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进口需要延伸国际价值链“中国段”

老白不是白展堂 2023-06-10 07:51:02
扩大进口需要延伸国际价值链“中国段” 白 明 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逐级提升,进口贸易的发展对于中国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有14亿多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市场规模巨大。中国将更加注重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中国的进口贸易发展空间肯定会更大。 建国以来,甚至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于进口贸易的重视程度不如出口贸易。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总是认为出口是赚钱的生意,而进口则是花钱的生意。回过头来看,当年一系列奖出限入的做法也是在外汇匮乏背景下的无奈之举。固然,买东西没钱不行,发展进口贸易更是离不开钱,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支付外汇。但时过境迁,眼下不仅要将进口贸易看作是花钱的生意,也需要从国际价值链自外向内延伸这个视角出发,更多看为进口而花钱到底值不值。 毋庸置疑,进口贸易的发展固然会让货币财富更高效率地转变为物质财富。然而,从国际价值链向国内市场延伸的视角出发,除了进口需要花钱之外,进口贸易不仅可以为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赚钱机会,也可以为客户带来省钱机会。由此看来,只要进口贸易发展能够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就需要大力支持。 至于进口是否物有所值,不妨举一个例子。前些年,曾经有一则关于大量中国游客在赴日本旅游时购买马桶盖的报道,以至于一些学者据此建议中国通过扩大进口,将一部分在海外消费引导回国内,形成国内消费。严格来说,无论是在海外直接购买还是先进口然后在国内市场购买,仅仅是销售地域出现变化,而消费主体都是中国居民,消费对象也都是国外产品。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先进口后内销的合理性?还需要从国际价值链向国内市场延伸角度加以理解。 在国际分工中,国际价值链并不是卖方的“专利”,买方同样是国际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就中国的消费品进口而言,更需要站在买方的角度看待国际价值链。既然国际价值链的长度为从产出到消费者购买的完整增值过程,那么,可以说中国居民在国外市场购买则意味着价值链的整体都体现在国外市场。然而,如果先进口再由中国居民在国内市场购买,则在价值链的全长中,有一部分线段体现在外国市场,其余一部分线段体现在中国市场。正如同高速公路,在中国的进口贸易中,进口货物价值仅仅可以比拟为高速公路的“外国段”,而进入中国海关后,则意味着进入到国际价值链的“中国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价值链不仅有“中国段”,也有“美国段”、“欧洲段”等其他“路段”。以“美国段”为例,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市场上出售的芭比娃娃就在中国广东省生产,在美国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拥有该品牌的美国企业的增值空间为8美元/个,而作为生产者,中国的出口企业每一个芭比娃娃的出口报价不足2美元,其中包括的加工费仅为0.35美元/个。不难看出,尽管中国出口芭比娃娃的售价不高,但不影响芭比娃娃国际价值链“美国段”在长度上远远超过“中国段”。反过来看中国的进口贸易增值空间,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就中国的进口贸易发展而言,中国处于国际价值链的末端,中国也需要像美国的批发商、零售商那样扩大边境后增值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延长国际价值链“中国段”本身也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重要手段。 从福利创造角度来看,进口贸易的跨越过境过程不应当只是国际价值链形成的终点,而更应当是国际价值链上的重要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全有理由认为进口贸易不仅是花钱的生意而且也是赚钱的生意。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应当在国际价值链的“中国段”带来更多发展空间,增加更多附加值,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相对来说,由于在国际价值链中处于偏上游位置,中间品进口的“中国段”会比最终产品的“中国段”更长一些。在国际分工日益紧密的背景下,中国进口中间品贸易对于下游产业来说带来的是更多资源优化配置机会。即使进口产品是最终产品,也同样存在较多后续商业机会,只不过这些商业机会更多体现在服务业发展空间的引致效果之上。此时,国际价值链“中国段”的价值增值方式主要包括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批发零售渠道增值、衍生品业务、配套业务等诸多方面。 随着贸易便利化的不断推进,进口贸易的通关效率不断提升,通关成本显著下降,国际价值链的“中国段”与“国外段”得以更高效对接,为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创造更广阔的增值空间,而如何用好进口商品的国内市场增值空间,提高“中国段”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占比,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要加快进口贸易渠道与国内流通渠道对接,提高国际价值链“中国段”的对接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外贸企业在国内市场扩大业务覆盖面,同时也支持更多国内批发、零售企业发展进口贸易,将更多进口商品导入现有服务增值体系。通过连接进口贸易与国内流通,扩大进口产品在内销市场发展机会。要将国际价值链“中国段”的部分监管流程后置,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更多体现出贸易便利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增加国际价值链“中国段”增值机会。 二是要结合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国内企业分享国际价值链“中国段”建设带来的机会。例如,要结合汽车进口贸易的发展,扩大售后服务网络。在提高4S店的建设标准与服务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体现出国内汽车维修企业的服务水平与零部件企业的供应能力,让这些配套企业为国际价值链“中国段”建设创造条件。 三是在进口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要针对国际价值链“中国段”建设过程尽可能更多体现出“搭便车”效应。例如,要在进口更多IT产品的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扩大相关配套衍生品与服务的本地提供能力,如在配套功能软件、知识产权使用、相关内容提供服务、增值电信服务等方面提高本地配套能力。 四是要在建立完善各种电子商务平台基础上,增加进口贸易在中国市场上的适应能力。与跨境电商相配套的海外仓相反,在促进进口贸易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国内流通体系“前置仓”建设,有针对性地尝试建立进口贸易的“国内仓”,使进口贸易的选择多样性与国内流通环节的便利性相结合,在体现出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五是要为国际价值链在中国境内延伸准备好相应的物流设施。如果物流设施不到位,国际价值链的“中国段”也会面临路面狭窄的问题,不利于“中国段”沿线相关产业在进口贸易发展过程中“搭便车”。 应当指出的是,打造国际价值链“中国段”并不意味着只能是将国外的价值链在国内任意延伸,还需要与国内存量价值链之间相互协调、合理对接。与以往国内外市场分割状态下不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未来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紧密。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将中国市场理解为全球市场的“中国分场”。为此,要结合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不断推进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进程,在大范围对接国内外产业链的基础上,实现国内外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上的良性互动。 首先,以国际价值链在中国境内延伸为目的,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价值链而做好准备。对于国际价值链在“中国段”的继续延伸,一方面必须要做到“抓得住”,即从进口贸易发展过程中发掘更多在中国市场上的增值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接得住”,要结合进口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延误延伸,准备好相应商业流通设施与相关的配套服务。否则,即使进口贸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更多利润空间也只能在国际价值链上被“外国段”所截流。不难看出,针对进口消费品的国内流通,需要打造若干专业化的购物、信息、结算、集散、储存、物流、展销、售后服务等设施。 其次,要以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为目标,在推进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更多体现出开放性。扩大进口会给中国的下游产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成长空间,但要这些商业成长空间变为现实的商业机会,则需要在内外贸环节对接过程中提高“接口”的兼容性。为此,国内流通渠道要从主动调整自身的运行模式入手,在进口贸易发展过程中为国外厂商在中国市场上找到更多商业参与机会。同时,也要从标准、标签、使用要求等方面入手,增强进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 再次,要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一体”特征。国内外在市场、经营者、商业模式、流通渠道等方面的相互“对接”仅仅是内外贸一体化的表现方式之一。从内外贸一体化的更高层面上来看,除了对接,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也要更多在“一体”上多做文章。为此,不仅要积极促进内外贸主体相互融合,而且也要促进内外贸市场规则区域一致。 此外,在推进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过程中,既要强调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又要内外销市场的质量标准的对接。一方面,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出口转内销”,拓展本土市场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出口企业在国内市场要锁定适合的目标客户,调整产品结构,让更多出口产品有机会立足于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要从实施“三同”工程入手,让国内消费者同样能够享受到类似于出口产品高质量、高标准。所谓“三同”工程,就是近年来国家积极促进出口企业内外销产品在同一生产线、按相同标准生产,达到相同质量水平。 最后,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国内外流通体制机制在某些领域上的差异性。直接来看,就是要在粮食、成品油、棉花等重要物资进口过程中为国内相关产业适度预留“搭车”机会。要不断完善反垄断法,理顺价格体制,逐步放宽某些物资的非国营限制。 总之,进口贸易并不是国际价值链的终点,而从进口贸易完成后到实现最终消费前这段过程也依然是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段”。事实上,只有最大限度延伸国际价值链的“中国段”,中国的进口贸易发展才会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0 阅读:23
老白不是白展堂

老白不是白展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