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正确打开方式

80后拾遗录 2025-03-05 21:16:31
这么些年,时不时的就会看到光“头衔”介绍就有半页纸的人解读《论语》,说谁谁谁的解读是误解,谁谁谁的解读又是曲解,如此云云。 前几天又看到一个专家学者研究员导师兼馆长所长的人谈论起了《论语》的《学而篇》。 他说,我们现在对于《学而》的理解和翻译还在使用朱熹的批注,误导了大家近千年。 我们来看看《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记得,我们读初中的时候,其翻译大概是这样的:孔子说,对学过的知识并经常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也是有品德上修养的人吗?现在的古诗文网上一般都这样解释:孔子说:“学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一说:学习知识以后,经常温习它),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基本上大同小异。但上面提到的专家学者研究员导师兼馆长所长的人对此提出了异议。理由有二。一是如果按照以朱熹的批注为基础的传统理解,《学而》三句话之间没有逻辑联系;二是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开篇之语,不可能如此肤浅。 于是他提出《学而》的翻译应该是这样的:孔子说,我们学习圣人之道,并且不断地践行圣人之道,不也是为了去宣扬圣人之道吗?因此,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圣人之道,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但是,那些来自远方的人对我们所讲的所践行的圣人之道不理解,我们并不生气,不也是有品德修养的人吗?这样一来,逻辑有了,主旨也有了,立马就高大上起来了。看起来确实如此。 但是,如果这样解读,我认为是过度解读,夹带了太多个人的思想和意思。如果这样解读,就不是什么解读,而可以说的是对《论语》的重新创作。这已经不是“子曰”,而是“张曰”“李曰”“王曰”了。 我并不否认我们很多的经典著作,在传、抄和解读的过程中会有错误,甚至被有些人故意篡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所有的经典都被误解、曲解甚至篡改。朱熹作为宋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只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了批注。 我认为,只要对论语稍加研究就知道,《论语》不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记录孔子的话的语录;《论语》成书的时间它也根本不是什么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当时就是老师和学生讲的话,老师回答学生提的问题的一本语录。我们在翻译和理解《论语》时也不能把孔子当做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就是一个老师。这样一来,《学而》反而就很好理解了。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对于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去复习,这难道不可以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习本来是枯燥的事情,可是还要经常去复习,就会更加枯燥。有些学生就会不耐烦不理解。孔子也知道这个情况。可是孔子作为老师,更加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所以他对学生讲,这样本来枯燥的事情,当我们明白为什么必须要这么做的时候,就可以变为快乐的事情了。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 我们知道,孔子是“弟子三千,贤者七二”。说明孔子的弟子非常多,招收了来自很多地方(诸侯各国)的学生。也有人对此不理解。所以孔子就说,大家在一起学习,互相琢磨,取长补短,有什么不高兴呢?孔子的这个思想在后来的《礼记·学记》中说的就更加明确,叫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来自各个地方的人,开始的时候互相都不了解,做错了事,说错了话,我们都不要生气,不要计较,这不就是有品行修养的人应该有的态度吗?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来自各个地方,语言、性格、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相处起来不免会产生矛盾。所以孔子告诫弟子们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即我们现在也经常说的“不知者不怪也”。 我认为,《论语》的《学而》就应该这样理解。说的客气一点,孔子是在规劝教育他的学生;说的严格一点,孔子是在给他们立规矩。 另外,如果硬要说逻辑和主旨的话,其实这样理解也完全是有的。第一句是讲为学之道,第二句是讲为人之道,第三句是讲处事之道。这三句话层层递进,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基础。
0 阅读:7
80后拾遗录

80后拾遗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