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彭德怀和陈赓因授衔问题争吵,彭德怀大怒:我是国防部长

寇子淳晨想 2025-03-13 18:33:36

都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国家建立后,那些在抗日战争和内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都被授予了封号。

1955年的时候,彭德怀和陈赓因为军衔授予的事儿闹了点别扭。

结果把彭德怀老总给惹急了,他直接恼了:“我可是国防部长啊!”

两位为国家辛苦付出了一辈子的大将军,难道真的是因为授衔那点事儿闹矛盾了吗?还是说,背后有啥咱们不知道的原因呢?

来,我简单说说啊……

【一,彭德怀与陈赓的“相遇”】

陈赓是后来才到延安的,不过他和彭德怀老总一见就合得来,心里还直嘀咕,为啥没早点碰上呢。

早先时候,陈赓一直是跟着老蒋随时听候差遣的。记得在国民军第二次去打东边的时候,陈赓已经升到了第一军第四团的连长位置。

在那场挺不容易的反攻战斗里,他表现得相当出色,结果就被老蒋给看上了,调他去总指挥部做警卫。这样一来,他才有了机会跟老蒋面对面打交道。

陈赓之所以能顺利进入延安,关键在于他以前救过老蒋的命。说起来,陈赓对老蒋有那么一次救命之恩,所以当他想加入延安时,才得以安然无恙。这事儿,就是这么简单直接。

在广东那边打仗的时候,老蒋派了第三军过去处理情况。不过,这第三军啊,都是新拉来的人马,里头全是刚入伍的新手小伙子。

一开打就损失很大,没办法只能先撤下来。

老蒋被气得不轻,干脆自己跑去前线指挥,还带上了一整连的警卫。

情况紧急,当时就赶紧让陈赓当了第三师的师长。陈赓二话不说,接下了这个重任,立马就投身到了战斗中。

情况还是老样子,没啥改变,眼看着大家伙儿都被围住了,陈赓二话不说,背起老蒋就跑,一口气奔了十多里地,这才算是冲出了敌人的包围。

老蒋一直记着这份恩情,就在内战打得难解难分那会儿,陈赓出手帮了一把。

就算黄埔军校的教的东西和国军的实际做法有冲突,他还是坚持孙中山先生的教导:

咱们得明白,这些争斗啊,不是为了哪个小团体的私利,而是为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自由和民主。说白了,就是为了让大伙儿能自己做主,过得自在点。

陈赓是个有骨气的人,他没偷偷摸摸地离开国军,反倒是大大方方地跟老蒋吵了一架,然后才走的。

他下定了决心,就算豁出性命,也得把这事儿给挑明了。

老蒋最终还是手下留情,没对他下狠手。在反革命行动开始前,他接受了陈赓的辞职信,简单批复了四个字:“永不启用”。

陈赓抵达延安后,“再也不提拔”这话风也吹进了彭德怀的耳中。

他对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热情招待,心里头全是因为特别佩服陈赓那种“豁出命去也要真诚待人”的劲儿。

陈赓靠着在国军多年的摸爬滚打,后来的内战里头,他给咱送来了好多重要的军事情报,对战局安排那可真是帮了大忙了。

彭德怀和陈赓那一刻的相互信赖,真叫人感叹,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信仰简直就是最重要的东西”。

而且啊,彭德怀还特意安排了自己的侄子彭启超,让他跟着陈赓将军,两人约定好在战场上碰头,一展身手。

【二,彭:不要给我开“特例”】

战场上碰没碰面不好说,但在办公室里,他俩倒是真刀真枪地较量了一回。

那时候,陈赓正被授衔的事情搅得头昏脑胀,比如职位该咋分配,人员怎么调整调动,这些都是火烧眉毛要解决的大事。

彭德怀一踏进办公室,那是一点也不见外。

两个人在办公室里吵得不可开交,吵到连彭德怀都忍不住发了火,他直接放话说自己是国防部长,看来是真的被惹急了。

这事儿得从之前提到的彭德怀的侄子彭启超被安排到陈赓手下说起。当时,彭启超被放到了陈赓将军那里,这事儿还挺有讲究的。说起来,彭启超作为彭德怀的侄子,能被安排到陈赓麾下,肯定有不一般的考虑。反正啊,就是这么个情况,彭启超在陈赓的手下开始了他的新征程。

彭启超是在1943年那会儿当的兵,那时候日本投降的事儿都快有眉目了。

不过彭启超在内战期间表现相当亮眼,他不仅带兵有方,而且多次在关键战斗中,赢得了辉煌的战果。

在延安保卫战时,彭启超挺身而出,他带着自己的小队,单独行动,目的是把敌军引开,好让大部队能安全撤退。

子弹不够用时,他们不敢拖战,更不敢主动出击迎战。

我们就采用了“撒开两腿拼命奔”的策略,一门心思琢磨着怎么把敌人往反方向带,压根儿没想过自己怎么回撤。

把敌人的注意力成功拉过来后,小分队里就剩那么三四个人了。

人生总有出路,彭启超领着几个人找了个农户家躲了起来,一直等到第二天晚上,他们才敢悄悄回去找大队人马。

碰到这种紧急情况,彭启超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他心里一直牢记着彭老总对他说过的那些话。

战场上可不管你是不是谁的侄子,那都是一眨眼的功夫就能要人命的地方。彭启超就是在这样的枪炮声中,一步步拼杀上来,最后当上了团长。

1955年,部队进行了个大检查,对那些在战场上捐躯的、立下大功的战士们,都会给相应的奖赏和军衔。

彭启超也是其中一员。

彭启超打完那场仗后,因为表现得特别棒,部队就把唯一一个深造的机会给了他。

出事儿那会儿,彭启超正好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深造呢。

陈赓仔细琢磨了彭启超的整体表现后,打算给他一个上尉的军衔。

陈赓不会因为和彭德怀熟就利用职权给自己开后门。

彭启超现在就剩下些旁系亲戚了,直系亲属一个都没了。

彭德怀的老爸彭荣华,其实是彭德怀的三兄弟,看到彭德怀离家去搞革命,他也跟着脚步,没多久就加入了革命队伍。

但由于他们的行动规模太大,加上彭荣华那时候经验还不够丰富,没来得及安排撤退的事,结果很遗憾,没多久就被反动派给杀害了。

这事儿不光害了彭启超,还扯上了他家里人,就连他的二弟彭金华也没能幸免,被残忍杀害了。

彭启超年纪还小,没人可以依靠,所以就去了延安找他的大伯。

尽管如此,彭德怀老总一得知侄子升为上尉,立马就认为是陈赓暗中帮忙,于是直接找上门来跟陈赓“理论”。

彭德怀心里有杆秤,他认为自家的亲人绝对不能提拔升官。

眼下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要是外人一看,全是自己人当头儿,这队伍还咋管理呢?

给大伙授衔,主要是为了感激那些战士们。他们流血流汗,可不是冲着这些勋章来的。但现在国家安定了,咱们得给那些一起拼过来的兄弟们一个说法,算是有个交代。

另外,主要是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因为后面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我们呢。现在最关键的是,建国之后的建设工作得赶紧搞起来。

你讲讲,那么多英勇牺牲的战士,最后就换回了一抔黄土,而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士兵,竟然还只是个小队长、连长什么的……

我家人咋能当上上尉呢?这军衔得往下调!

陈赓这人挺倔的,他一会儿说这是组织上的安排,自己无能为力,一会儿又念叨起彭启超那些记录在案的辉煌战绩来。

彭德怀心里也有他的道理,跟陈赓争执得不可开交。眼看争不过,他便使出绝招,大吼一声:“我可是国防部长呢!”

到底该听你的还是听我的呢?

陈赓无奈地回了个军礼,算是答应了,这样一来,彭启超的军衔就从上尉降到了中尉。

完事儿后,彭德怀拉着陈赓,耐心地跟他唠起家常来,他问陈赓:“都说守住打下的江山不容易,到底难在哪儿呢?”

不能让咱们这些离楼台近点的人先尝到甜头嘛,什么革命资历,什么战绩辉煌,那都不算数吗?

咱们不能让那些再也回不来的英雄们,他们的血就这么白流了。

咱们这些还在世上混的人,目标就是“拆了台子,站稳台子,不求月亮”!

【三,致敬那些“不得月”的先辈!】

彭启超在1983年退休了,那时候他是副师长。在这之前,由于彭德怀老总遇到了一些麻烦,他在武汉空军的王家屯机场负责看了五年的跑道。

1974年9月份,彭德怀老总身体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境地,这时候,调查组的人对他进行了最后的问话,并且记了下来。

从小时候受的苦日子讲起,到了年轻那会儿,我心里就认定了民主和自由。后来参与平江起义,又经历了万里长征的艰难险阻……

西北和西藏获得解放,把穷苦百姓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紧接着就是抗美援朝,咱们出了一拳,免得以后被人百拳欺负。

直到庐山会议快结束时,他才真正站出来为老百姓说话。

他这一辈子过得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绝伦。

1974年11月29号那天,彭德怀走了,走的时候身边既没亲人,也没老战友陪着,就只有那么一本问话的本子在他旁边。

1979年那会儿,彭德怀老将军的名声终于得以洗刷,就这么简简单单几个字,历史就给他正名了。

1961年的时候,陈赓大将突然心脏病发作,然后在上海不幸离世。他可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因为生病去世的开国大将呢。

他们的缘分从在延安的初次碰面就开始了,而真正彼此理解,却是因为侄子授衔时两人那场大争执。

他们最后咋样了,就让后来的人去评判吧……

嘿,你知道吗?我读了篇文章,说的是某个人物的事儿,挺有意思的。原文里讲了好多细节,但我用更直白的话给你说说。这个人啊,真的挺厉害的。他做的事情,让人不得不佩服。原文里用了好多专业词,我尽量给你简化了,就是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好多目标,真的挺牛的。而且啊,他不仅能力强,还特别有爱心。经常帮助别人,做些好事。这点真的让人感动,你说是不是?所以啊,我觉得这个人真的很值得学习。他的努力和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咱们也可以向他看齐,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好了,就说这么多吧。记得啊,这个人物和这些事儿,都是从原文里来的,我可没瞎编哦。你要是感兴趣,自己也可以去找找原文看看,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呢。

澎湃新闻报道,咱们来聊聊党史里的廉洁小故事,说说彭老总的“保公三诀”。这篇文章讲的是彭老总那些关于保持公正廉洁的事儿,总结起来就是他的“保公三诀”。彭老总一生都坚守着这些原则,真是让人敬佩。用咱们现在的话说,这“保公三诀”就是彭老总保持清正廉洁的三个秘诀。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公正无私,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文章里没提太多复杂的细节,但彭老总的那种精神,咱们一读就能感受到。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官就得清清白白,不能有一点私心杂念。总的来说,彭老总的“保公三诀”就是他人生的座右铭,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好榜样。咱们得记住,不管啥时候,都不能忘了廉洁自律,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对得起国家和人民。

2、央视网说了个事儿,讲大将陈赓为啥一辈子都有点怵彭德怀(附图)陈赓大将啊,你知道他为啥对彭德怀老总有点怕怕的吗?这事儿央视网上有篇文章说了。可不是嘛,两位都是咱们历史上的大人物,但陈赓在彭德怀面前,似乎总是有那么点小心思。文章里也没细说具体是因为啥战斗或者啥事儿,反正就是陈赓对彭老总,心里头有点敬畏。咱们看历史啊,也得从这些小事儿里头品出点味儿来,是不?反正陈赓和彭德怀的故事,挺有意思的,大家可以去找找原文看看,附图也挺有意思的。

3、《彭德怀怎样亲身教导侄儿侄女》——摘自《党史博览》2023年第9期,页码23到26,总共4页彭德怀对他的侄儿侄女,那可是言传身教的好榜样。这事儿啊,在《党史博览》2023年第9期里,有整整4页的描述呢,从23页到26页都是。他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课,真是让人佩服。

4、新湖南报道,说说1955年授衔时,彭德怀为啥给侄子“调低等级”在1955年授衔那会儿,彭德怀大将对自家侄子可没少费心。大家都知道,授衔这事儿挺重要,关系到军人的荣誉和地位。但彭德怀呢,他给侄子授衔的时候,愣是给“降了一级”。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按说,彭德怀身为大军区的司令员,给侄子安排个高点的军衔,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儿?可他就是没那么做。为啥呢?据说是彭德怀觉得侄子资历尚浅,能力还有待提高,直接给太高的军衔不合适。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彭德怀这就是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他觉得侄子得从基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出来。所以,尽管有人觉得侄子“吃亏”了,但彭德怀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这么做对侄子长远来看是有好处的。你看,这就是彭德怀的为人处世,啥事儿都讲原则,不偏不倚。给侄子“降级”,看似有点不近人情,实则用心良苦啊。

0 阅读:0
寇子淳晨想

寇子淳晨想

寇子淳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