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在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当中,有这样的一位人物。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出山,而后一心一意辅佐刘备,为其逐鹿天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人的名字想必没有人会陌生,他便是“卧龙凤雏”的其中之一——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当中,他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当他加入刘备的阵营后,刘备有如神助,在与魏、吴相争的过程中有了一战之力。
可就是这样一位运筹帷幄的谋士,他的结局却十分出人意料。
北伐之战让诸葛亮一败涂地,多年心血才累积起来的蜀国更是付之一炬,最终甚至不复存在。
为什么诸葛亮没能做到一统三国呢?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作出了十分到位的评价,他认为诸葛亮的结局之所以是这样,主要是因为他有三个方面的欠缺。
01 鞠躬尽瘁的谋士一定会有人疑惑,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是一个堪称被“神化”了的人物,怎么会有所欠缺呢?
的确,倘若抛开更深层次的东西,但从诸葛亮所做的那些事情上出发,他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备最开始知道诸葛亮,是出自自己曾经的下属徐庶之口。
在得知草庐之中还有这样一位人才之后,他当即决定放下身份,三顾茅庐,终于得以见了诸葛亮一面。
这一面让刘备获益匪浅,因为就在草庐这一简陋的环境之中,他从诸葛亮的口中更加清晰地知道了天下大势,也知道了自己未来应当先谋何处,再定何处。
刘备当即被诸葛亮的才华所折服,再三诚恳地请求他出山帮助自己匡扶汉室。
诸葛亮再三推辞,最后还是答应了,而正是这一个决定,让诸葛亮开启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诸葛亮告诉刘备,要想逐鹿中原,首先需要做的便是联合东吴。
于是,刘备就起身去往东吴,与其达成了合作,并且在赤壁之战当中打败了曹操,让他损失了几十万大军。
诸葛亮的计谋初见成效,刘备紧接着听从了他下一步的计划,也就是占据荆州。由于曹操兵败,这一过程比想象中的轻松了很多。
有了荆州这块领地之后,刘备便听从诸葛亮的下一步安排,那就是在荆州搜罗大量的人才,为日后入主巴蜀做准备。
眼看着一切都在按照计划好地走,刘备心中甚至对成为最后的霸主产生了信心,但是在最为关键的时刻,意外发生了。
关羽“大意失荆州”,东吴又与蜀国闹翻。
最后,好不容易打出来的基业以刘备“白帝城托孤”告终,诸葛亮接到手中的只有一个残破不堪的蜀国。
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始终鞠躬尽瘁,他为了完成刘备光复汉室这个愿望,六出祁山,发动北伐战争。
可惜的是,他最后并没能成功,甚至在最后一战当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02 三个欠缺这样的结局让很多人都十分不解,他们不知道向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什么会失败?
对于这个问题,对《三国演义》有着很深的研究的毛主席曾经做出过总结。
他指出,诸葛亮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毕竟只是个人,无论书中对他如何“神化”,他也总是会有缺点。
若是对他的缺点进行总结,毛主席指出,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便是他在用人方面的欠缺。
诸葛亮明知道关羽是一个十分傲气、不见任何人放在眼里的人,为什么还要将他放在荆州这个至关重要的地方呢?
正是因为关羽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才会与孙权产生矛盾,使得后者直接与蜀国决裂,转投魏国,也使得关羽身死、荆州不复。
除了用人以外,诸葛亮在战略上也有所欠缺。
就拿他与刘备说的要拿下荆州、益州来说,在考虑在这两处建立势力的时候,诸葛亮有没有考虑过,这两处距离甚远,倘若一处有难,另一处根本来不及派兵驰援这个问题呢?
很显然他没有错,否则在荆州出事之后,刘备就不会因为来不及出兵,而失去关羽和荆州了。
最后一个方面,便是诸葛亮个人能力的问题了。
他在面对像街亭一战这样至关重要的事情时,竟然将主帅的位置交给了一个毫无作战经验的马谡,使得蜀国最后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了街亭。
对于这个问题,毛主席便做出过评价,他认为诸葛亮无论是在看人识人上、还是大敌当前时的临场反应中,与刘备相比都差了一大截。
诸葛亮在做很多事的时候是有着一种“赌徒心理”的,就拿街亭一战来说,明明刘备离世之前告诉过他马谡不能重用,诸葛亮还是在关键一战中把权力交给了他,最终自食苦果。
03 从一开始就错了可以看出,毛主席对诸葛亮行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给出了其存在三方面的欠缺这一结论。
而在毛主席提到对诸葛亮这个人的看法的时候,毛主席表示,诸葛亮一开始在茅屋中与刘备定下的计划便存在着缺陷,作为一个谋士,他不应当做出“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的决定。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除了毛主席之外,还有很多人对诸葛亮有着不一样的评价。而无论这些人的评价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无论是在刘备逐鹿天下的过程中,还是在“天下三分”这段历史上,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即便诸葛亮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即使他最终没能实现刘备的愿望,也没能光复汉室、一统三国,他的功绩仍旧不可被抹去,更不应当被人们所遗忘。
三防牛老大
战略与战术的实现是有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