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是否多余?从源头分析西方国家为何要提出这一谬论

槟榔看历史 2023-03-26 09:44:04



盛世危言/文

长津湖之战,是一场中美双方都不愿意回忆的战役。美国陆战一师作战处长鲍泽上校有一段回忆录说: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永远都挥之不去的噩梦。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斗伤亡14000多人,冻伤减员近30000人,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的32%,严重冻伤达到22%。美军陆战1师在战役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重创。根据美军公开的资料,在这场战役中,美军伤亡7000多人,其中阵亡以及失踪2500多人,冻伤减员7300人。

战后,9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东部的广大地区,在战略态势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志愿军总部向9兵团发出贺电:你们在冰天雪地,粮弹运输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与敌人苦战一月有余,终于熬过了困难,打败了美国侵略者的陆战1师和7师,收复了很多重要的城镇,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种坚强的战斗意志与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全军学习。

而美国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在战后回忆中却说: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斯密斯的言外之意是陆战一师虽然被包围了,但是最终还是带着所有的装备和伤员冲出了包围圈。而志愿军9兵团发动的长津湖战役并没有取得更大的成果,反而被美军牵制,最终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双方谁都没有占到便宜,所以说这场战役实际上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

斯密斯的话影响了不少研究长津湖战役的各国战史学家,他们也认为9兵团在东线的作战是画蛇添足,或者说完全没有必要,如果将9兵团调到西线,可能会大大增加志愿军第二次战役的战果。其实,斯密斯的分析也有道理。站在战争结果论的角度来看,志愿军并没有达到大量杀伤敌人有效力量的目的。克劳塞维茨说,具有积极目的的企图引起歼灭行动,具有消极目的的企图等待歼灭行动,此话不假。但站在志愿军的实际情况来角度看,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一,长津湖地区的地形对志愿军更有利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人工湖,位于赴战岭山脉和狼林山脉之间。在长津湖以东约30公里,是由长津江最大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这两个湖泊以及附近地区就是我们泛指的长津湖地区。长津湖地区周围崇山林立,平均海拔在1300米左右。冬季年平均气温在零下30度左右。翻越平均海拔2000米的狼林山脉有两条简易的公路,但公路的宽度仅能容纳一辆汽车单向通过。

相比于西线的平原地带,长津湖地区这样的地形反而对志愿军来说是更有利。险恶的地形可以给孤军深入的美军致命的打击,因为狭长的公路不利于美军机械化部队的展开,但志愿军可以利用公路两边的关隘和高地对美军进行伏击。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喜欢把大部队切割成小股部队去分头作战,这就是使得第10军每一个团都相互分隔开来,变成志愿军嘴边的一块块肥肉。

长津湖地区的地形地貌还有利于志愿军躲过美军的空中侦查。要知道,在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空中力量。虽然美军全天候的不断侦查,给志愿军带来了严重的困扰,但相比于平原地区只能夜间行军,长津湖的行军效率不知高了多少倍。第9兵团从1950年11月上旬开进长津湖地区,一直到11月26日,第20、27军到达预定的伏击阵地,美军竟没有丝毫的察觉。直到9兵团发起攻势后,美军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分割包围完毕了。

中国知道,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果硬碰硬的打肯定占不到便宜。而志愿军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培养出英勇的战斗作风,不像美国的“少爷兵”们,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9兵团更是特点鲜明,善于近战、夜战。天气越是恶劣,越是天黑下雪,越要拉出去打。如果在长津湖地区用此优点与美军较量,美军的优势就会变成劣势,而志愿军的劣势也会变成优势。

二,美军的作战意图迫使志愿军必须发动长津湖战役

1950年11月7日,第一次战役结束2天时,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发动了圣诞攻势。为此,东线的“联合国军”早在10月底至11月初已经在兴南、元山两个港口陆续登陆。按照计划,他们将途经长津湖地区,由下碣隅里兵分两路,一路向西翻越狼林山到达熙川,与负责掩护的南朝鲜部队会师并向江界推进。另一路则是配合英军部队向西北进攻。

为了完成麦克阿瑟的部署,“联合国军”部队东线集结部队五个师又一个团,共计八万八千多人。在西线集结部队八个师、一个旅、一个团,共计十万多人。另外,东西两线的“联合国军”还能得到美国空军部队的空中支援和后勤保障。

11月初,毛泽东就预料到东线战场南朝鲜的第一师、第三师以及美军的第七师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但对于志愿军来说,第13兵团的主力部队均在西线,负责防御的只有志愿军第42军,而且第42军所属的一个师还被调到了西线 。兵力不足,就很难挡住在东线的8万多敌人,而放弃东线战场就意味着敌军可以随时翻越狼林山,从侧后方威胁西线志愿军的安全。

对此,毛主席考虑为防止西线出现腹背受敌的“仁川”式事件,所以才调集精锐部队趁着敌人立足未稳时发动战役。实际上,经过长津湖战役之后。9兵团基本上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同时,配合西线的13兵团将整个战线推进到平壤----元山一线,从根本上逆转了朝鲜战争的局势。

三、政治上的必要性

王牌部队是一个国家军队中的精神支柱,在历次战争中,围歼王牌部队都能够对敌人在政治和心理上产生极大地影响。例如,二战时美军集中力量击沉了日本海军军魂的“大和”号战列舰,这一举动令日本举国上下都十分震动。再比如,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华北野战军一举歼灭国民党的74师,在心理上给国民党极大地震撼。因此,如果在东线给陆战一师一个巨大的打击,从心理上到政治上,对美军都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早在第一次战役之前,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极其轻视中国人在朝鲜的存在。即使是在10月25日,在云山遭到志愿军打击后,依然气焰嚣张。之后,彭德怀使用且战且退的引诱战术,使得麦克阿瑟更加的狂妄。麦克阿瑟傲慢的宣布:中国人不是一个不可辱的势力,兵力最多不过六七万人。

11月底,美步兵7师的先头部队来到了鸭绿江的惠山镇,距离中国仅有一江之隔。阿尔蒙德随即驱车50公里来到惠山,嘉奖步兵7师师长戴尔.巴尔少将。麦克阿瑟也致电阿尔蒙德:致最衷心的祝贺!转告戴尔.巴尔,第7师中了头彩。17团的士兵还模仿当年盟军在莱茵河边的举动,解下裤子向鸭绿江撒尿,这一新闻立刻成为美国报纸的头版头条。最后,连美国政府都认为战争将要结束了,开始谈及战后如何与中国人谈判和如何设立边界中立区。

要想使其灭亡,必须使其疯狂。在美军最不可一世的时候,长津湖战役爆发了。这场战役不仅打击美军的嚣张气焰,更从根本上重挫其士气,振奋了整个社会主义国家阵营。

在战前,志愿军部队并不是毫无恐惧的。一些官兵觉得敌我装备强弱悬殊,对美军的飞机和坦克感到束手无策,从而形成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能不能打的问题,在许多官兵的心头画上了一个问号。但在长津湖战役之后证明,志愿军虽然武器装备与美军对比悬殊,但仍可以与美军作战,并且取得作战的胜利。12月16日,彭德怀把这一经验转发志愿军各部,并报告中央军委。毛泽东看到这一经验极为重视,又转发给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党委和各个军区、兵团及各个军事学院,指出:这是极重要的经验,望注意研究。

后来,毛泽东、周恩来都说过,能不能打的问题两三个月就解决了。敌人的大炮比我们多,但士气底,是铁多气少。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证明我们能够把敌人打退。毛主席和周总理之所以会如此有底气,就是因为志愿军不仅打退了美军,还打退了美军的王牌部队。

四、长津湖战役中,9兵团打的还不够。

9兵团是由20、26、27三个军组成的,27军负责正面强攻,20军负责迂回穿插,26军作为预备队随时投入战场。26军作为9兵团的总预备队,其实是有备而来的。为了对抗美军的炮火优势,他们准备了3个炮兵营,可这些笨重的装备一方面拖延了他们的行军速度,同时也成为美军的空袭目标。

所以从战斗开始一直到1950年12月8日,26军一直未到达战场。此时的陆战一师已经筋疲力尽,等到该师10000多人、100多辆汽车、坦克通过水门桥后,26军才赶到前线。无奈的是,美军已经与前来接应的部队汇合,从而错失了全歼陆战一师的机会。

战后,9兵团并未把长津湖之战视作是一次胜利的战役。他们想志愿军司令部做出的检讨电报表示:这次作战打的很不好,不仅未能全歼陆军1师和第7师,反而遭到巨大的减员,严重缩小战力……。同时还总结了5点原因:

1、对作战环境调查研究不够。

2、仓促进入战斗准备不充分,对地形、道路侦查不清楚,尤其是敌情不明。

3、26军南调时间过迟,兵团二梯队使用不及时。

4、缺乏必要的对美军作战经验与应用军事教育。

5、后勤工作组织不良,特别是运输工具不能适应作战需要。

毛主席知道9兵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希望宋时轮带着9兵团回到国内休整和补充兵员。而宋时轮拒绝了毛主席的好意,在朝鲜战场进行了短暂的休整之后,又投入到其他战斗之中。

在这里并没有责怪9兵团的意思。只是想说明,9兵团在西线打是绝对没有错的。如果26军等待备战的位置安排的再合理一些,在20军和27军几乎精疲力竭时冲上去,那么美军的损失一定会更大。如果美军没有所谓的全身而退,斯密斯就不会宣称这是一场没有必要的战役,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了。

所以说,斯密斯所说的,长津湖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军事行动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试想,如果成吉思汗都不敢想的事,美军去长津湖干嘛?仁川港口也不适合登陆,麦克阿瑟不也赌赢了吗?谁敢保证志愿军放弃东线之后,长津湖不会成为第二个仁川?

其实,斯密斯的说法本来就自相矛盾,包括他们后来吹嘘的什么“敦刻尔克式”的兴南大撤退,竟把一个败军之将指挥的逃跑说成了指挥艺术的典范。兰德公司还在战争爆发前的8天就预测中国将要出兵的结论,美国人不还是因为价钱太高而对预测的结果一笑了之吗?

历史就是历史,它已经发生,没有“如果”。研究历史的人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就没有资格去研究历史。谁都可以做事后诸葛亮,但当时那场战争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却没有半点轻松,这也许就是理论家和实践者的差距,普通人和伟人之间的区别。

历史存在着无数个假设,但结局只有一个,而且一旦成为历史,不管后人如何隐瞒、欺骗、掩盖、涂改,它只是静静的躺在那里。就像长津湖静静地湖水,镜子似得提醒着人们,71年前的这里发生一场举世瞩目的惨烈战争。

0 阅读:12

槟榔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