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第一谜案“伪诏风波”,一次腹黑暗杀,窦婴之死背后的局中局

品史学家江樵 2023-09-28 04:57:08

魏其侯窦婴,死在了公元前130年的最后一天。

再过几个时辰,就是除夕夜了。

马上过年啦,街上来往车马行人特别多,一片繁华盛景。而刑场就设在这熙熙攘攘的渭城大街上。

可对窦婴而言,却是另一番光景:寒风呼啸之下,士兵像拖牲口货物一般,将已经行动不便的他拖到了行刑地点。

除夕,这个时间选得是别有深意啊。这似乎暗示着,对窦婴和他那道“假遗诏”而言,最好归宿便是留在过去。

行刑官手起刀落,窦婴和他的传奇一并被画上终止符。

窦婴已死,但他身后却留下巨大的谜团。

起初,为了搭救好友灌夫,他被迫听从汉武帝的安排,在田蚡姐姐王太后的寝宫中与田蚡公开辩论。这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借刀杀人之局。

其后更发生了汉朝第一谜案:“伪诏风波”。

窦婴为脱困,冒险拿出汉景帝的密诏。却让汉武帝陷入两难境地:不管接不接受密诏,都会导致其皇权受损。最后这份密诏竟然离奇地丢失了存档,结果被宣布为伪诏。直接导致了窦婴稀里糊涂地被杀。

然而密诏事件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推敲:汉景帝与窦婴关系很一般,为何能够对其下密诏?汉武帝为何第一时间便能得知密诏无存档?

其中或许还套着另一个谋局:汉景帝借窦氏打压王氏,并留下制约窦氏的杀手锏。

——在这场“伪诏风波”中,窦婴很可能接连被坑了三次。

在宴席上耍个酒疯,是怎样让窦婴一步步枉送掉性命的?窦婴有摆脱这个局中之局的可能吗?

一封诏书引发的血案

无妄之灾

窦婴是窦太后的堂侄。依靠外戚背景,窦婴在皇帝和窦太后之间左右逢源。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窦婴作为外戚代表出任大将军,和军功阶层代表周亚夫一起为皇帝卖力,立下赫赫战功。战后,窦婴被封为魏其侯,和周亚夫一起成为最有权势的大臣。

窦婴发达了,巴结的人自然趋之若鹜。其中有个叫田蚡的郎官,巴结得是格外卖力。为了讨得欢心,他无所不用其极,像佣人一样在宴席上陪侍,像儿孙辈一样跪拜窦婴。窦婴对此感到很受用。

其实田蚡出身不差,他是汉景帝嫔妃王娡的同母弟弟,胶东王刘彻的舅舅。

但汉景帝晚年,王娡被封为皇后,刘彻被立为太子。田蚡便开始时来运转,得到重用担任御史中丞;等汉武帝继位后,被封为武安侯,很快就与窦婴平起平坐了。

田蚡这个人,唯利是图。他一心想要得到丞相之位,想方设法扳倒窦婴这个潜在对手,一点都不念旧情。田蚡“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大肆在朝中扶持自己的亲信,想以此来压倒窦婴等人的势力。

汉武帝即位后,朝局受到窦太后和窦太主的控制。为夺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力,汉武帝分别任命田蚡和窦婴为太尉和丞相,发起了儒学改革:建元新政。可这遭到窦太后极力反对,新政被终止,田蚡和窦婴也一并被撤职。

被撤职之后,窦婴和田蚡过上了截然相反的人生。窦婴高开低走,在窦太后去世后,彻底失去东山再起的希望。而田蚡因为有王太后王娡的支持,后来得到汉武帝重新任用,出任丞相一职。

窦婴失了势,周围的人纷纷转投田蚡。只有灌夫一直忠心耿耿。

灌夫曾任中郎将、太仆和燕国国相,后来因犯法被贬为平民。他拥有巨额家产,在江湖上颇有名头,并因此和同样自认为是豪侠的窦婴惺惺相惜,成为至交。

因为田蚡总和窦婴过不去,所以灌夫也就和田蚡闹翻了。

有一次,田蚡在回家路上碰到灌夫,因为喝醉了酒,田蚡表现得特别客气好说话,说打算什么时候去拜访窦婴,缓和两家关系。灌夫信以为真,极力想促成这次和解,立马说第二天就请田蚡去。田蚡打了个酒嗝,同意了。结果窦婴一家第二天苦等半天,直到了中午田蚡才在灌夫催促下姗姗来迟,宴席上田蚡还态度傲慢,惹得灌夫口吐芬芳。双方矛盾不仅没缓和,反而加深了。

后来田蚡看上窦婴家的良田,提出想要,却被窦婴、灌夫愤怒回绝。田蚡与窦婴的矛盾再次升级。

而到了田蚡举办婚宴时,两家的矛盾彻底爆发了。田蚡在酒宴上刻意慢待窦婴,十分不满的灌夫将田蚡痛骂一顿。田蚡一气之下,将灌夫抓了起来,并要以“不敬”的罪名将其灭族。

或许在这时,双方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田蚡,主要是想挽回面子。窦婴本来已经日落西山,构不成实质威胁。“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窦婴都快老死了,犯不着大动干戈。并且就算杀了灌夫一家,若想以此为由头将窦婴杀掉,实在绕得有点远,操作难度太大。

窦婴也认为,灌夫只是小过,救他的代价,顶多就是失去爵位。“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并且窦婴认为自己于情于理都得救人,因为灌夫并没受邀参加宴席,是被窦婴硬拉去的。

窦婴找到汉武帝那。汉武帝给出一个解决办法:“东朝廷辩之。”有事去东宫公开辩论。

窦婴同意了。

他没想到,自己已处在危局之中。

灌夫骂座

汉武帝的无解之局 

东宫是什么地方?

西汉时期,皇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故用“东宫”指称皇太后。

这场辩论,是王太后的寝宫进行的。

王太后早就与窦婴有过节。汉景帝时,在废栗太子的节骨眼上,窦婴极力阻挠。可王太后为将刘彻立为太子,可是赌上了身家性命。所以后来王太后对窦婴的恨意一直挥之不去。

汉武帝这样安排,是想火上浇油。

这个局,一旦进入就很难全身而退。因为双方都再无退路:

1、王太后只能让田蚡赢。汉武帝没将辩论放到朝堂上,而是放到老太太眼皮底下,连回避的机会都不给。如果田蚡辩输了,那就是当众打了王太后的脸。所以王太后必定会全力支持田蚡开干。

2、窦婴骑虎难下。汉武帝预估窦婴看到王太后和田蚡的态势,有知难而退的可能。于是安排了御史大夫韩安国、主爵都尉汲黯和内史郑当时在现场支持窦婴。有人喝彩起哄,这让窦婴有点上头,非要辩倒田蚡不行。

田蚡和窦婴,就好像两只本就好斗的蛐蛐,在狭小的盒子里,经人一番挑逗激怒后,就只能斗个你死我活了。  

将本有矛盾的双方,引入狭路相逢的环境中,再激化双方矛盾,从而引爆双方情绪,让双方殊死搏斗。这,便是汉武帝布下的无解之局。  

信息灵通的王娡

为何要布下死局?

从汉文帝开始,连着三代皇帝对外戚既爱又恨。

当初汉文帝从众多诸侯中被选中,并非因其能力强,而是军功集团看其国小势弱,容易控制。

为避免成为军功集团傀儡,汉文帝选择放任诸侯发展,并重用身边的外戚。当时窦太后的兄弟窦长君、窦少君都贵极一时,连周勃、灌婴这样的元老都忧心地说:“吾属不死,命乃且系此两人。” 

汉文帝联合诸侯和外戚势力,将周勃为首的军功集团弹压下去。  

到汉景帝时发生了七国之乱,为此汉景帝不得不重用以周亚父为代表的军功集团,和以窦婴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待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将周亚夫逼死在大牢,将军功集团重新打压下去。但他发现,约束外戚势力的难度更大。

七国之乱前后,为争取支援,汉景帝不得不允诺立梁王为继承人,窦太后极为支持。可见汉景帝与窦太后的斗争竟到了争夺皇位归属权的地步。汉景帝喜欢执法公正、不畏权贵的郅都,而窦太后坚持非要杀他,汉景帝最后竟然不得不违心听从。

巨大压力转给了汉武帝。好在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当仁不让,王氏、窦氏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在王窦二外戚的相互妥协下,窦婴出任丞相,田蚡任太尉。

可王太后和田蚡不愿意永处在被支配的地位,便联合汉武帝发起了建元新政,企图架空窦太后“请无事奏东宫”。窦太后出手反制,将新政重要参与者赵绾、王臧处死,并罢免了窦婴和田蚡。 

窦太后死后,王太后和汉武帝才联手扫清了窦氏的势力。

对于汉武帝来说,要巩固皇权,只差一步:搬走王氏这最后一座大山。

而眼下,王氏渐渐有了争夺权力的苗头。

失去窦氏制约后,王氏一家独大,田蚡开始为所欲为。

(田蚡)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

将闲人推荐为两千石的高官,大量安排人,以至于汉武帝想安排人都没空;将官府机构的土地划给自己建宅子,以至于汉武帝气愤地问他为何不将武器库的地也一并划走。

田蚡的这种做派,夺走了汉武帝的权力,阻碍其亲政。这让汉武帝异常不爽。

恰好现在窦婴和田蚡闹了起来。汉武帝便想借窦婴项上人头一用,在朝堂上制造空前舆论,治一治嚣张跋扈的田蚡,也将矛头指向王太后,将王氏势力狠狠地打压一下。

外戚揽权不利于巩固皇权

一封神秘的诏书

既然没有撤退可言,双方便展开致命的厮杀。

窦婴主要攻击田蚡的贪赃枉法。在汉武帝的布置下,韩安国等臣子支持窦婴的观点,田蚡渐渐有点理屈词穷。

田蚡清楚自己的处境:在姐姐的宫殿里,这次要输了,就意味着他在朝堂上将难以服众,丞相之位难保。而姐姐也会被当众打脸,王氏再想要翻身就难了。

被逼急的田蚡,说了一句杀伤力极大的话:

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臣乃不知魏其等所为。

窦婴、灌夫招纳豪杰壮士,意图寻机作乱。

这,一下就触及了汉武帝的红线。

游侠,是秦汉之际一种特殊风尚。一些官吏、社会名流具备侠义行为,足以对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

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得到大侠剧孟的支持,他一时间竟然欣喜若狂,激动地说:“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得到一个大侠,竟然“若得一敌国”。由此可见,游侠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现在窦婴、灌夫自己就已是侠者,还广纳天下豪杰,这对国家稳定极为不利。

贪赃枉法嘛,无非多吃点多占点。但对这种聚集豪强,危及社会安全的事,汉朝历代皇帝都是零容忍。

王太后也随之出手。

她愤怒地绝食,说: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後,皆鱼肉之矣。且帝宁能为石人邪!

(现在我还活着,别人都竟敢作践我的弟弟,假若我死了以后,都会像宰割鱼肉那样宰割他了。再说皇帝怎么能像石头人一样自己不作主张呢!)    

王氏感到压力、有所收敛,这样汉武帝的目的已经差不多达到。

作为对大家的交代,灌夫肯定是要灭族的。窦婴则在可杀可不杀之间。

如果顺从田蚡的意思,将窦婴杀掉,那就相当于证明田蚡惹不起。

而活着的窦婴,更有助于让王氏威风扫地,从此夹着尾巴做人。

所以一开始,初步的处理意见是:(窦婴)劾系都司空,灌夫罪至族。

先将灌夫灭族,这个事情就算了结了一大半。

窦婴则被打入关押宗室的监狱中,其罪名是:欺谩(欺骗皇帝)。

欺君之罪,解释权全在皇帝。春秋时,楚国卞和捧着璞玉献给楚王,楚王玉工认为只是石头,卞和犯欺君之罪的代价是被砍去了双脚;西汉汉哀帝时,丞相王嘉被认为犯欺君之罪,处理意见是免除爵位和官职,贬为平民。

窦婴没有和灌夫一起被杀掉,而是被关在牢里听候发落。

毕竟汉武帝的目的只是打击外戚势力,而非赶尽杀绝。窦婴只要表态一心服从汉武帝,帮助他树立权威,那么接下来都好说。

但关键时刻,窦婴心态崩了。情急之下,他居然拿出了一封密诏。

这是一封汉景帝临死前给他的密诏。上面写着:“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

意思就是说,如果遇到什么麻烦,你有向皇帝反映意见的权力。就跟尚方宝剑可以“便宜行事”“先斩后奏”的意思差不多。

局势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现在又被丢进一颗炸弹。

这将汉武帝引入了另一个两难之局。

外戚之争,两败俱伤

窦婴必须死

让前任皇帝教现任皇帝做事,这事听起来就有点不靠谱。

所谓密诏,肯定在环节上和公开诏书不一样。这种非公开流程的决策,只有当事人才会买单。

刘邦在临死前也给陈平下过密诏,让他秘密将丞相、吕后的妹夫樊哙逮捕杀掉。陈平感觉这事靠不住,因为此事只有刘邦和他知道,要是把樊哙杀了,刘邦一死,谁替他向吕后解释?于是陈平选择将樊哙押回长安听候处置,果然半路上就听说刘邦的死讯。陈平赶紧放了樊哙,并因此受到吕后重用。

可见,密诏能否管用,完全取决于掌权者一时的态度。

窦婴此时拿出密诏,只会使事情更复杂,让汉武帝陷入了两难境地:

1、按密诏说的做,将有损于自身权威。好不容易打压了王氏,让皇权得到强化。如果按密诏说的做了,那以后汉武帝还得听窦婴的。打下去王氏,又浮起来窦氏,汉武帝这不等于白忙活一场吗?

2、如果不听密诏的,汉武帝皇位不稳。朝中不少老臣都是被汉景帝提拔起来的,要是汉武帝表态汉景帝说的不算,让这些老臣的既得利益受损,他们还不得闹翻天?到时候他们转而支持其他诸侯,比如后来谋反了的淮南王刘安,估计汉武帝就得提前下课了。

这下,汉武帝就彻底被窦婴惹怒了:本来打算慢慢想办法放你一马,你反倒将了我一军?!

如果承认诏书的合法性,那么怎么选都会掉坑里。那索性就不选了。我宣称这个诏书是假的,总行了吧?

于是汉武帝先让人查这份密诏是否记录在案,有无存档。结果自然查无存档。密诏成了“伪诏”。

既然汉武帝让查存档,就说明肯定存在“问题”。至于到底是谁做了手脚,也没必要再深究。

只是,窦婴,你就再没有活下去的可能了。

窦婴之死

局中之局

其实关于密诏的真假,《史记》和《汉书》中,都言之凿凿地写道:“(窦婴)常受遗诏。”这都白纸黑字了,可见真伪问题就是个莫须有的事。

只是诏书是密诏,和常规诏书的流程不同,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漏洞,这也为偷走或是销毁密诏存档提供了可能。

但问题是汉景帝和窦婴关系很一般,拟这份遗诏的用意令人生疑。

在七国之乱时,窦婴有过和袁盎一起进谏汉景帝逼杀晁错的劣迹。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并没有让窦婴如愿坐上丞相的位置。既然并非完全信任,汉景帝凭什么要给窦婴这份密诏?

汉景帝可能是担心年幼的刘彻即位后被其母王太后所控制,成为王氏的傀儡,便给了窦婴便宜行事之权,让窦氏能够制约王氏。

之所以是密诏,很可能就没有留档。这便为汉武帝留了一个杀手锏:一旦窦婴怀有不臣之心,就可以直接以存有伪诏的由头,将窦婴除掉。

如果汉景帝出于这种想法,那肯定将此事秘密告知了汉武帝。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汉武帝要求一定要查诏书存档。

根本没有任何人去偷走所谓的密诏存档。因为汉景帝临死前很可能已经向汉武帝面授机宜:儿呀,别太担心你母亲那边,我已经给窦婴密诏让他辅佐你制约王氏。如果窦婴不听话你招呼,就可按伪诏之罪将他杀掉!  

……

如此看来,窦婴是陷入了汉景帝、汉武帝接连布下的局中之局。而他却竟然在危急关头将这道遗诏当成了救命稻草,没想到其本质属性却是“催命符”。

那窦婴有机会逃出生天吗?

有也没有。因为假如窦婴能够在失势之后收敛一些,深居简出,不结交豪侠之士。同时看清形势,不与正得势的跳梁小丑田蚡一较高低,他或许就不会成为汉武帝用以打压王氏的棋子。

可依窦婴的性格,即便他道理都懂,但也绝对不会作出这样的改变。

对窦婴的性格,汉景帝有过十分清晰的论断:“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窦婴为人轻浮,喜欢好勇斗狠,并且缺乏自己的主见和立场。个性如此,很难更改。

所以顺风不要浪,逆风心态也不要崩。只有冷静谦和地苟住一波,未来的生活才有希望。

反之,像窦婴这样心态不稳的人,怎么不会被人利用,以至于招来巨大灾祸呢?

0 阅读:5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