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爱将黄百韬身经百战,极富谋略且具有极强战斗力,却为何会在淮海战役中被全歼,并最终落了个兵败自杀的下场?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擅长总结的黄百韬自己曾在兵败后做过总结,但总结来总结去,他依旧极不甘心,以至于,他在最后时刻仍当着下属杨廷宴连发了三个不解:
“一,我为什么这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四十四军两天?二,我在新安等了2天,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军桥?三,李弥兵团可以向东进攻驰援我,为何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从黄百韬最后问出的三个问题可知,黄百韬将自己失败的缘由归结为了自己战略失误和援兵未到。然而,真实情况却并不如此。
黄百韬
站在近百年后的今天看来,黄百韬兵团之所以会被全歼,实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个内因和外因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徐州机动部队的司令官杜聿明在关键时刻被调走。淮海战役前夕,杜聿明曾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名为《山东共军攻击计划》,这一计划的目的是对付解放军。
这份计划,后来被证实是“最靠谱的‘剿共’计划”,它一旦被施行,淮海战役将完全是另一副景象,而黄百韬兵团也不会如此轻易被全歼。
杜聿明
在这个计划中,杜聿明的具体部署是:利用手中四个机动兵团,即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与李延年、冯治安、刘汝明三个绥靖区的5个军,加上徐州的特种部队等兵力,组成一个强大的机动兵团,利用国民党的武器装备优势,主动出击,与粟裕的华野进行决战。
淮海战役前一个月,杜聿明就开始做具体部署了。如果进展顺利,他们将能在9月24日,收复丢失的济南。
按照这个计划,黄百韬将离开新安镇,与邱清泉汇合,如此一来,他不仅能避免成为孤军的命运,还能对华野形成威胁。
面对如此靠谱的计划,蒋介石却似乎压根儿没放在眼里,他在辽沈战役打响后,第一时间将杜聿明临时派遣到了东北救场。
原本,杜聿明既已制定出计划,临时指挥官刘峙只要按照他的计划走就行了。可刘峙是个贪生怕死且昏庸的主,他一心想的是不要担责。眼见制定该计划的杜聿明走了,他很自然地决定不再执行这个计划,当部下询问缘由时,他直截了当地说:“光亭(杜聿明)不在,谁敢做主”。言外之意,杜聿明不在,没人能担责,他也不想担责。
刘峙
也因为蒋介石将徐州扔给了不作为的刘峙,一直到淮海战役爆发前,国民党军队竟没有进行过任何一次的主动出击。淮海战役打响后,国军更是完全陷入了被动,以至于黄百韬兵团成了孤军,并最终被全歼。
第二,第三绥靖区的“贾汪起义”,让徐州北面门户大开。贾汪起义,指的是驻徐州贾汪地区的国民党部队的起义,时间是1948年11月8日,关键人物是国民党第3绥靖区的副司令官张克侠、何基沣等。
张克侠等第三绥靖区的国军实际是卧底的中共特工,他们的卧底身份只有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等知情。早在淮海战役打响前,中共华东局就开始与张、何商量起义的相关事宜。经多方商议后,粟裕、陈毅等决定:
“战役于11月8日发起,要求何、张所部按计划在战役发起时起义,让开运河防线,控制所有桥梁,确保华野部队顺利过河。”
后来,淮海战役战役提前打响,张克侠、何基沣在两天后,即11月8日率2.3万名官兵,在运河前线战场起义,使华野通过防线直插陇海东线宿羊山、八义集一线,切断了黄百韬兵团西撤的退路,并对其完成了包围。
何、张起义的环节,是黄百韬做梦也想不到的一环,而对于这部分,只能用命来解释了。可以说,何、张起义直接决定了黄百韬兵团被全歼的命运。
第三,黄百韬自己决策错误,以至于延误了突围。淮海战役中,黄百韬的致命错误有二,这两个错误,他自己在最后的遗言中讲明了:第一是在新安镇等了四十四军两天,延误了最佳突围时间;第二是未在运河上架浮桥。
淮海战役打响后,黄百韬兵团果断下令全体撤退。打不过就跑,这是惯例,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黄百韬接到了徐州剿总刘峙的电话。电话里,刘峙要求黄百韬等到四十四军后,再执行撤退计划。
四十四军原是川军,属于杂牌军,让一个精锐兵团去等一个杂牌军本就是战略错误。将在外军命可以有所“不受”,面对这个本就错误的决策,黄百韬却没有拒绝而是乖乖执行了,他竟真的在逃命的当口停在原地等44军。
黄百韬兵团在新安镇等了整整一天,也没有看到四十四军半个人影。眼见情况越来越紧急,黄百韬请示刘峙,请求立即撤退。可刘峙这个最怕担责的主却坚决要求黄百韬兵团必须等到人后,才能撤退。就这样,黄百韬兵团延误了整整两日。
意识到大事不好后,黄百韬才终于下定决心执行早就该执行的撤退计划。黄百韬兵团刚刚撤走,解放军侦察小队就抵达了新安镇。意识到黄百韬已经撤退的粟裕立即下令全速追击,要不惜一切代价,切断黄百韬向徐州方面的退路。
粟裕下令追击之际,黄百韬率领12万大军向徐州退去。他们浩浩荡荡抵达运河沿岸时,黄百韬才意识到自己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既知道撤退路上必须要过运河,他也有足够时间,却完全没想到让工兵在河上搭浮桥。
粟裕
没有搭浮桥的结果是:黄百韬的十二万大军将只能从唯一的一座桥渡河。数万人拥在一起,瞬间乱成了一锅粥,这大大影响了撤退速度,国军为了避免被歼灭或者俘虏,都在桥面上互不相容甚至大打出手,过桥速度变得极慢。黄百韬自己的吉普车,只能狂按喇叭才能勉强让混乱的人群为他的车让出一条退路。
黄百韬刚刚渡过运河抵达碾庄,就得知:自己手中的王牌六十三军,在河渡口寻觅船只准备渡河,被我苏北解放军分割包围,陷入苦战之中,而之后的结果,只能是被歼灭。
黄百韬自身所犯的两个错误,终为他的被全歼命运埋下了伏笔。
第四,天才级将领粟裕下定了要全歼黄百韬兵团的决心,并为此做好了最佳部署。黄百韬兵团是国军精锐,也是粟裕极重视的存在。在粟裕看来,淮海战役的关键,就是端掉黄百韬兵团。过去,粟裕与黄百韬的3次交手,虽然都取得了胜利,可每次战斗都让粟裕付出了很大的伤亡。
粟裕是遇强则强的将领,为了全歼黄百韬兵团,粟裕所在的华野出了狠招:向全军发布了《关于全歼黄百韬兵团的动员令》,归纳起来就是“七不”:
“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饥寒,不怕伤亡,不怕打乱建制,不为小敌迷惑,不为河流所阻,敌人跑到哪里,坚决追到哪里!”
为了全歼黄百韬兵团,粟裕还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将“打黄阻援”转为“围黄打援”作为大策略。毛泽东和粟裕都非常清楚,要顺利全歼黄百韬兵团,就势必不能让邱清泉和李弥兵团的援军与黄百韬兵团汇合。
粟裕
为了打掉援军,解放军一半以上的兵力担任了阻击打援。也是因此,哪怕邱清泉和李弥兵团拼尽全力,付出了巨大伤亡,也始终被阻挡在离黄百韬驻守的碾庄只有15公里的大许家。援军近在咫尺,黄百韬兵团的将士能听到援军和华野作战的枪炮声,可一直到被全歼,他们也没能等来一个援军。邱清泉和李弥兵团的援军,最终眼睁睁看着黄百韬兵团被全歼。
说到底,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多少是因为他面对的对手太厉害。遭逢这样的对手,大约也是黄百韬的命。
黄百韬之墓
综上,黄百韬兵团被全歼的命运,并非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黄百韬没有想明白这个必然,所以,他自杀前万分不甘,实际上,若他清楚全局,他定然会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