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那么好听,既软又柔,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无论是看谍战剧,还是到上海乘坐公交车,都会被其中的原汁原味的上海方言软化掉。
香烟,香烟,哈德门香烟……
乘客们,关门请当心,车辆起步请拉好扶手,上车请主动投币,投币后请配合朝里走,下一站……
上面的叫卖声和播报提示音用的就是上海话。上海话又称上海闲话,原本属于江浙一带的方言,尤其是吴语,在黄浦江流域的一个分支。
当然,这个分支比较小众,有人说它为小邑方言,意为小地方的方言。上海位于江东吴地,地处海边,交通不便,在古代属于不被重视的边缘地带。
由于缺少交流,古老的吴语在上海得以独立发展,并且延续千年,至今没有断绝。
上海本地长期自然发展而来的“老上海话”,也就是上海市区的老派方言,就体现出了很好的传承性。比如,老派方言中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差异就很小,就有古吴语的特色。
当然,上海是个大都市,只有传承的一面怎么能行呢?
1843年上海开埠,城市迅速扩大,外地人口大量涌入,上海方言很快就步入了加速形成期。
一方面,周边吴语区移民短期内大量涌入上海,在吴方言的改造下,老上海话很难不受其影响而保持原汁原味。
比如上海话中的第一人称“阿拉”来自宁波话。毕竟,宁波人到上海不仅时间早,而且数量多,更有社会地位。
又比如,受到吴语小说、传奇、评弹和民歌的影响,苏州话对上海话产生过重要影响。现在我们说,苏州话是上海话语音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源头之一。这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吴语区之外,广东话、苏帮话,甚至北方话,也伴随着洋人、地主、富商大贾等各色人物传入上海,使上海话又有五方杂陈的特点。
不过,在上海的高速发展下,上海方言的变异性越来越突出,纯粹的上海话已经难觅其踪了。相反,以上海、苏州为特征,间或带些外地或“洋”字词汇的新上海方言得以形成。
现在我们看上海话,它仍然属于吴语方言,学界称之为“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开头提到的两段“上海话”就有吴语“软糯婉转”的特点。
至于上海的吴语地道不地道,在社会的大熔炉下,哪还有什么纯粹的正宗呢?就语言来说,传承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上海 以前苏州小弟 能不收苏州话影响吗[得瑟]
可不是,山顶洞人还影响苏州话的形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