根基,是其迈向世界一流物流企业征程的关键一步,资金需求与战略愿景在此交汇。
王卫的焦虑根源:竞争夹缝中的突围困境京东在即时零售与外卖赛道的狂飙突进,如同巨石投入物流行业的湖面,激起千层浪,成为王卫心头挥之不去的焦虑源。
京东依托庞大电商生态,发力即时零售,“京东秒送” 整合线下商超、便利店,凭借大数据精准匹配供需,“分钟达”“小时达” 成标配服务,带动达达配送订单量呈几何级数增长,配送员穿梭街巷,抢占即时配送份额。
反观顺丰,虽有顺丰同城作为即时配送利刃,却深陷 “为他人做嫁衣” 困局。
美团、饿了么以餐饮外卖为基,筑起坚固配送壁垒,延伸至生鲜、药品等即时配送领域,订单大多内部消化,分给第三方的仅是 “残羹剩饭”;京东自家物流体系紧密围绕电商业务闭环,达达与之协同默契。
顺丰同城缺乏关联紧密的自属商流平台,业务稳定性、订单量与利润空间深受掣肘,宛如漂泊在商流海洋的孤舟,只能被动等待他人 “派单”,难以掌控命运。
从试错到寻路:顺丰电商领域的曲折探索回首顺丰在电商与本地电商领域的过往足迹,满是探索的艰辛与试错的斑驳痕迹。
2012 年,顺丰满怀憧憬推出生鲜电商 “顺丰优选”,试图以冷链物流专长切入高端生鲜赛道,初期凭优质选品、高效配送赢得赞誉,却在后续运营中深陷泥沼。生鲜损耗把控、供应链上游议价、市场推广成本,像三座大山,压垮盈利预期,流量获取艰难,在天猫、京东等综合电商围剿下,渐失声量。
2014 年,“嘿客” 项目横空出世,创新 O2O 模式,线下门店展示、线上扫码下单,欲打通社区最后一公里电商闭环,然而对零售运营细节把控不足、消费者体验未达预期,门店成本高企,在转型 “顺丰家” 挣扎后,仍难挽败局。
此后,“丰 e 足食” 无人售货机、“丰伙台” 社区团购项目,虽各有亮点,却也因竞争红海、运营复杂,未能成长为支撑顺丰电商版图的参天大树,过往种种,是学费亦是沉淀。
即时零售:顺丰转型破局的 “最优解”于当下格局,即时零售无疑是顺丰转型航道上的希望灯塔。
市场数据昭示着无限潜力,随着消费升级与懒人经济盛行,艾瑞咨询预测 2028 年即时配送行业将突破 8100 亿元规模,年增速超两位数,是物流细分赛道中璀璨明珠。
生鲜蔬果 “即买即到”、药品应急配送、日用百货闪送上门,需求浪潮汹涌澎湃。
顺丰优势就像为即时零售量身定制,其物流网络密织全国,“天网 + 地网” 协同,航空运输确保远距离生鲜保鲜,同城骑士熟悉街巷,配送时效精准把控;科技赋能下,智能仓储快速分拣、订单实时调度,保障高效履约。
切入即时零售,能缝合物流与商流断层,以物流驱动商流,搭建自有平台,汇聚生鲜、医药、商超等品类商家,掌控订单源头,摆脱第三方依赖,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华丽转身,拓展多元盈利路径,在巨头环伺中蹚出转型重生之路,迈向综合性供应链服务巨头之列。
顺丰站在 A 股与港股资本交汇点,手握过往探索经验与教训,直面竞争焦虑,踏上即时零售转型征途,这不仅是资金募集的一时之需,更是关乎生死存亡、长远布局的战略转型,唯有转型成功,方能在物流江湖稳立潮头,续写传奇篇章。
撰文:刘老实
排版:柯不楠
校对:十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