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10年才发现,孩子这三种底色,最不应该被破坏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03-21 07:47:04

当妈这几年,要说最大的体会,真就是养育孩子得需要父母投入很多的心力、资源和金钱,几乎可以说是无穷尽的。

但换一个新的角度想,我感觉我每年在育儿上都会有新的沉淀和思考,这也会让我很激动和受益,因为唯有迭代了认知,才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才有机会去体验外面的世界。

前两天我跟孩子聊了一个议题:人是怎么样破圈成长的。孩子们特别好奇,想看看妈妈眼中的自己,是处在哪个圈。

我们当时讨论的心理圈是这张图:

大家猜我给孩子们描绘了哪两个圈?

弟弟现在三年级,其实刚好处在第四个圈“学习圈”阶段。

2024年,我已经和他约定过,我们今年要直面很多挑战,像调整习惯,梳理思维,更重要的是复盘改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对他来说,会直面痛苦,甚至跌到谷底,但这是成长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我会陪他一起。

前情回顾:

而哥哥现在五年级小升初,已经迈过了“学习圈”,进入到“成长圈”阶段。他现在的阶段,大人能做的事情更多的是框架上的交流,如何帮助他提升思维、找到目标,寻求梦想,基本上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前的重要议题。

结合我近期和孩子们的讨论,我分享下我在2024年初,悟出来的养娃三种底色,也是需要我们花些心思来仔细琢磨的。

现在孩子的学业、生活、节奏都越来越满,但守住孩子的好奇心,是我们要不停提醒自己去做到的事情。

好奇心是孩子打开自己眼睛和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也是保持自己生活能量的储蓄货币。

但有时候我也会反思自己,好像成年人的好奇心,也快要被自己消磨殆尽了。所以时刻记住这一点,是让我自己能从生活的高压中,学会如何解压。

两年前,哥哥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让我们写“从家门口到学校的那一段路”,当时哥哥来求助我,说自己脑袋空空,想不出来,我当时也是卡壳的,家门口那一段路太熟悉了,基本上每天都要走,但对这个作文命题我直接蒙圈了。

那一刻我发现我突然想不起来了,那一段路是怎么样的三分钟,路边有多少店铺,店铺有发生过什么事情,我和孩子是怎么走的,两只眼睛看到了什么……怎么脑袋里全是空白的呢?

于是,我下意识用干巴巴的语言回答他,“哦?那就是一段只需要3分钟的路“。

“我当然知道,然后呢?”哥哥苦恼地问我。

对哦,然后呢?既然是空白,那我们要如何上色?当下我做了一个决定,我们直接停下了手头上所有工作,陪孩子重新走了一遍家门到学校门口的那一条路。

那一次,我们就把3分钟的路走成了30分钟。一边走我们一边聊,“为什么这个河涌要这么设计呀?”“为什么我们这条路的树和前面那条路的树不一样”“到底这条街有多少间店铺呀?”“你平时放学回家回去留意哪间店铺的新鲜事儿吗?”……

在心理学领域,父母陪着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一直都有一条好用的招——“好奇陷阱策略”,也几乎上成为了我陪伴孩子观察世界的钥匙。无论多少岁,都可以自然提问的。

通过设置悬念,让孩子惊奇地发现自己没留意到的地方,因为足够有趣的提问,孩子就能够时刻保持注意力和探索欲,最后把惊奇转为兴趣,刺激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最后Joshua哥哥选择了路边的一家藏在犄角旮旯里,他觉得快要倒闭但又总是没有倒闭的店铺,并用他稚嫩的文笔写出了一篇200字的作文……那一刻我发现,他开始突破写作的“恐惧圈”,进入到新的“学习圈”了。

我家孩子为什么还挺喜欢学习的,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学习当成是任务,而是通过学习,来凝视世界,了解和洞悉世界的奥秘。

知识点的难度的确有深浅,我们会遇到恐惧和错误,会遇到挑战和难关,但轻松自如的状态,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我们才不会被外界的压力压垮,才会对知识始终保持探索欲。

昨天见猫老师,我们聊了一下孩子的课外培训班,我说我很少给孩子报培训班,比如语文,我是坚决不会报任何以培训班形式来上的大语文课。

语文从哪里来?从观察生活,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来。面对孩子的流水账和写到哪算哪的问题,基本上是因为留白时间太少,孩子没办法去思考如何“去繁为简”,好的思维是为了帮助我们去看世界的,穿越历史线来古今的,而不是只是为了写一篇篇应试作文。

科学探索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学那么多科学知识,是为了考好一门试,学好一门功课,还是希望孩子能够把科学探究的思维运用到生活中,去真的落地解决一个一个问题,去让自己的生活和空间更美好?

这两年孩子们跟着学校老师做科创项目,研发了不少创新作品,也获过一些区级市级的奖项,但前两天跟老师聊起孩子们过去的收获,我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我说想申请加入进去,作为家长,我陪着孩子们先从寻找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开始。

我打算今年陪孩子多花点时间做调研和分析,最后鼓励孩子尝试从课堂上学到的探究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策略,用在自己的生活和观察里。

老师,包括父母能教孩子的,应该是策略、框架、思维和视角,而孩子的生活不能被上课时间塞满,他们需要走出来沉淀内心,看看世界、找找答案。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学了猫老师的课后,我们开始用5D视角大法看我们去过的每一个地方的旅游经历,开始用“神奇的3”去讲述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做头脑风暴。

而当我们开始了解一个科创作品是如何从创作、构思、完善、到参赛完整过程后,我觉得孩子下一步在思维方式上的升级,便是:如何创造出自己想创造的东西。

我很少给孩子高强度的培训班,因为太消耗孩子的内心能量。哥哥现在有,因为他想要冲数学集训队,这个没办法。但除此之外,撇开这个目的,就没有其他比孩子的留白时间更重要了。

留白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让孩子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地方,然后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积极沉下来探索。

昨天拿了孩子的一堆作品给猫老师看,因为上了猫老师的课,我们的作文突飞,关键是能够在生活中分辨和积累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思维了,也算是给猫老师报喜吧。

和猫老师的看法一致的是,哥哥也特别喜欢他记录他最喜欢的玩偶——呆呆熊——的故事,因为在那篇文章里,满满都是哥哥对呆呆熊的俏皮和喜欢。

就好像哥哥当时写家门口的那段路,最后写出了犄角旮旯里一家要倒不倒的店铺一样,我也开始有意识去积累孩子“不管做什么,都不要丢掉自己的个性啊”的意识。

孩子不是不能在特定条件下写“塑料花文章”,但不能让自己变得只能写“塑料花文章”,鼓励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应该是我们写作提笔时的真义。

萌芽说育儿

,赞43

我时常想,中西教育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什么?之前孩子在国际学校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充分的自由和松弛,可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在这些自由和松弛下都能得到充分的成长的。隐形分层远比想象中更真实。

这几年孩子在公立学校体制内学习,我们也感受到了对于自律、严谨和基本功的重视,可是也不是每个孩子就失去了个性和光芒。还有很多很多孩子,眼里有光,目光坚定,生活多姿多彩。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外部环境也许会变化,但我们的养育内核不丢,我们就不会怕孩子将来会走歪。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个性的自己,是一道极简单,又复杂的议题。

作者萌芽,国家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0 阅读:0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