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秉持的传统观念里,古时的皇帝那可是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柄。通常而言,他们都能坐拥三宫六院,尽情享受着荣华与富贵。只要是这天底下存在的物件,只需皇帝开口说上那么一句话,便能够轻松将其收入囊中啦。
在这方面,我们也只能讲,或许存在一部分皇帝是呈现出这样的情况。
然而,西汉时期的汉昭帝刘弗陵,全然不是如此这般的情况。
汉武帝之子、昭宣之治的开创者汉昭帝,身为堂堂大汉天子,其人生却着实憋屈。尽管贵为皇帝,可他却得接受他人的管束。朝政之事,他做不了主;就连后宫的私人生活,亦是处于被严格监控的状态。
必须得承认,他身为皇帝,实际上过得挺无奈的。
汉昭帝的故事,起始于一场颇具戏剧性的艳遇。话说在汉武帝统治后期,有一日,汉武帝外出巡查。当行至如今河北河间这一片区域的时候,随行负责占卜事宜的官员,冷不丁地宣称此地颇为奇妙,断定此处必定藏有美女。
没过多久,就在那番话刚讲完之际,同行的官员便在当地寻得了一位美女。听闻此女颇为奇特,自打出生起,就始终紧握着拳头,旁人怎么都掰不开。可待到汉武帝前去掰时,竟轻而易举地就掰开了,并且这美女手中还紧紧握着一枚玉钩呢。
后世大多持有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这是那美女的家族耗费诸多心力去疏通各方关系,蓄意布下的一个局,其用意便是要引得汉武帝去留意这位美女。至于汉武帝当时究竟有没有看穿这其中的门道,那就很难讲清楚了。总之在此之后,汉武帝便将这位美女收入囊中,还把她带回了皇宫之中。
至少在那时,汉武帝可不这么想。他单纯觉得这孩子在母腹中待的时间挺长的,这情形跟上古传闻里的尧帝极为相似呢。也正因如此,打那之后,汉武帝对于这个孩子,始终是颇为喜爱的。
后来被称作刘弗陵的人,便是这个孩子。
刘弗陵的出生存在诸多不合常理之处,不过在其出生后的数年里,情况基本就正常了。要知道,刘弗陵诞生时,汉武帝已然62岁高龄,而且在此之前,汉武帝早就有了五个儿子。
因此,在通常的状况之下,刘弗陵压根儿就绝对不会存在能够登上皇位的契机。
历史往往有着奇妙之处。诸多看似绝无可能的情况,最终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了可能。就在刘弗陵诞生的三年后,那场闻名遐迩的巫蛊之祸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了。正是由于这场祸事,汉武帝悉心栽培多年的太子刘据,无奈之下选择了自杀这条路。
巫蛊之祸发生后,情况惨不忍睹。老大选择了自杀,其全家几乎被屠戮殆尽,压根没留下继承人。老二早早离世,也未曾留下后代。老三起初本是最为适宜的继承人选,可后来因其过于心急,招致汉武帝的猜疑,最终也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列了。
往后再看,老四是个浑身肌肉的人,体力方面倒是充沛,可在智力上却有所欠缺,所以汉武帝向来都不怎么喜欢他。而老五呢,巫蛊之祸的发生跟他关联极大,大体上就是他背后之人想要帮他争夺皇位,这才引发了这场祸事,如此一来,老五也就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了。
并且有趣的是,就在汉武帝离世的前一年,排行老五的那个人竟然突然暴死了,至于其死亡的原因,并不明确。
如此一番盘算下来,皇位最终便落到了老六刘弗陵的身上啦。
汉武帝对于老六刘弗陵接班一事,心里确实是有所犹豫的。毕竟那时的刘弗陵年纪尚幼,还远远达不到能够正常履行皇帝职责的程度。巫蛊之祸告终后,在随后的几年当中,汉武帝虽一直将刘弗陵纳入考量范围之内,可却始终未曾真正将其立为太子。
公元前87年的时候,汉武帝的身体已经极度衰弱,到了十分危急的境地。就在这一年,他才赶忙正式将刘弗陵确立为太子。并且,在立太子之前,汉武帝考虑到要避免日后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所以还特意找了个借口,把钩弋夫人给处置了。
随后,在刘弗陵被正式确立为太子仅仅两天之后,汉武帝便与世长辞了。
就在这一年,年仅八岁的刘弗陵便登上了皇位,开启了属于他的帝王生涯。彼时的他,还是个懵懂孩童,却已肩负起整个天下的重任,在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之上,面对未知的前路,开始书写他那独特且备受瞩目的人生篇章。
刘弗陵的人生大致能划分成两个阶段。其一便是其母被赐死之前,那时身为汉武帝幼子的他,深得宠爱,日子过得无忧无虑。然而,自汉武帝明确立他为太子起,刘弗陵往后要面对的,就成了无比憋闷压抑的人生了。
首先来谈谈抚养人的相关问题。
汉武帝为杜绝外戚干政这一情况出现,于是提前将刘弗陵的母亲赐死。并且,刘弗陵母亲一方的亲戚,也全然没了参与朝政的可能,就连和刘弗陵有所接触都不被允许。诸如外公、外婆、舅舅、姨妈等这类亲戚,在刘弗陵的人生当中,压根就不存在。
就说他爹这边的情况吧,由于那场巫蛊之祸,刘弗陵在老刘家的近亲已然没剩下多少了。哥哥倒是还有两位,可都比他年长几十岁呢,并且恐怕心里一直盘算着要如何去抢夺他的皇位。而姐姐呢,有一位还在世,汉武帝临终前,还安排了这仅存的鄂邑公主入宫,担负起抚养小皇帝的职责。
因此,对刘弗陵而言,他仅有的亲人就只是一个年龄比他大差不多四十岁,并且此前从未见过面的姐姐。况且,这位姐姐和他还属于同父异母的那种关系呢。
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尽管登上了皇位,可在这看似荣耀的背后,他却近乎失去了身边所有的亲人,那本该围绕在他身旁给予温暖与关爱的亲人们,此时大多都已离去,只留他小小年纪便要面对这皇位之上的诸多未知。
在治国理政这件事上,刘弗陵压根没多少实际权力可言。毕竟他年纪尚幼,汉武帝在临终之际,特意给他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依着汉武帝的部署,唯有等到刘弗陵长大成人,他才能够切实地将治国理政的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此之前,刘弗陵虽顶着皇帝的名号,可说到真正治理国家的大权,实际上全都掌握在那四位辅政大臣手中。
在随后的数年时光里,刘弗陵慢慢长大成人。与此同时,几位辅政大臣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开始了明里暗里的争斗。就在这一阶段,身为四大辅臣之一的金日磾,不幸因病离世。此后,上官桀与桑弘羊达成同盟,联手对付起了霍光。
几位辅政大臣彼此对峙,争权夺利,这本该对刘弗陵的皇位起到一定的利好作用。可让刘弗陵无论如何都没料到的是,仅仅过了四年,在他十二岁之际,这场大臣间的争斗竟直接波及到了他自身。
大致来讲,当时是这么个情况:三位辅臣分成了两派,双方僵持着,谁也没法把对方怎么样。在这样的局面下,身为辅臣之一的上官桀,就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自家的孙女送进皇宫,让其嫁给刘弗陵,好当上皇后。
结婚这事,年仅十二岁的刘弗陵哪能有什么清晰概念。并且在商议这门婚事之时,似乎压根就没人在意他自己内心是怎么想的。所有人都把这桩婚事,完完全全当作了一个可供利用的筹码罢了。
上官桀之所以如此行事,关键在于企图借这件事介入皇宫内部的相关事务,进而达到掌控皇宫警卫力量的目的。而霍光这边呢,明显也察觉到了这其中的问题所在,因而坚决持反对的态度,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身为皇帝的刘弗陵竟然毫无选择权可言。而真正握有选择权的,恰恰是负责抚养他的姐姐鄂邑公主。最终,上官桀那一方,把支持鄂邑公主的情夫得以封侯当作筹码,由此成功获取了鄂邑公主的支持。
就这样,到了最后,刘弗陵压根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硬是被人强行安排了一个小姑娘来当皇后。这个小姑娘乃是上官桀的孙女,她入宫之时,年纪仅仅才六岁。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桩荒诞至极的婚事,居然就此成了两派辅臣彻底闹掰的起始点。从那往后,霍光所率的一派,便和上官桀那一派全然对上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当中,双方相互交锋,争斗得那叫一个热闹非凡。
在此期间,霍光组织召开了一场盐铁会议。他凭借对盐铁相关领域开放的支持之举,成功赢得了汉朝地方地主阶层的拥护。随后,霍光便着手对另外两位辅政大臣进行压制。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盐铁之议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就好比在此次会议当中,那著名的“桑弘羊三问”被提出了。另外,众人还针对古代国营经济以及民营经济到底孰优孰劣的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探讨。
不过事实上,这些事情与汉昭帝本人并没有太紧密的关联。
在这场权力的角逐里,汉昭帝仿佛就是个吉祥物般的存在。就拿那场盐铁会议来说,汉昭帝所具有的唯一作用,便是坐在那里准许了会议得以召开罢了。至于会议上所探讨的诸多事宜,想必他是一句都理解不了的。
盐铁会议召开的那年,他仅仅才14岁。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他的年龄着实不大,也就刚满14岁罢了,毕竟盐铁会议召开的这一特定年份里,他的岁数就定格在了仅仅14岁这个阶段呢。
在盐铁会议结束之后,由于霍光已然将反对派彻底压制住了。于是乎,另外那两位辅政大臣便动起了别样的心思,开始筹备采取极为极端的手段。他们盘算着要直接发起一场政变,先是要除掉霍光,接着把小皇帝给废掉,而后再去拥立汉武帝的另一个儿子刘旦来做新皇帝。
在这件事情上,汉昭帝尽管对实际状况并不明晰,可仍旧从中察觉到了些许不同寻常之处。
刘弗陵乃汉武帝之子,是老刘家的后人。打小起,他便身处极为严苛的环境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注定了他会对政治之事格外敏感,毕竟这可是紧密关联着他自身的生命安危。
彼时的刘弗陵,或许并不能确切知晓反对派的真实意图究竟为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霍光与上官桀这两方势力,正斗得难解难分、热火朝天。而关于他们之间争斗的具体情形,由于刘弗陵当时尚未着手处理朝政事宜,所以自然也是不甚明了的。
然而没过多久,差不多在盐铁会议结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弗陵便遭遇了其人生之中极为重大的一道坎儿。
那日,一切看上去都并无异常。刘弗陵依旧按部就班地生活、学习,宫廷之中的诸般事宜也皆是依照往日的情形进行着。唯有一处与平常不同,那便是担任大将军一职的霍光,在这一天暂时给自己放了个假,暂离了平日的忙碌。
这事儿着实挺正常的。霍光说到底也就是个普通人,又不是机器,当然得休息啦。但如此一来,便有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冒出来了:身为辅政大臣的霍光,原本是拥有批阅奏章权力的。在之前的那几年当中,由于刘弗陵不懂得处理政务,大多时候都是霍光代他批复,之后刘弗陵直接盖章就行。
然而,要是在某一天霍光正好处于休假期间的话,那么平日里批阅奏章这项工作,便会依照顺序转交给另外一位辅政大臣上官桀,由他来担负起此项职责。
在过去的那几年当中,霍光时不时就会去休假,对于这样的情况,众人都已经见怪不怪了。可谁能想到呢,就在某一天,刘弗陵却碰到了一桩意外之事。恰恰是在霍光休假的这一日,负责代替霍光履行职责的上官桀,急匆匆地拿着一份奏章,心急火燎地递到了汉昭帝跟前。
没想到,这篇奏章居然是他三哥刘旦所撰写的。
那封奏章所写的内容着实简单。大体来讲就是,刘旦近期听闻了诸多来自京城方面的消息,知晓霍光调了许多军队进入京城,并且还对不少京城的禁卫进行了调换。由此,刘旦心中起疑,觉得霍光有造反的企图,是想要对汉昭帝不利。
并且,刘旦一心想要确保汉昭帝的人身安全,为此他恳请能够带上自己的护卫队伍,前往京城为刘弗陵守护宫禁。到最后,刘旦还进一步提出,期望能先将霍光暂且管控起来,以防他当真起兵谋反。
当这封奏章被呈递到刘弗陵跟前时,或许刘弗陵压根就没察觉到,此刻摆在他眼前的,绝非是一份普普通通的奏章,实际上那可是关乎着整个大汉国运走向的重大抉择呐!
倘若他决意依从这份奏章,当下就下达命令将霍光予以控制。如此一来,反对派便能够趁势去进行栽赃陷害之事,把霍光造反的罪名彻底坐实。随后,上官桀这一方就会权势独揽,彻底将小皇帝架空,进而废掉刘弗陵,转而拥立新的皇帝。
又或许在上官桀掌握大权之后,压根儿就不会去拥立一位新的皇帝,而是会径直选择篡位夺权,自己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从而将汉室江山据为己有,彻底改变朝堂原本的格局走向。
倘若他对这份奏章置若罔闻,听之任之毫不理会,那么万一霍光真的存有什么不轨企图,他无疑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亲手交到了霍光的手上,等同于自寻死路一般。
无论怎样去做这个选择,好像都是不对的。就从后续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瞧,这道选择题压根儿就不存在正确的答案。
然而在这样的关键当口,刘弗陵终究是做出了一个于国家而言最为有利的抉择。并且,最为要紧的是,刘弗陵察觉到了这里面极为关键的一处漏洞所在。
燕王的封地距京城足有千里之遥。如此遥远的距离,燕王他究竟是通过何种途径知晓京城这边的状况的呢?即便霍光真有造反的心思,按常理来说,最先有所察觉的也理应是身处京城的那些官员,怎么也轮不到远在千里之外封地的燕王啊。
基于这样的考量,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他决意选择去相信霍光,所以并没有即刻将霍光抓捕起来。与此同时,他还派人前去询问京城的驻防相关安排事宜,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达成对两派势力的一种平衡状态。
就这样,过了一天,霍光休假期满归来,旋即便知晓了此事。而后,霍光并未如往常那般第一时间前去上朝,甚至干脆缺席了当日的朝会。其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逼迫小皇帝表明态度,直接将针对自己的处理结果公之于众。
刘弗陵这边呢,一瞧霍光没来上朝,当即就做出决定,要对这件事展开彻查。待彻查工作开启之后,众人很快便察觉到,之前负责送奏章的那个人,已然没了踪迹。如此情形,无疑是从侧面主动证实了霍光确实是被冤枉的。
就这样,刘弗陵成功地避开了一场足以致命的祸事,让自己从这场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危险当中脱身而出,幸运地躲过去了,从而避免了一场极为凶险的灾祸降临到自己身上。
当然了,就这场祸事而言,我们也只能讲是躲过了一半而已,还不能说完全就避开了呢,毕竟另一半依然存在着风险,整体状况依旧让人没法彻底安心呐。
在那之后,霍光与反对派已然完全陷入了决战的态势之中。接着,反对派便让鄂邑公主出面,邀请霍光前去赴宴,其目的就是想趁着吃饭的时候,一举将霍光除掉。可让他们万万没料到的是,就在他们谋划着要发动政变之前,霍光就早早地得到了相关消息。
最终,霍光强果断采取行动,先行下手将两位辅政大臣以及其他反对派的高层人员一举逮捕。而后,这些人都被处以死刑。就连鄂邑公主以及燕王刘旦,也都无奈地选择了自尽这条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一年之时,刘弗陵恰好年满十五岁整。
自这之后,朝中的局势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霍光由此开始在朝堂之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将所有的权力都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一时间可谓是在朝中一家独大,完全掌控住了朝堂里的方方面面。
在随后的六年当中,汉朝的各项大权,大体上都掌控于霍光之手。不管是京城里面,还是地方之上,差不多所有的官员皆是霍光的亲信。刘弗陵并非未曾动过收回权力的念头,他也曾打算扶持丞相,以此来和霍光相互抗衡。可关键在于,汉昭帝在位期间的那几位丞相,实在是太不给力了,压根就不敢与霍光叫板。
就像之前的几位汉朝皇帝那样,通过依靠外戚的力量来和霍光这样的权臣去争夺权势,对于刘弗陵而言,他也是没办法做到这一点的。
想当年汉武帝离世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母亲一同带走了。如此一来,他母亲那边的亲戚们,压根就没了在朝廷里担任官职的资格。现今呢,是霍光掌握着大权,在这方面那肯定更是不会应允的啦。再说到刘弗陵的皇后,说起来挺有意思,这位上官皇后呢,实际上可是霍光的外孙女哟。
上官皇后其父亲一族这边的情况是,早在上官桀倒台之际,就差不多被霍光杀光了。那时霍光出手,致使上官皇后父亲这边的族人遭受重创,所剩无几,基本都在那次事件中惨遭厄运了。
当时处于无人可用这般境地,汉昭帝也只得暂且委曲求全,事事都依着霍光的安排行事。好在有一点颇为庆幸,那就是霍光虽身为权臣,可绝非奸臣。他尽管大权在握,然而从始至终都未曾动过篡位的念头。
因此,在随后的数年当中,霍光已然实现了对刘弗陵的全方位掌控。不过,刘弗陵所占据的皇位,始终都保持着相对稳固的状态,并未出现什么动摇的情况。
然而如此一来,刘弗陵他自己所处的境况,便显得颇为尴尬了。
刘弗陵着实无奈,他不仅毫无权力可言,个人行为更是被严格限制。就拿后宫的私生活来说,他都没法自己做主。霍光因忌惮重蹈卫家旧事的覆辙,坚决不许刘弗陵亲近皇后之外的女子。他最怕的就是刘弗陵宠幸别的妃子,进而提拔妃子家的亲戚,来和自己争夺权势。
当然,霍光当时所打出的招牌,无非是围绕国家继承之类的说法。要知道,在通常情形下,皇帝与皇后率先诞下子嗣,保证嫡子的年纪大于其他庶子,这确实存在诸多益处。
霍光为避免刘弗陵宠幸别的女子,对其行为展开了严密监视。并且在宫中,霍光还搞出了名为“穷绔”的物件,这玩意儿类似如今的内衣,只是所绑扣子颇多,要脱下来极为困难。霍光借此手段,使得小皇帝想要临幸其他宫女变得更加艰难了。
刘弗陵的私生活都受到这般限制,可想而知,他的人生该是多么郁闷。
最糟糕的是,即便刘弗陵有心去宠幸皇后,也压根没这可能。要知道那位上官皇后,年纪实在太小啦。在政变发生的那年,她仅仅才9岁。就算过了几年,也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罢了,根本就不满足被临幸的条件呢。
如此一来,在这般郁闷的情形中,又历经了数年光阴,汉昭帝的身体终究是扛不住了。于公元前74年,仅仅21岁的汉昭帝,竟然早早离世,实在是英年早逝。并且,由于霍光此前所做的那些安排,致使汉昭帝去世之际,并未留下任何子嗣。
汉昭帝的一生便是如此。
后世对汉昭帝所处的时代评价颇高,常将其与后来的汉宣帝时代合称为昭宣之治。在汉昭帝当政期间,汉朝多次成功平定地方叛乱,招降诸多匈奴部族,同时在西域方向再度进行扩张。于民生领域,汉朝也着手休养生息,全力恢复国家的实力。
然而实际上,这诸多事情跟汉昭帝本人压根就没有太多的关联。
自他登上皇位起,直至其离世,汉朝的诸多政务压根就不是由他来操持处理的。
事实上,这所有的一切真正的缔造者乃是那位大权在握的权臣霍光。
不得不承认,当皇帝能当到这般境地,真的是憋屈至极。正史所记载的刘弗陵,那妥妥是一位很不错的皇帝呢。只可惜,在他这一辈子当中,始终都未曾获得尽情施展自身才能的契机呢。
事实上,他所能做的仅仅就是听从霍光的吩咐罢了,除此之外,似乎也并无其他可做之事,就只是乖乖听霍光的话,这差不多就是他唯一能采取的做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