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去正规医院就诊,与医生进行医患交流,普遍感觉是:很匆忙、很多话没说完、很多问题没搞懂。整个医患沟通和体验,给人感觉一般,有的患者因病住院,每次医生查房也是简单聊几句就走。
一些患者有欧美就诊经历,在网上说出流程和体会,大概是这样的:
一是提前好几周预约,就诊当天,护士量体重、测血压和心率,做好登记。
二是医生助理进来沟通,了解患者各种感受、体验、需求,认真记录,大约15分钟。
三是医生进入诊室,从寒暄开始,翻看病历和检查结果,详细了解病情,中间还不时插话,进行一些健康检查,最后告诉解决方案,大约15—20分钟。
四是医生助理进来告知如何用药,交待注意事项,并留下邮件和电话等联系方式,后期就以电话或邮件指导为主。
关键是,整个医患沟通时间不低于半小时,甚至更长。患者有各种问题都能得到尽可能详细的回答。与我们国内相比,体验强了不知多少。“美中不足”的是,不少欧美国家在医生问诊时要计时收费,通常是每15分钟折合人民币约500元。
在欧美,医院实行的是预约制,没有预约不能就诊,医生在工作日,每天看病人不超过10个。
换成我们国内,在县级以上正规医院,医生出诊一天的看病数,不低于20个号,多的50—60个,有的热门科室,甚至超过80个,还不包括临时加号的。
在国内,你让医生每个病患沟通交流30分钟试试?后面的病人咋办?医生还要不要下班?
为什么国内医生看病三五分钟一个?原来医生判断病人病情,通常有7个等级,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级:锡纸级。
这部分病人占多数,医生连听病人说完的耐心都没有,无论是查体、还是医嘱,都非常快,不多说一句题外话,病人还没从凳子上离开就叫下一位进来。
锡纸在印象中是“轻飘飘”的,意味着这部分病人的病情可控可治,吃药能缓解,甚至不吃药也好了。
第二级:铁皮级。
这部分病人占三四成,医生通过检查结果,耐心等病人讲完,问一些关键环节,然后开出几种药,告知服药注意事项和日常重点防范。
铁皮级比锡纸级时间多一点点,医生叮嘱的意义在于提醒患者,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防止拖成大问题。
第三级:铜片级。
这部分病人占一两成,有的可能需要住院,但即使住院,医生也不怎么搭理,查房也只是询问几句就走,很快就会办理出院。
铜片级的病情比前面稍重一些,住院解决问题可能会好一些,有利于身体康复。
第四级:银块级。
这部分病人,医生十天半个月可能遇到一个,反复询问病情,让病人做好各种检查,要求病人住院,签订各种知情意见书等,这部分病人,就诊时间会超过5分钟。
银块级的病人住院期间,医生也不时过来了解病情,可能需要较大的手术或进一步治疗。
第五级:金块级。
医生可能几个月遇到一个,不仅认真听病人陈述病情,而且询问格外详细,还可能打电话“摇来”其他科室医生,或者请“大佬级”医生到场了解情况。病人必须住院,检查项目较多,还明确各项要求。
从第五级开始,病人的关怀“提档升级”。住院期间,一点不对劲就有医生迅速过来查探,治疗方案也比较复杂,有时检查结果还有意不让患者知道。
第六级:铂金级。
医生可能一年才遇到两三个,在病人检查结果明确之后,会亲自安排病人住院,病人享受“重点保护”,去急诊室或住院部都是推着走的。平时很难见到的权威级医生,会不时过来了解情况。护士全天候重点关注,治疗方案需要反复调整,有时医生还会拉病人家属到一边嘀嘀咕咕。
铂金级的病人,属于病情比较危急和重型的,包括但不限于气胸、酮症酸中毒、心梗、主动脉夹层等。
第七级:钯金级。
医生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一个,但遇到之后,听到病情描述、看检查报告单会像牙疼、心脏病突发一样,所有检查项目都要做,病情询问极其细致,不是病人住不住院的问题,而是住院期间频繁有大批重量级专家来了解查询。
钯金是极贵重的金属,意味着医生遇到了全新、尚未有记录的疾病,不一定有合适的治疗办法。无论治好、还是没治好,疾病都将以医生或患者的名字来命名,在医学史留名!
所以,这7个等级区分,患者希望自己在哪一级?医生问详细一点好,还是不耐烦地打发比较好?
回到之前的问题:欧美医生看病,无论病情轻重,都好像给病人端来一盘“糖醋排骨”;国内医生是根据病情轻重来给予不同“待遇”,轻症的病人,就如同给病人端上几块“水煮排骨”。
当然是糖醋排骨好吃,但费用也更高。水煮排骨营养差不多,患者凑合着吃吧,后面还有很多病人呢。
问题来了,国内医生如何这么快,就能分清患者是7个等级中的哪一级?很简单,他们每天看的病人数量,是欧美医生的一周以上的量,看得多了,样本量丰富了,就历练出来了。
说到临床经验,国内医生绝对比欧美医生要丰富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希望“就医待遇”属于第几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