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盐铁会议:平民与决策者跨阶层的对话,富国或富民如何取舍?

品史学家江樵 2023-09-28 04:57:08

公元前81年2月,西汉都城长安。春风中还夹杂着一丝寒气,而皇宫中的一场辩论却日趋火热化。

这甚至可以称之为大规模论战。与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车千秋等高层管理者面对面商讨国事的,是六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

身居朝廷高位,桑弘羊显然更具信息和权威上的优势,这场辩论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然而辩论现场却令人大跌眼镜。

御史大夫桑弘羊指使御史、丞相史上阵辩驳,但两人都中途败下阵来。先是“大夫(桑弘羊)缪然不言”,然后御史上去挡枪,但只经过两三个来回,“御史默不对”;桑弘羊看形势不利,再上场应对,但随后又沉默了;后来丞相史也出手相助,但几个来回后,“丞相史默然不对”;几番车轮战后,朝臣这边“寂若无人”,方才结束了尴尬的辩论。

辩论的内容是关于盐铁专营,国营和民营谁更重要?这个话题此后被讨论了上千年。

双方都没有意料到,辩论会如此地激烈。官营代表桑弘羊与私营代表贤良文学们,各自陈明利益得失,各不相让。

直到真正地与民生基本盘、长远发展相结合时,双方的博弈方才迸发出人性的光辉,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方是托孤重臣,另一方则是平民老百姓,两方存在巨大的社会身份落差。他们是如何能坐下来好好讨论的?双方是如何实现有效博弈的?又是怎样跨越阶层,达成一致意见的?

盐铁会议

决策者为何要与老百姓辩论?

简单来说,当时局势和秦末危局相比,已经没多大区别。调整已迫在眉睫。

汉武帝时,为了保障汉匈战争后勤无忧,桑弘羊为主的大臣提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国家控制了资源和生产。

好处是朝廷不用再与豪强富商们勾心斗角,可以为汉匈战争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财物,让汉军在汉匈前线胜仗连连。但这项措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有所下降,天下财富也不如前,给社会经济及老百姓生活带来沉重负担。

连年战争让社会不堪重负,民怨沸腾。汉武帝死时,国内户口减半,一举达到了乱世标准。因赋税太重,以至于边境的人们宁愿追随匈奴而去,也不愿当汉民。

到了汉昭帝时,面对经济衰败,比起“强干弱枝”,汉朝更需要“枝繁叶茂”,更高效地让经济恢复起来。

但怎么让这些措施想法更快地为人们所接受呢?

大臣杜延年向辅政大臣霍光献策,召开这次盐铁会议,提出“宜修孝文时政”的口号,意思就是要恢复汉文帝时的一套制度。

盐铁专营

霍光的阳谋

这次辩论,实质上是由霍光发起的。

目的是实现变革。

辩论对手是桑弘羊,因为盐铁专卖政策就是桑弘羊所提出的。

只要证明桑弘羊的政策是多么谬误和不合时宜,接下来再实施改弦更张就水到渠成了。  

这次讨论能得以成功开展,透露出几点重要信息:

1、桑弘羊在朝中已经失去主导权。作为决策者、辅政大臣之一,桑弘羊应该与制定、实施政策的一帮人讨论。让他与百姓辩论,辩赢了并无实际意义,辩论输了则会让他的主张凉凉。让桑弘羊进入这种有害无利的局,本身就是一种边缘化。

2、霍光已实际掌控了朝局。从这次会议的出席人:御使大夫桑弘羊、臣相车千秋、六十多名从各地海选来的代表。汉昭帝年仅十四岁,会议策划组织肯定不是他能搞定的。所以实际组织者必定是霍光。从完成全国性广泛动员这件事上,就能看出霍光的影响力有多大。

于是朝堂上,一场奇妙的辩论会开始了。 

桑弘羊的盐铁之策

唇枪舌剑 

六十多名各地代表,都是有备而来,他们被统称为“贤良文学”。

在朝堂上,他们采取了两种手段:抬高文帝,贬低武帝;直接攻击武帝,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汉武帝刚死没几年,新皇帝还无力亲政。谁给他们的勇气,自然不言自明。

在这种情况下,桑弘羊展现出的情商有点低。

他竟然赤裸裸地进行恐吓:你们这帮儒生,见过蝉吗?蝉夏天叫得很欢,但秋风一来就全没了声息。你们现在随便乱说话,等到秋后算账,再想闭嘴,可就晚了!

桑弘羊也不想想,这些代表能集中出现在朝堂上,是谁的意思?得罪了这些代表,岂不是和组织者过不去?

贤良文学们有人撑腰,当然不吃这一套:

你们禁锢民众说话,整日只知道阿谀奉承,秦就是这样亡掉的!

桑弘羊见吓唬不管用,转而进行人身攻击:

你们这些人,又穷又瘦,身上衣冠不全。就凭你们,能知道国家大政?

贤良文学们立刻反唇相讥:

你们都是吃香喝辣,而百姓却都是饥寒交迫,四处流浪。我们这些儒者衣冠不全,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样两个来回后,双方势均力敌,真正的论战才开始了。

盐铁专营与均输、平准等问题的实质就是官营与私营的问题,所以它自然成为辩论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桑弘羊代表官营,贤良文学则为私营张目。双方进行了深入探讨。

桑弘羊等人认为,官营是有其必要性的:

1、可以集中财力用来巩固国防,应对天灾;2、可以调节贫富,减少两极分化;3、可以统一品质标准,以免以次充好。4、让农民回归土地,避免土地兼并,发展实体经济。

而私营的危害则不少:

1、豪强大户垄断兼并,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2、拉大了贫富差距,降低了经济效率。

与之相对,贤良文学认为私营很有必要,因为官营也有失灵的地方:

1、官营并不能满足民众需求。官营工商业表面上统一标准价格,但其实际操作中则偷工减料、质次价高。且官营产品缺乏竞争,更容易出现质量低劣和创新不足的问题。

2、官营会带来效率低下。

这样看来,双方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场辩论搞不好就会无果而终。

舌战群儒

反复博弈中彰显人性

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理论,而是现实。

其实客观而言,辩论双方都和老百姓的层面离得很远。桑弘羊代表的是国家决策者,而贤良文学其实代表的是富商和地方豪强。

但他们都懂得:民生是最大的根本,社会动荡,谁都没好日子过。

当理论辩驳和生活结合起来,双方的博弈才真正地体现出人性的光辉。

在辩论中,一连串的灵魂追问被抛出,激烈的舌战中,双方终于一分高下。

问题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流民众多?

桑弘羊绝口不提朝廷的各项重大耗费,而是指责流民太懒惰,一切都是他们咎由自取。

这激怒了贤良文学们。他们反驳,即便是最聪明、最勤劳的人,就能够短短几年内富甲一方吗?经营盐铁的垄断机构,挤占了原来盐铁商人的盈利空间,让老百姓失去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富有之人,竟然与市井之民争利。

无止境的战争,不断地征发徭役,让小手工业者不得发展,农人不得安宁。越来越多的垄断,挤占了老百姓的生存空间,怎么不会带来民生问题?

——朝廷显然着眼于长远发展,但对眼下民生重视不够。这轮舌战,官员输给了贤良一着。

问题二:盐铁专营该不该废除?

桑弘羊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他认为靠盐铁专营的收入,才能筹集经费与匈奴对战;此外盐铁专营,有利于杜绝富商们哄抬价格,影响民生;盐铁专营也断了豪强富商的财路,有利于防止垄断和土地兼并,减少流民的数量。

贤良文学们从成本上来算账,假如采用和亲的办法笼络匈奴,成本应该会低得多。所以,与匈奴开战是对财力的浪费。

可如果用和亲方式妥协,那么汉朝的命运可以参考下北宋。有些国家长远利益,不是用钱财就能算清的。

——贤良文学站在自身立场上,对整体利益认识不足。显然这个议题,贤良文学败下阵来。

问题三:国家强大的基础究竟是国富才能民强,还是民强才能国富?

桑弘羊认为,过度自由放任,会产生豪强,这些豪强垄断行业市场,危害公共秩序,必然不能提倡。

贤良文学对此更是一肚子的意见。他们认为,假如老百姓生活困苦,那么于国于民都无益。另外朝廷通过盐铁专卖把钱都挣走了,那地方机构维持正常运行的钱从哪里来?如果各种垄断把利润都吃干榨净了,老百姓靠什么吃饭,老百姓活不下去了,社会财富由谁来创造?

由此可见,桑弘羊的重点在于长期利益和国之重器,而贤良文学的重点在于短期利益和百姓疾苦。

谁更重要?

谁都重要!

在反复申明己方利益的重要性后,双方终于取得了平衡:

过去国家已经凭借天下财富打败了匈奴,可以说是牺牲了短期利益,完成了绝大多数长远目标。

如今国家百废待兴,满目疮痍。是时候重新考虑民生问题,让利于民,让国家经济快速恢复。

所以应该在保证核心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保障民生,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可见,这次会议虽然气氛有点剑拔弩张,但其实际态度极为开明:不管是专营还是民营,在各方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后,根据形势需求,尽最大可能地拿出让双方都满意的最优答案。

在5个多月的辩论后,公元前81年7月,会议闭幕,并决定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鼓励地方经济发展。

充分博弈之后,人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未来变革将顺应民心,得到顺利实施。

各方利益都得到尊重

结语:触及人性的博弈

不可否认,这是以霍光为首的革新派在发起决战前的试探。

此次会议之后,以桑弘羊为首的保守派,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实力上,都已经处于下风。

汉武帝时期,权力格局是皇帝强,外戚、诸侯、军功阶层弱。

但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的掌控力变弱,很大一部分权力被五名托孤大臣所瓜分。但汉武帝所选的这几名托孤大臣,大多是缺乏实力的技术官僚,实际掌控能力有限。

霍光看出了其中的漏洞,他依靠外戚,与其他多方势力合作,构筑了新的权力体系。

显然地方势力与霍光形成了某种利益同盟,所以盐铁会议才能顺利从各地选拔出一大批代表。在地方势力和霍光的联合进攻下,桑弘羊、上官桀一败涂地。

会议后第二年,即公元前80年,桑弘羊就被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牵连被杀。 

而单就盐铁会议而言,还是颇为成功,影响深远。

从此,官营政策有所收缩,而“与民休息”的措施得以广泛实施。

可以说,这场汉朝最大的辩论,终于在反复试探和博弈中取得平衡,并最终得出了人性化的政策。

从这个角度来看,盐铁会议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协商案例,在如今都深具现实意义。

0 阅读:8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