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兵少将的刘据李承乾都没坐以待毙,统兵30万的扶苏为何不起兵?

品史学家江樵 2023-09-28 04:57:07

秦始皇长子扶苏的死亡,是秦汉交际时期一件影响深远的标志性事件。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扶苏竟然接到了赐死的诏书,并随即选择了自尽。

围绕扶苏之死,有着诸多疑云。有人说胡亥赵高阴谋矫诏,导致这位皇长子最终自尽。陈胜也正因此在大泽乡举义。“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令人不解的是,作为出征在外的皇长子,扶苏竟然对秦始皇之死缺乏善后措施,对胡亥赵高的所作所为更是缺乏预判和提防。扶苏手握30万精锐秦军,手下大将蒙恬能征善战,没有借着大军反击,甚至都没上书申辩。

面对无妄之灾,历史上李世民朱棣奋起逆天改命不说,就连无兵无权刘据李承乾都没有选择坐以待毙。

明知有诈,还是不得不自尽。扶苏竟然活成了千古的反面教材。

是因为扶苏性格懦弱吗?其实并非如此,就连赵高都曾说过,扶苏“刚毅而武勇。”

显然在临终之前,扶苏经历过一场激烈的博弈,但他选择了自我了断。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他在最后关头放弃一搏?假如让你穿越到他身上,能把握住最后的机会吗?

扶苏之死

谜团一:扶苏外放带兵,是因儒法之争吗?

秦始皇对扶苏的态度如何?让扶苏在外带兵,是否因儒法之争而起?这究竟是培养还是放逐?

一、秦始皇曾对扶苏寄以厚望

“扶苏”,这个名字来源于《诗经•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扶苏”有“芳草嘉木”的意思。此外,“扶苏”还有兵车藩盾的意思。汉代郑玄在对《周礼》的注释中写道:“藩盾,盾可以藩卫者,如今之扶苏与?”

秦始皇取这个名字时有多用心?我们看看他的其他几个儿子就明白。“胡亥”的意思,胡姬所生之子;“将闾”的意思,军功家族一条街;“高”的意思,看看字面含义就行。

由此可见,秦始皇对扶苏这位长子是多么喜爱,多么期待。

这说明,起初秦始皇与扶苏的关系较为融洽,一度被重点培养。

二、秦始皇反对儒家思想吗?

有人说,扶苏尊崇儒家,与秦始皇法家治国的观点不合,因此被秦始皇放弃。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一直在探索着新帝国的治国纲领。

尽管秦朝推崇法家为治国之本,但依稀有了兼容并蓄的趋势,这点从《吕氏春秋》的百花齐放中可以看到苗头。

此外,秦始皇在巡行途中多次封禅、求仙。他在南海刻石,内容除了宣扬天子威严之外,还包括了大量的儒家治国思想: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这些话语都带有很鲜明的儒家礼教色彩。

当代著名学者韦政通也认为:秦帝国中,儒者不但代表一股言论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曾影响了秦帝国的社教政策。

那么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究竟多看重呢?

在秦亡之后,有一个叫做叔孙通的儒生,被秦二世胡亥封为博士。这个儒生后来投奔了刘邦。当时汉初君臣礼节不严,叔孙通自荐并召集了众多儒生一起制定朝仪的礼法。

叔孙通如此大儒,先后得到秦始皇、秦二世和汉高祖的任用,可见儒家思想颇受这些君主的推崇。

所以扶苏因重视儒家思想而被秦始皇放逐,这个说法有点站不住脚。

秦始皇泰山封禅

三、父子的角力

既然儒法之争,不是秦始皇和扶苏父子反目的原因。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最大的可能,是扶苏挑战了秦始皇的权威。

秦始皇是个很勤奋的君主。

史学家范文澜曾在《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规定一天看奏章(竹简)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从这句话至少可以得到两个信息:

1、秦始皇是个非常强势的君主。每天工作量如此大,说明其事无巨细地将权力都紧握在手中。

2、秦始皇身体很好。身体素质差的人,不说处理,就算看完这些竹简,估计都很费劲。

如此强势而精力旺盛的人,能容忍手下反对或违背他的意志吗?

偏偏扶苏就特别爱干些逆龙鳞的事。

真实的扶苏,跟懦弱两个字根本扯不上关系。连赵高也不得不承认:“(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扶苏很强硬,面对强势的老爹,不仅没有附和,而是选择了硬碰硬。

这点,可用陈胜的话佐证: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不仅和老爹对着干,还在培养自己的势力:信人而奋士。他信任人并且善于激励士人,在朝中与蒙恬蒙毅兄弟,以及大儒淳于越结为同盟,势力不容小觑。

看着扶苏的做法,秦始皇有点后悔培养这个儿子了:你老爸身体还好得很,并且还在四处寻访仙丹,是要活几百上千年的。小子你现在动不动和我对刚,并且势力越来越大,这么发展下去,是不是想把我给架空了,好取而代之啊?!

长期隐忍的猜忌心态,终于有一天爆发了。

公元前212年,因为方士侯生、卢生炼丹失败后逃跑。异常恼怒的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四百六十余人被拿去填坑做了花肥。

出现如此严重的事件,群臣噤若寒蝉,不敢发一言。可扶苏又站出来怼他老爹了。他说: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

因为炼丹失败,处罚了一些人,应该说是常规操作。可扶苏竟然拿这个说事,当众挑战秦始皇的权威,甚至将苗头对准了法家。法家,可是秦朝的治国根基,秦始皇不允许任何人动摇它。

秦始皇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暴脾气了:你小子,竟然敢直接当众反对老爹,打老爹的脸了,翅膀长硬了是不是?!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一生有记载的只有4次发怒,每次发怒杀伤力都极大,不是杀人就是放火。

此番盛怒之后,扶苏被派到北方苦寒之地守长城。

这当中可能包含两个意思:

1、扶苏,暂时离开权力核心。

2、发往重兵把守的战略要地效力,以观后效。

直到此时,秦始皇都还没有彻底放弃扶苏。

孩子不听话,踹一边去罚站,让他冷静下。什么时候想好想明白了,再来找我也不迟。

但没料到,有个小机灵鬼乘虚而入了。

焚书坑儒

谜团二:继承权最终归于谁?  

秦始皇的孩子不少,等到给胡亥取名时,明显开始糊弄了。

胡亥名字由来,是因为他母亲是胡人,另外又在亥时出生,这样两字一拼就完事。

虽然出生时平平无奇,但胡亥天赋异禀。他别的不行,但讨好人却相当专业。

“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

秦始皇吃软不吃硬,于是格外疼爱起胡亥来。

等到扶苏被派去守长城后,胡亥开始时来运转了。

一、胡亥+赵高的组合

赵高同样也很会讨好领导。

他本是搞法律的出身。秦朝建国后,提倡“车同轨、书同文”,于是赵高便紧跟潮流,练就了一手好篆书。

他练字练得相当扎实,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赵高榜上有名。

在随后的选拔考试中,赵高脱颖而出,进入了秦始皇的视线。秦始皇非常看好这个年轻人,任命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给自己开车。

可别小看这个职位,一旦进了皇帝的生活圈子,可就是被当作心腹培养的。

秦始皇不仅将赵高当作心腹,还让他给胡亥当老师。这个时间好巧不巧,正是在扶苏被派往北方前后不久。

可见秦始皇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开始刻意培养起胡亥,至少是将之培养为备胎继承人。

万一扶苏不上道,还可以让胡亥平替。

于是胡亥+赵高团队成立,开始和扶苏+蒙恬团队开始了竞争。

成为竞争对手

二、天平渐渐偏向胡亥

单从硬件上来看,扶苏的团队占有绝对优势。

扶苏和蒙恬一起在外统领30万大军,此外在朝堂上还有上卿蒙毅等人支持。

相比起来,胡亥基本上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资本。

但胡亥有一项优势无人能及,那就是得到了秦始皇青睐。

本来胡亥就善于讨好人。再加上赵高更是精于此道,犹如秦始皇肚里的蛔虫似的。这简直,就是强强联合啊!

这样一来,胡亥就占尽天时地利。

比起时不时顶撞自己,处处好强的扶苏。事事办得恰到好处,经常花言巧语逢迎,并且看起来没有什么野心的胡亥,显然更讨秦始皇欢心。  

对此蒙毅曾有过评论:

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

蒙毅认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太子(胡亥)的才能,但每次太子都能够单独陪侍先主,周游天下,是其他诸公子所难以企及的。

秦始皇二十多个儿子,唯独让胡亥跟随出游,虽不能明确表达出将胡亥当作继承者,但仍然可以看出来秦始皇是在有意培养胡亥处理政务的能力。

而在这段时间里,扶苏再没有任何参与国事的记载,显然他已经被秦始皇放弃。

这样,胜负已经决出。

2009年,北京大学获得一批西汉竹简,其中《赵正书》中有胡亥继位的相关记载:

丞相斯(李斯)、御史臣去疾(冯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宭( 群) 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秦始皇)曰:“可。”

在大臣们的提议下,秦始皇最终确定胡亥继承人。  

胡亥跟随秦始皇出游

谜团三:为何扶苏没有绝地反击?

就算秦始皇传位给胡亥的事情已经铁板钉钉,但面对莫名其妙的赐死诏书,为何扶苏不选择反戈一击呢?

事实上,扶苏即使想要反抗,也根本上没什么成功的可能。

一、兵符阻碍行动?

扶苏要举兵,第一步就得控制军队。而在当时迈出这步就很难。

有人说,扶苏无法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秦朝的虎符制度。

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是铜制,做成老虎的形状,分为左右两半,需要子母口都符合才能吻合对上。调兵者只有拿着右半符,持符对合后,军队和将领才会听从命令。

战国时期,信陵君为了救赵国,通过最受魏王宠爱的如姬窃取魏王兵符,才夺得兵权,成功救援了赵国。

没有兵符就很难调动军队。

但真的就调不动吗?事实上,某些大人物不需要虎符也能调动军队。

比如蒙恬在被迫自尽前,就曾对胡亥的使者说:

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

意思就是,我手握重兵,即使现在被囚禁,但还是拥有反叛能力的。

所以,只要扶苏蒙恬想举兵,有没有虎符都不是问题。

二、无法收服人心

既然有无虎符都问题不大,那为何不直接调出军队呢?

这就涉及谁调兵的问题:是扶苏为主调兵,还是扶苏在蒙恬的支持下调兵?

如果是扶苏自己调兵,可能会有点困难。

因为据史料记载,扶苏是公元前212年被派往长城戍边。而扶苏死亡时间是公元前210年。也就是说扶苏在长城边军里所待的时间,只有2年多。而扶苏到了边军驻地后有什么作为,史料中也没有记载。

本就人生地不熟,也没什么大的成就。在短短2年多时间,扶苏想要在30万边军中树立绝对的威信,似乎有点困难。

这样假如扶苏要一人举兵,可能会没什么人会听他的。

有人会问了,可以找蒙恬啊,蒙氏兄弟不都支持他吗?

可问题是,蒙恬此时并不想搞事情。

在死前,蒙恬也对此提及过: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蒙恬的意思说得很明白:即便他想,也得顾及家族利益。他不是还有个朝中的大哥蒙毅吗?按照秦朝的连坐法,如果蒙恬起兵了,蒙毅怎么办?蒙氏家族怎么办?

在胡亥有遗诏,且得到李斯背书的情况下。扶苏起兵没有什么合法性可言。这样师出无名,即便起兵了,也会很快败亡。现在蒙恬还可以选择一人自尽,但随扶苏起兵了,万一失败就得让整个家族来陪葬。

一比较,孰重孰轻就很清楚了。于是蒙恬没有急于起兵,而是选择劝扶苏走程序为自己申辩一下。

自己在军中没有威望,蒙恬又不愿追随起兵,扶苏起兵的基础就已不存在。

长城守军

三、起兵了粮草是大问题

有人也许会认为扶苏缺乏胆识。不号召一下,怎么知道没可能呢?

可现实情况是,扶苏即便起兵,可能军队连后勤补给都没有。

明朝朱棣之所以能够起兵勤王,是因为朱棣有自己的藩国领地,人财物都能得到保障。

而秦始皇实施的郡县制,对子女全都没有分封。扶苏连基地都没有,还怎么爆兵呢?  

在这点上,扶苏的情况和清朝康熙第十四子胤禵有点像。

当时胤禵手握20多万军队,在军中也颇有威望。但胤禵依旧不敢反。因为他的20多万军队都是无根之兵,所有后勤补给都是靠中央从陕甘总督年羹尧那里调拨去的。如果起兵了,年羹尧肯定会断了粮草,大军不战自乱。

如此分析,扶苏根本没有起兵的条件。

另外胡亥本就生性残暴。在赐死扶苏之后,他在咸阳处死了十二个兄弟。在杜邮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并逼迫将闾等三个兄弟自尽。此外,还连坐族诛无数。

估计扶苏对胡亥的残暴早有耳闻,既然在权力角逐的失败已成定局,作无谓的抗争就再没有意义。因此扶苏最终选择以体面的方式走下历史舞台。

世事如棋,到了最后关头,扶苏逆袭的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如果非要逆势翻盘,一开始扶苏能够构建良好的父子关系,减少对抗冲突,或许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0 阅读:18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