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听说你连房子都不肯给亲侄子,也太小气了吧!人家小凯可是考了620分,你那房子空着也是空着……”
一股无名火涌上心头,这都哪跟哪啊!我揉了揉太阳穴,思绪回到了三年前。那时,侄子小凯考上了省重点高中,我哥嫂为了陪读,在省城四处租房,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看着他们焦头烂额的样子,我想到了自己那套陪嫁房,位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离小凯学校只有两站路,一直空着。
“要不……就住我那套学区房吧。”在一次家庭聚餐上,我主动提了出来。
我哥嫂先是一愣,随即连连摆手:“这怎么好意思?亲兄弟明算账,我们付你房租。”
我笑着说:“一家人说什么两家话,小凯安心读书最重要,房租就免了。”
就这样,哥嫂一家搬进了我的学区房。三年里,小凯刻苦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我由衷地替他感到高兴,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小凯高考结束没几天,婆婆就找上门来,吞吞吐吐地说:“玲玲啊,你看小凯现在也考上大学了,那房子……”
我心里咯噔一下,预感不妙。“妈,您想说什么?”
婆婆搓着手,小心翼翼地说:“要不,那房子就给小凯吧,反正你们也不住,留着也是浪费。”
我深吸一口气,耐着性子解释:“妈,这房子是我的陪嫁,意义不一样。”
婆婆一听,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你都结婚了,还计较那么多干嘛?你哥家条件不好,帮衬一下怎么了?”
我正要反驳,王明走了过来,揽着我的肩膀说:“妈,玲玲说得对,这房子是她的陪嫁,我们不能做主。”
这时,我哥嫂也赶到了。还没等我开口,嫂子就抢先说道:“弟妹,这事我们不能答应。这三年承蒙你照顾,我们已经很感激了,房子说什么也不能要。”
小凯也跟着说:“婶婶,谢谢您和叔叔这些年的照顾,我会靠自己的努力创造未来,房子我不能接受。”
看着侄子懂事的样子,我心里一阵欣慰,也暗自庆幸哥嫂的明事理。婆婆见状,也不好再说什么,悻悻地回了房间。
那天晚上,王明叹了口气:“妈也是心疼大哥一家,供小凯上学不容易。”
我点点头,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小凯:“这是给你的升学礼物,拿着吧。”
信封里装着两万块钱,是我和小凯约定好的,如果他考上大学就奖励他。小凯起初不肯收,在我的坚持下才收了下来。
送走哥嫂后,我陆陆续续收到了不少亲戚的“问候”,有的拐弯抹角地指责我小气,有的甚至直接打电话来质问我。我哭笑不得,却又无可奈何。
我想起了我的朋友小雅,她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她借钱给表弟做生意,结果表弟生意失败,不仅钱没还,还反咬一口说是小雅害了他。小雅有苦说不出,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还有一位同事老李,他把自己的车借给朋友应急,结果朋友酒驾出了车祸,老李不仅要承担车辆维修费用,还要面对朋友的埋怨。
这些事情让我明白,帮助别人要量力而行,更要讲究方式方法。我帮助哥嫂一家陪读,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我应该做的。但我不能因为亲情就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因为别人的道德绑架而委屈自己。
我的另一个朋友小芳,她选择了一种更巧妙的方式帮助亲戚。她的表妹想在城里找工作,小芳没有直接给她钱,而是帮她联系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并提供了一些生活上的帮助。这样既帮助了表妹,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怒,它就对你怒。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合理的要求,不如主动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亲情固然重要,但原则也不能丢。保持理性、大度,才能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