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与限高分不清?一文帮你彻底理清两者区别!

赵律师在南昌 2025-04-18 21:22:42

⚖ 问题场景:为什么总有人混淆“失信”和“限高”?

许多人在面对法律执行措施时,容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俗称“老赖名单”)与“限制高消费令”(简称“限高”)混为一谈。

例如:有人误以为只要欠钱不还就会被“限高”,或认为“失信”只是限制坐飞机高铁……这些误解可能影响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一、法律与实务分析:失信与限高的核心区别

1. 适用对象与条件

关键点:

失信需证明“有能力拒不履行”或存在恶意行为;

限高只需未履行义务即可启动。

2. 执行期限对比

案例:某公司因未支付合同款被限高,其法定代表人无法乘坐高铁;但因无转移财产行为,未被纳入失信名单。

3. 限制内容范围

二、解决方案:如何应对失信与限高措施?

1. 被错误列入名单怎么办?

步骤一:向执行法院提交书面纠正申请;

步骤二:提供履行凭证(如转账记录、和解协议);

步骤三:对驳回决定不服的,10日内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25条

2. 如何避免被纳入失信名单?

主动与申请执行人协商分期还款;

向法院申报财产状况,证明无履行能力;

通过担保物或保证人提供有效担保。

注意:收到《执行通知书》后15日内必须申报财产!

❓ 三、延伸问答:关于执行措施的常见疑问

问:被限高后能否使用移动支付工具?

答:可以正常使用基础功能,但不得用于高消费(如大额转账、购买理财产品)。

问:单位被限高,普通员工会受影响吗?

答:不影响员工个人消费,但法定代表人会被同步限高。

律师提醒

无论是“失信”还是“限高”,本质都是督促履行义务的法律手段。主动沟通、积极配合法院执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若对执行措施有疑问,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