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组:阿育王造人间地狱(图9~12)

9
图9表现的是四人游在海中,露出头和双手,作收网状。网内有龟和鱼。
《阿育王经》卷一 《生因缘》云:“大臣成护白旃陀阿输柯王,如是所作,若打若杀,当付余人,不应自作。王即募觅能行杀者。是时山中有村,村中有人善织衣业,而生一子,其父字之名耆利柯(翻山),其人可畏,能行不仁,恒骂父母,家中男女悉皆打拍,乃至一切众生无不杀害。常以网捕为业,以其杀害多故,人复谓之旃陀耆利柯(翻可畏山)。王觅恶人,而值遇之。”
与典籍对照可知,图9表现的正是恶人耆利柯以网捕为业的画面。

10
图10背景为一城门,城中烟气滚滚,城楼右方一人(头已残)揪住另一人的头发。城门外一守护者赤裸上身,左手拉拽一比丘,右手提棍棒。城门右方一人操棒而坐。
《阿育王传》卷一《本施土缘》云:“时有长者夫妻,相将入海采宝,到于海中,生一男儿,即为立字,名之为海。经十二年,乃出于海,逢五百贼,劫其财物,杀害长者,于是子海便出家学道,辗转乞食至华氏城。不识村落,入爱乐狱中,而作是言,外相可爱,内如地狱。便欲出去,耆梨不听,语比丘曰:汝今于此当受死罪,如何欲出。”
与典籍对照可知,图10表现的可能是海比丘乞食至华氏城误入爱乐狱的画面。画面中的大城为华氏城。画面中用一人被断头来表现地狱之恐怖。城门外站立的比丘为海,提棒执比丘者则为恶人耆梨。

11
图11画面可分五组。左下方一人四肢被反绑在柱上,前方一狱卒作拔被绑者舌状。左方狱卒推磨,一人被倒装入磨盘孔中,反露两腿。左上方一狱卒踏碓,砸下的碓下横躺一人。右上方一人被夹板捆绑,二狱卒拉锯锯此人。右下方炉上置锅,锅炉下方燃柴,锅上生出一朵大莲花,比丘端坐莲上。炉左侧一狱卒左手持叉,右手握拳击自己头部,作不可思议之状。
《阿育王传》卷一《本施土缘》云:“时彼恶耆梨往到鸡头末寺。时彼寺中有一比丘诵恶婴愚经言,喜镬汤者,以碓捣之,喜碓臼者,以镬煮之。在地狱中,吞大铁丸,融铜灌口。闻是语已,即自念言,我狱城中亦当作此。……时阿恕伽王见其宫人共他男子有爱着语,便生瞋忿,付爱乐狱。耆梨寻时即以碓捣,杵下打头,眼精(睛)脱出。比丘见已,得厌恶心,而作是念,呜呼大悲。所言诚谛,说色危脆,犹如聚沫不坚,速朽无有暂停。
……于是比丘通夜观察,断众结使,得成须陀洹果,如是精勤,乃至复获阿罗汉道。……耆梨心恶,残害无罪,不信后世,作重瞋恚,便设大镬,以水置中,脂膏血髓,屎尿秽恶,俱充满之。即以比丘提掷着中,下然(燃)大火,薪草欲尽,不能令热。于是耆梨瞋然火者,以杖打之,手自着火,薪柴都尽,亦复不热。又以屋椽涂苏众叠,悉然(燃)使尽,水冷如故。怪其所由,便看镬中,见向比丘结踟趺坐,坐千叶莲花上。”
与典籍对照可知,图10画面表现了人间地狱场景。

12
图12画面左方一王者,身旁簇拥着力士共7人,力士手执叉、剑。右方有一大锅炉,锅炉下方柴火燃烧,锅炉上方生出一大莲花,比丘腾空坐在其上。
《阿育王传》卷一《本施土缘》云:“尔时耆梨甚惊所以,便往白王,王即来看,坏墙而入。一切人民随从王者,数千亿万,观此比丘。是时比丘见无量众应受化者皆已聚集,即从镬出,衣服洁净,一切大众无不睹见。踊身虚空,作种种变,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譬如大山,显于虚空中。王见此已生希有心,瞻仰恭敬,合掌观察。……尔时比丘知阿育王是大檀越,必能分布佛之舍利,饶益天人。……大王当知,佛亦记汝,将来佛灭百年后,王华氏城,号阿恕伽,转轮圣王,王四分之一,为正法王,广分舍利,而起八万四千宝塔。王今乃返造大狱城,如似地狱,残害百千众生之命。大王,汝今应当施于一切众生无畏,亦复应当满足佛意,人中帝释,必施无畏,起悲愍心,分布舍利,广作真济。王闻是语,于佛法中深生信悟,合掌恭敬。”
与典籍对照可知,嵌板3表现的是海比丘现神变教化阿育王的故事。画面中王者为阿育王,卫士为阿育王随从。关于阿育王皈依佛教有两种说法。一说海比丘误入人间地狱,现神变教化阿育王。此北传说。另一说为阿育王兄修摩那之子泥瞿陀沙弥为阿育王说法,阿育王因而发心学佛。此南传说。
第六组:阿育王取释迦佛舍利(图13~16)

13

14

15
图13描绘在云头上,四力士抬轿,轿中放置一舍利盒,向轿外上方发出两道光束。轿前后另有守护的军卒四人。
图14描绘王者执笏坐在左方殿堂内,堂外侧二力士仗剑而立。堂前四大臣各执笏板向王而立。右方正面殿堂的供桌上放置舍利盒,光芒四射。
图15描绘画面中央一殿堂浮在海上,下方环绕一长条鳞状物。殿堂明间置桌,桌上放一物,上方悬浮一函盖,左右次间各站立一人。从殿堂中向上发出两道光束。殿堂上方布满浮云。
《阿育王传》卷一《阿育王本缘传》云:“王闻是语,于佛法中深生信悟,……便诣王舍城,取阿阇世王所埋四升舍利。即于此处造立大塔,第二第三乃至第七所埋舍利,悉皆取之。于是复到罗摩聚落海龙王所,欲取舍利,龙王即出,请王入宫,王便下船入于龙宫。龙白王言,唯愿留此舍利听我供养,慎莫取去。王见龙王恭敬供养,倍加人间,遂即留置,而不持去。”
与典籍对照可知,上述三块嵌板图画表现了阿育王取释迦佛舍利的有关场景。图13轿中放一舍利盒,为兵众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该图原应与横石题记“尔时育正天子抬回舍利,来王舍城之处”对应。
图14坐在殿堂中的王者为阿育王,该图原应与横石题记“尔时育王天子□舍利回四相□贺处”对应。不过典籍中没有关于此幅画面内容的明确记载。
图15中的长条麟状物应为龙,所围绕的宫殿则是龙宫,为龙宫供养舍利的表现。

16
图16描绘殿堂内左侧坐一王者,右侧坐一比丘,二人均双手合十。殿堂前供桌上放置发出两道光芒的舍利盒,左右两旁各站立二仗剑力士。
《阿育王传》卷一《阿育王本缘传》云:“王(中略),向鸡头摩寺。到于上座夜舍之前,合掌而言,我今欲于阎浮提内造立八万四千宝塔。上座答言,善哉善哉,王若欲得一时作塔,我于大王作塔之时,以手障日,可遍敕国界,手障日时,尽仰立塔。”
图16殿堂中王者为阿育王,比丘为耶舍长老。阿育王到耶舍上座前合掌。该图原应与横石题记:“尔时育国天子供□□□□□舍利之处”对应。
第七组: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图17~20)

17
图17左方王者坐于殿堂中,左右各立一持剑力士。右方殿堂阶下一凶相官吏两手张开卷宗,后方一人似鬼神,双手于胸前抱执一长条物。中央正上方云头上有一轮状物。右上方二人站在云头上。
《大唐西域记》卷八云:“无忧王闻以庆悦,召集鬼神而令之曰,法王导利,含灵有庆,我资宿善,尊极人中,如来遗身,重修供养。今尔鬼神,戮力同心,境极赡部,户满拘胝,以佛舍利,起窣堵波。心发于我,功成于汝,胜福之利,非欲独有,宜各营构,待后告命。鬼神受旨,在所兴功,功既成已,咸来请命。”
画面大体可与上述典籍对比,据此推测图17表现了阿育王召集鬼神的场面。殿堂中坐者为阿育王,右上方云头上二人及殿堂阶下二人均为鬼神。殿堂阶下鬼神官吏两手张开卷宗为受旨的表现。

18

19

20
图18画面中央偏上有一大火炉,左方一人双手用力拉风匣。右方排列9个简状器皿,器皿下方放置4个小宝塔。画面中央二人手执长条形工具似在打制筒形器皿。左下方一人执杖而坐,后立一侍者。
图19左下方一比丘倚坐,右手上举,顺手发出一道豪光,豪光上方有一小圆形物。画面左上方有一大火炉,火炉左侧风匣旁站立二力士。右上方为6个筒状器皿,下方站立三人,前方一人合掌而立,后二人手执工具。
图20画面正中一供桌,桌上放置小型宝塔。供桌左侧一比丘倚坐,右手上举,发出五道豪光,相邻的两束光线之间各有一捧塔人物。供桌右侧一王者执手炉而立,向比丘作供养状,其后随从二官员。
《阿育王传》卷一《阿育王本缘传》云:“王还于本处,便造八万四千宝箧,金银琉璃,以严饰之,一宝箧中盛一舍利,复造八万四千宝瓮,八万四千宝盖,八万四千疋彩,以为装校。一一舍利,付一夜叉,使遍阎浮提,其有一亿人处,造立一塔,于是鬼神各持舍利,四出作塔。有一夜叉赍一舍利至得叉尸罗国,欲作浮图。其国人民言,我国人民凡有三十六亿,今当与我三十六箧时 夜叉鬼具以上事,还白于王。王自念言,人众甚多,若尔作者,舍利不足满阎浮提,当设方便,断而不与。即遣夜叉,复语之曰,除却汝国三十五亿,唯留一亿,与一舍利。彼国人言,我宁不用三十六箧,得一便休,愿莫杀我等,便从其意,唯与一箧。
于是王言,多一亿处莫与舍利,少一亿处亦莫与之,作此语已,向鸡头摩寺。到于上座夜舍之前,合掌而言,我今欲于阎浮提内造立八万四千宝塔。上座答言,善哉善哉,王若欲得一时作塔,我于大王作塔之时以手障日,可遍敕国界,手障日时,尽仰立塔。于是后即以手障日,阎浮提内,一时造塔。造塔已竟,一切人民号为正法阿恕伽王,广能安隐饶益世间,遍于国界而起塔庙,善得滋长,恶名消灭,天下皆称为正法王。”
与典籍对照可知,图18、19、20内容表现的是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的场面。
图18画面中有宝箧、宝盖,火炉旁有拉风匣的人,还有监造者,应为打造八万四千塔之场景。
图19画面左方倚坐的比丘为鸡头摩寺耶舍长老,耶舍长老以手障日,最上方有一圆形物代表太阳。图19原应与横石题记“尔时耶舍尊者指住日轮七昼夜为一日处”对应。
图20供桌右侧执手炉而立的王者为阿育王,左侧倚坐者为耶舍比丘,比丘右手上方发出的五道毫光间的捧塔人物应为鬼神各持舍利四出作塔的表现。不过,典籍所云为阿育王驱鬼神四出造塔,非耶舍所为。图20原应与横石题记“尔时耶舍尊者铸八万四千塔之处”对应。
第八组:阿育王制铁网缚龙王(图21~22)

21

22
图21画面情节可分为五组。左上方一人握剑而坐,似监工者,身后一佩剑者侍立。右上方一人对着一小屋形物而坐,似在炉中烧铁件。右下方后方一人扶持铁砧上的铁件,两侧二人抡锤作砸击状。中央下方有一穿绳的网状物及支架,推测与制铁网有关。左下方一人坐在炉前持锤作砸击状。
图22三人浮游在海中,一人持叉,另二人操网。三人的两侧现出吐云的龙头、部分饰有鳞片的龙身及龙爪,还表现出一条鱼及一鸭嘴状动物。
《释迦谱》卷四《释迦龙宫佛髭塔记》云:“阿阁世王命终后,阿育王得其国土。时有大臣白阿育王言,难头禾龙先轻阿阇世,夺佛去。阿育闻大瞋,即敕诸鬼神王作铁网铁藉,纵置须弥山下水中,欲缚取龙王,龙王大怖。”又《释迦氏谱》序云:“及阿育收舍利,敕鬼作铁网,纵海欲 缚龙王。”
与典籍对照,可知图21、22表现的内容正是阿育王下令作铁网铁藉捉龙王的场面。
第九组:阿育王用兵至海边并铸金龙王像(图23~27)

23

24

25

26
图23在翻卷的云头上,一王者骑马领着一群士兵,前方二士兵肩扛旌旗。右下方为大海,左下方为山峦。
图24在翻卷的云中,一王者骑马带领着一群士兵。士兵有的扛旌旗,有的持武器,下方为大海。
图25下方右侧一人鼓皮囊吹风,皮囊前的釜中烟气升腾。下方左侧一人坐地,抡铁锤在砧上打铁。画面上方有三人,其中右侧一人戴官帽,握剑坐于凳上,左侧二人站立。上方表现云朵。
图26在一殿堂处,一王者坐于殿堂中,旁立一侍者。殿堂前置天平,天平两端各装有一小人,左低右高。左下方一人五体投地,右下方站立一人。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云:“昔有大国王,字名阿育, 统领诸国,莫不臣属,大王聪明,智慧无量。教问诸臣,天下颇有不属我者不?诸臣对曰,天下尽属大王,无不弭伏。中有一智臣对曰,王界内不属王者,海中有龙王,不属大王,初不遣信,亦无贡献,是以知不属大王,王可试之。千乘万骑,槌钟鸣鼓,旌旗护怜,前后到海边。龙王静然不出。王便呼言,汝在我界内,所由不出,亦寂然不对王。王便问智臣,何由使龙王得出?
智臣对曰,可使出耳。龙王福德甚大,以是不肯归服。大王若不信臣语者,等称二斤金,铸作二像,一作王像,一作龙王像,复取秤之,龙王像重,大王像轻,是以知龙王福德多,大王福德少。王心甚解,欢喜无量,告天下侍养孤老,周穷济乏,所在郡县兴立天尊祠,及置天尊舍利供养众。三年之中复取龙像王像秤之,龙像便轻,王像便重。智臣白王,龙可伏矣。便设卤簿如前,后复到海边。龙王化作年少婆罗门,于王前长跪问讯起居,贡献海中所有珍宝奇好宝,自称臣妾。率土之民无不欢喜,别在经文,以示后世人。天下多力无过福德,人护经法如母护子,岂不可思之。”
与典籍对照可知,图23、24、25、26表现的是阿育王用兵至海边并铸金龙王像的场面。图23、24中骑马王者应为阿育王。此两幅画面相似,均为阿育王率千乘万骑来到海边。不同的是,一个方向向左,一个向右,故难以判断此二幅嵌板的先后次序。图25为阿育王命人以金铸王像及龙王像的场景。图26殿堂内之王者为阿育王,堂前一天秤称得王像重,龙王像轻。左方顶礼王像者应为龙王。

27
图27大海中浮游四人,中央王者着冠执笏,前方一人捧舍利盒,盒向上发出一道光束。王者后方为二力士。
《阿育王传》卷七《阿育王现报因缘》云:“昔阿恕伽王欲取阿阔世王所举舍利……然大龙王守护都不可得。王时问言,何由可得?龙王福胜,无由可得。问言云何知彼福胜,以金铸作龙像及以王像,以秤秤之,重者福胜。实时秤量,龙像倍重。王见此事,即勤修福,既修福已,复更铸像,复更称量,王像龙像秤量正等。王更修福,复更铸像称看,王像转重。王知像重,将诸军众往到水边,龙王自出献种种宝。王语龙言,阿阇世王遗我舍利,我今欲取。龙王自知威力不如,即将王至舍利所,开门取舍利与阿清世工所造油灯,始欲尽赐,舍利既出,灯亦尽灭。”又《杂阿含经》卷二三云:“王从龙索舍利供养,龙即与之。”
这里说龙王将舍利献给阿育王,与前《阿育王传》卷一所记龙王要求阿育王勿将舍利取去留在龙宫供养的记载有所矛盾。图27中执笏王者应为龙王,龙王将舍利送与阿育王。图27原应与横石题记“娑竭罗龙王将舍利□育王天子之处”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