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锡林郭勒盟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和相关历史信息:
锡林郭勒盟
• 古称:古称开平卫和察哈尔,历史上曾是多个部落的游牧地,清朝时定名为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高原上的河流”。
• 历史信息:锡林郭勒盟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澹褴、东胡所居,后匈奴占据内蒙古高原,此地也在其控制范围内。秦代,南部属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汉代,匈奴单于庭直辖该地区,东部为乌桓部辖地,南部属幽州。三国时期,隶属于北朝拓跋鲜卑部辖区。隋唐时期,北部、东部为东突厥占据,西部与南部为隋朝奚部安乐郡、涿郡北境。唐朝时,南部属河北道北境,北部归关内道突厥单于都护府南境定襄都督府、桑乾都督府所辖。宋代,东部属临潢府路庆州所辖,北部由广吉剌部所居,南部属宣德州辖地,中部正蓝旗一带由西北路招讨使司所辖,西部为汪古部所辖。元朝时,这里是扎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13世纪中叶,在正蓝旗境内建起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于此,锡林郭勒盟一度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朝,永乐年间,南部为京师顺天府北境,设置开平卫,北部被蒙古各部占据。清代,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共10旗,均设扎萨克,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
锡林浩特市
• 古称:阿巴哈纳尔部。
• 历史信息:汉为上谷郡北境,晋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为突厥所据,辽为上京道西境,金为北京路西北境,元属上都路,明入于蒙古。康熙六年(1667年),栋伊思喇布初授札萨克固山贝子世袭罔替,色棱墨尔根诏授札萨克多罗贝勒世袭罔替,遣官指示阿巴嘎部移牧他所,以旧牧地给阿巴哈纳尔。阿巴哈纳尔左翼设旗,自康熙六年至公元1946年,12代札萨克共执政280年。民国时期,贝子庙地区被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控制。1946年,内蒙自治运动联合会转移到贝子庙,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中部联合旗,1953年,“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1983年,撤销阿巴嘎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
二连浩特市
• 古称:历史上曾为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无特定古称。
• 历史信息:1956年,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联运列车正式开通,二连浩特市建立,成为中国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及国际性常年开放的边境陆路口岸。1966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二连浩特市(旗县级)。1969年11月,二连浩特市划归乌兰察布盟,1980年5月,又划归锡林郭勒盟。
多伦县
• 古称:多伦淖尔。
• 历史信息:清朝时期,此地有许多湖泊,“多伦淖尔”为蒙古语,意为“七个湖泊”。当时,多伦淖尔是察哈尔盟的一部分。1947年,多伦淖尔旗撤销,其区域并入察哈尔盟其他旗县。1950年,原归属察哈尔省察北区的多伦县划归察哈尔盟。1958年,察哈尔盟撤销,多伦县划归锡林郭勒盟。
苏尼特左旗
• 古称:无明确单一古称,曾是苏尼特部游牧地。
• 历史信息:历史上,苏尼特部在此游牧。清代,苏尼特部设置了苏尼特左翼旗和苏尼特右翼旗。苏尼特左旗在清朝时是锡林郭勒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扎萨克郡王世袭罔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苏尼特右旗
• 古称:无明确单一古称,曾是苏尼特部游牧地。
• 历史信息:与苏尼特左旗一样,历史上为苏尼特部游牧地。清朝时设苏尼特右翼旗。在近代历史上,苏尼特右旗经历了诸多政治变革,1969年曾划归乌兰察布盟,1980年又划归锡林郭勒盟。
阿巴嘎旗
• 古称:阿巴嘎部。
• 历史信息:阿巴嘎部历史悠久,在蒙古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清代,阿巴嘎部分设左翼旗和右翼旗。1956年,西部联合旗改称阿巴嘎旗。阿巴嘎旗保留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其地域内的草原风光优美,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东乌珠穆沁旗
• 古称:乌珠穆沁左翼旗。
• 历史信息:乌珠穆沁部在历史上是蒙古高原上的一个重要部落。清朝时期,设乌珠穆沁左翼旗和乌珠穆沁右翼旗。1956年,撤销东部联合旗,设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矿产资源,是锡林郭勒盟重要的畜牧业和矿业基地。
西乌珠穆沁旗
• 古称:乌珠穆沁右翼旗。
• 历史信息:同东乌珠穆沁旗一样,清朝时为乌珠穆沁右翼旗。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留了大量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如那达慕大会等活动极具地方特色。西乌珠穆沁旗的草原生态环境良好,是优质的天然牧场。
镶黄旗
• 古称:察哈尔镶黄旗等。
• 历史信息:明代为察哈尔部属地。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政府将察哈尔部编为察哈尔左翼、右翼各四旗,镶黄旗为左翼四旗之一。另外,在察哈尔地区还设有清廷直辖的商都牧群等,后来商都牧群一部分与今镶黄旗合并。镶黄旗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驻防地和畜牧业生产区,其名称沿用至今,保留了许多满族和蒙古族的文化特色。
正镶白旗
• 古称:察哈尔正白旗、察哈尔镶白旗等。
• 历史信息:清代,正镶白旗是由察哈尔正白旗和察哈尔镶白旗演变而来。1956年,正镶白联合旗更名为正镶白旗。正镶白旗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境内有许多古代遗址和文物,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太仆寺旗
• 古称:太仆寺左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等。
• 历史信息:清朝时,太仆寺左翼牧群、太仆寺右翼牧群是清廷直辖的牧群,主要负责为宫廷和军队提供马匹。1956年,太仆寺左旗与宝昌县合并为太仆寺旗。太仆寺旗在近代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同时也保留了一些与古代牧群相关的文化遗迹和传统。
正蓝旗
• 古称:桓州等。
• 历史信息:金朝时,中部正蓝旗一带由西北路招讨使司所辖,设置桓州。元朝初,为扎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13世纪中叶,元上都在此建立,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明朝时,这里的地位有所下降,成为边境地区。清代,正蓝旗是察哈尔左翼四旗之一,在锡林郭勒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境内的元上都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