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江
组建越军炮兵部队
1953年冬至1954年春印度支那战场态势图
亟待建设的越南炮兵
披着一身硝烟,韦国清、梅嘉生率领中国军事顾问们从越南西北返回中央根据地。
一路上,韦国清和梅嘉生交谈最多的,就是下一个旱季该怎么打。韦国清和梅嘉生觉得,西北战役确实打得不错,但是那产没有拿下来又实在惋惜。
他们认为,那产之战之所以没打出好结果,除了情报不准,不知道法军迅速增兵以外,最突出的问题是越军在长途奔袭作战中没有装备重武器,结果在那产之战中,越军炮火打不着法军纵深阵地上的大炮,法军远射程火炮却能够自如地压制越军火力。
上寮战役没有这样的问题,双方都在行进中作战,越军打得就比较好。
那产作战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法国空军威胁太大,越军在白天几乎不能进行连、营规模的运动和作战。
回到越北驻地,中国顾问们总结经验时都说,以越军目前的战力还无法攻克法军的集团据点,法军在今后的战斗中有可能利用空中优势,反复使用集团据点的战法。在下一个旱季作战中,如何采用攻坚战术打破法军的集群据点,将是越军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中国军事顾问团建议:
1.加强炮兵建设,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在中国境内加快为越军装备和训练105榴弹炮、37毫米口径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部队,大大加强越军的炮兵。
2.提高部队军事素质,加强攻坚战术的训练,为越军部队编写攻坚战战术教材。
1953年5月下旬,韦国清多次召集军事顾问研究和布置编写教材。他指出,现在编写的教材不但要解决现实作战问题,而且要为今后攻坚战打下扎实的基础。编写教材和部队训练要多花时间,要扭转部队不愿意做工事的思想,学会大力构筑工事和土工作业,构筑进攻阵地,学会修筑道路和囤积粮草、弹药,学会用炮火控制敌人的机场,压制敌人的火炮阵地。
武元甲和黄文泰等非常同意中国顾问的意见。
6月,越军总部和各战略机动师负责人,以及中国军事顾问组成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的教材主要以那产为假想目标,包括从单兵到连、营、团的攻击战术。在这次军事教材的编写中,韦国清、梅嘉生有了一个得力助手——新任越军作战局顾问茹夫一。
茹夫一是从朝鲜战场调来的。他是山西人,生于1916年,1931年才15岁就投身杨虎城的第17路军。作为杨虎城卫队的士兵,他是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亲身经历者。
次年抗战爆发时西北军已经分裂,茹夫一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后编入抗大一分校挺进山东。在八路军中,茹夫一先后担任营长、团参谋长。
抗战胜利后他进入东北,经历了坚持南满根据地的艰苦战斗。之后,他升任师参谋长,并参加了辽沈战役,朝鲜战争爆发时他是第42军第125师副师长。
茹夫一所在部队最先投入抗美援朝战争。他率部一路向南,最早进入平壤。第三次战役后,茹夫一到朝鲜人民军前线指挥部担任联络代表,与人民军的许多高级指挥员都很熟悉。第五次战役后,茹夫一到一支中朝侦察部队合编的“联合支队”担任副支队长,准备越过战线深入敌后作战。此后这项任务取消,他又转入另一支部队进行反空降准备。
1953年4月,茹夫一接到志愿军总部的电报,要他去越南当顾问。茹夫一与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很熟悉,当面问他:是不是你要我去越南的?解方回答,是组织上研究决定的。
茹夫一富有作战经验,文化素养高,还有与友军合作的经验,要他去越南显然是慧眼识珠的结果。
茹夫一一行七人,于5月19日晚进入越南,22日到达顾问团所在地“竹林大厦”,开始履行新的任务。
6月底,韦国清、梅嘉生分别回国休假,中国军事顾问团由罗贵波总负责,教材编写和训练越军干部的紧张工作由茹夫一主持。
越军作战局顾问茹夫一(右)和越军第312师师长黎仲迅在抗法战争中
这时,广西省委副书记乔晓光奉命入越,担任中国政治顾问团副团长。
乔晓光,原名乔金亭,1918年5月生,河北广宗县人。乔晓光1932年就读于邢台的河北省立第四师范,1934年入党,两年后参加东北军学兵队,西安事变后曾任东北军骑兵第10师中共支部书记,抗战爆发后回到冀南进行武装斗争,曾任冀鲁豫十分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乔晓光担任过湖南常德地委书记。1951年,乔晓光到广西,先后任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秘书长和省委副书记。
乔晓光接受命令后入越与罗贵波会面。此前他和罗贵波并不熟悉,是越法战争把他们会聚到一起,从此成为战友和朋友。当乔晓光和罗贵波会面之际,远东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朝鲜停战,印支战场成为焦点
1953年7月27日,朝鲜时间上午10时,朝鲜停战协定在“三八线”上的板门店签署,打了三年有余,谈判了两年多的朝鲜战争终于以分界线划定在北纬38度线上而告结束。
根据停战协定,7月27日22时,交战双方在横贯朝鲜中部200多公里长的军事分界线上同时停火。
这一天,在上甘岭地区承担防空任务的志愿军高射炮连连长史国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接到了晚间停战的指示,他命令战士把所有的高射炮炮弹都搬到阵地上,如果美军飞机前来攻击,他就要战士们把这些炮弹都打出去。
当日白天无战事,入夜后前线只有零星的枪炮声。殊不知此时战场的平静是为了等待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就在停火时间到来前15分钟,不约而同地,交战双方前沿阵地上枪声大作,震耳欲聋。双方士兵向对手的阵地倾泻弹雨,进行朝鲜战争中的最后一轮射击,以告别血与火的厮杀。站在高射炮阵地向前望去,可以看到半边天都打红了,照明弹不时照亮夜空,像流星那样在变了颜色的天幕中划过。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正式签署
22时,停火时间到来的一瞬间,纵横200公里的朝鲜战场一下子宁静了,四野里静得没有一丝声响,听得见微风轻轻地吹拂。战争硝烟开始慢慢地飘散在浸透了鲜血的“三八线”上。
朝鲜停战深刻影响着还在进行中的印度支那战争。朝鲜停战了,百万志愿军将撤回国内,过去三年里中国同时着手援助甚至直接参与的两个国际战场如今变成了一个,一批有朝鲜战场经验的军官将被派往越南战场,一些重要的武器装备也将调往越南,印度支那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将发生变化。
问题的另一面是,数十万美军也将撤出朝鲜。美国也会腾出手来,加强对印度支那法军的援助。
印度支那成为东西方对抗的主要战场,甚至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中国方面对越南重炮兵的援助和训练先行一步。
云南军区早在1951年秋天,就在云南南部蒙自县的碧色寨装备和训练越军的重型榴弹炮团(第34重炮团),并派出杜友方任该团顾问。云南军区将24门105毫米美式榴弹炮交给了越方。
鉴于那产作战的结果,越方曾考虑把重炮团在1953年初上寮战役前调回国内,投入西北战场。1953年初,云南“特科学校”校长黎铁雄奉调回国,速遣重炮团回国的任务就由“特科学校”政委陈子平来负责。
1月16日,陈子平向罗贵波发出了转致越南劳动党中央的电报:
罗贵波同志转劳动党中央:
榴弹炮团为便于长期训练作战,急需装备汽车。计需装备十轮卡车67辆,六轮卡车38辆,中(型)卡车3辆,工程车2辆,起重车、救护车、吉普车各4辆,共122辆。另该团亦需装备短枪89支。该次装备建议中央请中共中央设法解决。
当否?请示。
陈子平
1月16日
陈子平的要求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在解放军炮兵司令部安排下,云南军区为这个团配齐了所需的牵引车辆和通信器材。根据越南战场的需要,这个团1667人于1953年1月26日起程经云南河口进入越南,秘密集结于安沛。后因前往西北的道路无法通行,这个重炮团没有投入上寮战役。
中国炮兵军官的新使命
1953年夏天,原在云南宜良任越南陆军学校(即“云南特科学校”)顾问的马达卫奉命入越,担任越军第351工炮师顾问。
36年后的1989年秋天,马达卫将军在济南无影山住所就当年往事对笔者谈了很久:
我去越南完全没有准备。建国后不久,我从炮兵第3师参谋长任上到沈阳高级炮校深造班学习。1952年夏天,我已经通过了毕业考试,就等着参加毕业典礼了。
突然,学校领导找我谈话,说已经安排我去云南,到越军“特科学校”当炮兵顾问,立即出发。
我说:“我还没考试呢,考完了我就走。”
校领导想了一想,说行,但毕业典礼你是肯定参加不上了。就这样,我没来得及参加毕业典礼就赶到了北京。
在北京,炮兵政委邱创成和我谈话,说我的任命又变了,是去特科学校当校长顾问,管的摊子大了,不止炮兵这部分了,要把工作搞好。不过,既然你是炮兵出身,要注意帮助越南部队搞好炮兵建设。他们那里也要打大仗,没有炮兵不行。
我乘飞机到达昆明,然后赶到宜良县凤鸣村,受到越方黎铁雄校长和陈子平政委热情欢迎,我很快就和他们搞熟了。
越方“特科学校”共有五个大队,
第1、第2两个大队是一般干部大队,第3大队是团以上干部大队,第4大队是炮兵大队,第5大队是通讯和工兵大队。
我自然对炮兵更加关心些,这也是战争的需要。当时对越军炮兵的装备和训练比较注重山炮,因为它体积小,牲口可以驮拽。但是后来就发现光靠山炮不行,因为它打不着法军的重型榴弹炮,帮助越军组建榴弹炮团的事就摆上了议事日程。
训练这个重炮团主要由云南军区炮兵负责,训练地点和宜良隔得很远。我明确地意识到,“特科学校”炮兵大队的干部学习结束后有许多人将分配在这个炮兵团里。
1953年这个榴弹炮团入越集结是我主管的,重炮的牵引问题需要解决。过去越军都用人力抬炮,经常发生一次战斗下来,抬炮战士的脊椎骨被压裂的事情。在现代化战争中,这样的事本是不应该发生的,它会严重影响战斗力。
当时,特科学校校长黎铁雄回国参战了,政委陈子平来找我,希望我帮助解决这件事。我也就接手和有关部门联系。
最后,我们像过去一样把最好的装备交给了越军,每个连装备了六辆牵引大卡车、三辆运输车。我考虑到一旦进入越南战场零件配备会有问题,又亲手造了一张表,为重炮团每个连配备了钳工床、套筒、扳手、千斤顶,还有备用轮胎。
重炮团装备完毕以后,我和陈子平一起去了碧色寨,看望越军的重炮战士。那次去还要解决从哪条路进入越南的问题。
当时的方案,一是走睦南关,或是走河口、老街这一路。我的意见是走河口、老街更便于保密,还因为越军回国后将集结到安沛方向,从河口走用不着绕远路。
陈子平亲自回国了解情况,回来表示同意我的意见,越军重炮团就从河口回国了。
当年夏天,我接到命令,也入越参加战斗。我随即带着警卫员到了南宁,然后从睦南关进入越南。
在越军总部,总司令武元甲热情地接待了我,他和夫人、母亲一起和我吃了饭。
在军事顾问团团部,梅嘉生副团长接待了我。我们是老熟人了,解放战争渡江战役的时候我是炮兵团团长,配属给第23军指挥。当时陶勇任军长,梅嘉生是副军长兼参谋长,我们经常打交道。后来,又是梅嘉生和我直接参与了渡江战役中发生的和英国军舰冲突的“紫石英号事件”。没想到,我们又在越南见面了。
梅嘉生告诉我,越南部队特别需要加强炮兵,眼下窦金波已经回国,顾问团决定由我接替他,去越军第351工炮师当顾问。梅嘉生对我说,今年旱季一定会打西北的那产,到时候就要看重炮兵的了。
我马上去第351师就职,一去就见到了重炮团的中国顾问杜友方。再一看,第351师有许多干部曾在云南特科学校学习过,一见我来了,都很尊重。这使我增添了工作的信心。再一了解,黎铁雄回国后已经担任了越军炮兵司令,继续和我搭档。
装备和训练越军高炮部队
不仅仅是加强野战炮兵,1953年,中国军事顾问期待已久的组建越军高射炮兵的计划也付诸实现了。这是在印度支那战场上动摇法军空中优势的关键一着。
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提出了援助越军组建高射炮兵的详尽计划。朝鲜战争的战例也为他们的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朝鲜战争初期,中国志愿军的高射炮兵力非常薄弱,在作战中完全没有制空权,交通运输线几乎完全暴露在美军航空兵的轰炸之下。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志愿军高射炮兵未担负掩护交通线任务之前,敌机的投弹命中率约为50%,有时达到了70%,志愿军损失很大。
而在志愿军高射炮兵执行了防空任务的地区,敌机的投弹命中率就普遍下降到了6%左右。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高射炮兵共击落联合国军各种飞机2335架,远远超过了作战飞机的空中战绩。
组建不久的越南人民军高炮部队
从1953年春天起,广西军区遵照指示,在宾阳县为越军建立了高射炮训练基地。训练由中共中央军委炮兵司令部高炮部部长贾建国负责,上千名越军战士来到宾阳接受高射炮训练。根据预定计划,至1953年秋后,越军将组建起两个高射炮团。
同时,越军选拔了高炮部队营、连、排干部一百余人,由黎文知带领来到沈阳,进入解放军沈阳高炮学校作短期培训。他们被称为“胡南生”。
解放军华北防空军高炮团团长原野被任命为越军高炮顾问。
原野,原名袁金谱,1917年夏天出身在河北安国县一个普通农家,父亲袁庆禄是抗战全面爆发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袁金谱小学毕业后被父亲送到安国县城一个中药铺里当了一阵学徒,七七事变后,袁金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1937年入党。在残酷的冀中反扫荡战斗中,他更名原野。
解放战争结束时,原野是华北野战军的一个副团长。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组建高射炮部队,驻在北京郊区的原野被抽调到新成立的高射炮部队,成了新中国最早的高射炮团团长之一。
1952年底,原野进入朝鲜参战实习,准备将自己的团带入朝鲜参战。他在朝鲜不过几个月,1953年仲春,一纸命令将他唤回了北京。
华北防空司令成钧先找原野谈话,要他马上去越南军事顾问团担任高炮顾问。防空军司令员周士第也和原野谈了话,明确他的任务是:“到越南去当高射炮顾问,帮助越南军队把高射炮部队组建起来,参加战斗,削弱法国的空军优势。”
原野向周士第表示,自己学高射炮是半路出家,深恐误事。周士第毫不犹豫地说,这没有问题,你去越南是经过我们考察的。
不久,彭德怀在中南海永福堂召见了即将赴越担任军事顾问的十余名干部。彭德怀说,你们去越南当顾问是人家“雇(顾)”的,有事则问,无事不问,所以不能干涉人家的事,特别是他们的人事问题。还有就是不能喧宾夺主,说过的主意人家用不用要由人家做主。你们要做遵守纪律的模范。
彭德怀说话很直接,他说:“你们去越南工作是作贡献,牺牲了不上报纸,也不搞马革裹尸还,就埋在那里。活着不能出台唱戏,也不能参加越南方面的争论,完全是为了尽国际主义的义务。”
彭德怀介绍了越南局势,说越南西北的战略位置特别重要,控制了那里,就可以居高临下,也有了回旋的余地,所以一定要争夺。
彭德怀召见后不久,原野进入越南,用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随越军行动。他到了越西北地区,实地勘察地形,为日后高射炮兵团的进入作好准备。越南之行后,原野又奉命回国,向炮兵司令陈锡联汇报。
时值盛夏,陈锡联的办公桌上安了一个电风扇。和原野谈话的时候,原野惊奇地发现,陈锡联用了一阵电扇后,总是伸手把它关掉,过一会儿再开。屋里很热,原野忍不住说:“天气挺热的,就把电扇开着吧。”
已经沉浸在越南情况中的陈锡联却回答:“这跟用兵一样,不能老用着它。老用它,就兵疲师老了。要攒上劲,当用再用。”
原野有一种感觉,陈锡联是遵照彭德怀的指示来听取汇报的。这时,中国军事部门已经明确,在越南组建的高射炮兵主要装备37毫米口径的轻型高射炮,以适应越南北部极度困难的公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