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与二里头的夏王都之争——破除中原中心的傲慢与偏见

翁卫和说古史 2025-01-28 19:06:44

夏王朝作为中国历史记载中的一个王朝,其都邑所在地一直是考古学的重大议题。本文通过对三星堆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比较,探讨了“夏王都中心”问题中隐含的中原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偏见。结合文献与考古证据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三星堆遗址才是夏早期与夏末的主要都邑,这一发现有望打破“中原中心”的既定观念,为多元文明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三星堆遗址,尤其是三星堆坑的考古将打破夏中心夏文化主流在中原(河南)所发生的傲慢与偏见。

关于夏文明在中原中心的发生:

徐旭生根据有关夏文献发现二里头,他认为这是商早期遗址。这个主流观念一直到1977年告成会议上才被邹衡一己之力打破,但邹衡认为二里头是夏文化也没有成为主流观念,包括当时负责发掘二里头的考古队长赵芝荃也不认可二里头是夏文化,是1983年又发现偃师商城之后,赵对二里头是早商文化的观点才有所动摇。其后的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也明确说过二里头是不是夏都不能确定。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夏纪年划定在4070-3600年前,二里头精准碳测年3735-3520年。

二里头遗址最终还是被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定义为“夏晚期王都遗址”,中国的“第一个王都”。

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还讲了一个重瓣花朵理论,文明有一个花心,这个花心是以中原为中心。

他的主导是比较明确的,也就是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距今大概8000多年,裴李岗文化后面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有几个时期,一个是比较早的半坡期,在陕西渭河流域。然后是庙底沟期,庙底沟那就大了,差不多整个华北地区。仰韶文化发展到最后阶段还有个庙底沟二期,那时候开始向龙山转变了。最后就是龙山时代,龙山时代在山东,是龙山文化,在中原地区就是中原龙山文化。这样后面下来,那就是夏商周了。中国这个历史它就没断,而且中心主体也没有变化。夏商周,到后面的秦汉、唐,再依次下来,这就是中国。

环球时报记者也有针对二里头是不是夏的提问,而这个问题的回答者是考古学家王巍先生。

王巍先生这样说道:

“ (夏)它的时代,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时代,精确测年是距今3800-3500左右,主要兴盛的年代是在距今3700、3600这个阶段,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对的中心。这个现象发生的年代,是在商王朝之前,它的区域又是在伊洛河流域。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献记载,非常一致地记载夏人是主要活动在这个区域的,这应该不是空穴来风的。从时间、空间、规模,从它对全国的影响力,用我们的话说,这些现象就是一个王朝的气象。和文献的记载对照,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遗存。当然,现在还没有发现确凿的文字证据。但是不能因为没有发现确凿的文字,就妨碍我们对时间、空间、规模、性质以及所代表的历史与政治阶段进行考察。所以,我们认为二里头时期应该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以叫做王国文明的阶段。中国的王朝文明的开始,如果你觉得文献不是无稽之谈,如果你承认文献记载的时空范围,跟事实有可能比较吻合的话,我们觉得最大的指向就是指向夏王朝。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做工作,我们也期待着有新的发现。”

考古学认为二里头是夏都:从“九宫格”到多网格

  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关键环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及其文明诞生在中原地区,河南是夏文化研究的主战场。

  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近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工作队持续探索二里头都城布局和结构。在中心区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了二里头都邑为多网格式布局。发现宫殿区南、北两侧道路向西延伸440米以上,都超过宫殿区295米的东西宽度,道路两侧均有与宫城城墙平行或成一直线的墙垣,因此推测,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西的东西方向上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同时,考古勘探发掘表明,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东的东西方向上至少各存在两个分区。

  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和两侧的墙垣,揭示了二里头都邑为分层规划、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邑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揭示出当时已有明确的规划,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的统治制度和模式。这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首次发现疑似制漆作坊、较丰富的制陶遗存和骨器、角器加工作坊现场,填补了二里头都邑布局和手工业考古的空白。二里头都邑严格方正的规划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形态,和其他制度共同体现了二里头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开创、引领作用,也为先秦时期其他城址布局提供了有益参考。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点评说,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的都城,考古发现了居葬合一的网格式布局,这种布局让我们想到了汉魏时期的里坊制,二里头开启了中原王朝的引领阶段。

原殷墟考古队队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际根先生解密二里头遗址,用文献资料和考古挖掘结果,阐述二里头遗址是夏都的逻辑,运用夏王朝的迁都刻度完全拟合了登封王城岗遗址,禹州瓦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证实了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桀斟,唐先生观点很明确,二里头是夏都遗址。

二里头遗址为什么被考古学家认为是“夏王都”呢?

他们的考古答案,是从他们所认知古史文献中找到并结合田野考古所得到的。

他们有这种认识,有夏一代,都邑屡迁。禹都阳翟、阳城、平阳。阳翟(河南禹州)是禹始封受国之地;阳城(河南登封)是禹避商均的临时居地,禹在此受禅让即位;禹即位后,又曾一度都于平阳(山西夏县)。

考古学家认为,禹都阳城、晋阳、安邑,都在山西南部。史料称阳城、晋阳、安邑为夏墟,但未必都是禹都,从西周到春秋时代晋国建都的地方,“平阳”是韩氏的古都,“晋阳”是赵氏的古都,“安邑”是卫氏的国都,不排除战国时代三家分晋后,为表示自己继承夏晋的正统王权和执政的合法性而真者自卫、假者扮真。

启“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钧台在阳翟,而阳翟又称夏邑。

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汲冢古文》)。中康据此。

相都帝丘(河南濮阳)、斟灌(河南清丰县,濮阳范围内)

少康都夏邑(阳翟)、原(河南济源)

杼都从少康居原,后迁都老丘(《太平寰宇记》载: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以北一带;今年学者提出今开封杜良乡国都里村及其附近区域应是夏都老丘所在地。)

孔甲都西河(概河南安阳、内黄一带)

帝皋、帝发都大概在河南渑池和陕县一带。

夏桀都斟寻(巩义、偃师一带)

在众多都邑中,阳翟和斟寻最为特殊。前者是禹的始封之地,堪称夏族的圣地,所以多代夏后均定都与此。可以想见,有夏一代,无论其都邑迁往何地,阳翟的礼仪设施始终存在,它的都邑功能始终存在,它实际是夏人不祧之圣都,在性质上与殷商王朝之商丘以及西周的岐周故地类似。

所以大多数考古学学者认可中原地区的“夏地”,并力证了其为“夏都”的地位。

而目前考古新发现,根据地上地下资料吻合互证三星堆遗址才是“夏太康及夏桀的王中心”依据如下: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巴蜀文化能够证明这里有古代斟鄩。

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逸周书·度年》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书纪年》曰:“自雒(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史记·夏本纪·正义》云:“《商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雒(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史记·吴起列传》言:“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国语·周语》载:“昔伊雒(洛)竭而夏亡。”

《括地志》云:“故鄩城在雒(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雒(洛)之间”。司马迁这个“三代”确实指的是秦之前的夏、商、周皆定都河雒(洛)地区。

这些文献表明,伊雒交汇的四川(河雒)盆地才是夏人的活动中心,这个王邑遗址,就是史书记载的斟鄩,今本《竹书纪年》载:“仲康居斟鄩。”斟鄩作为夏朝国都,在夏朝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第二任君主太康,及夏桀皆以斟鄩为都城 “斟鄩”当是由夏族斟鄩氏而得名 。

在文献通考中,要区分“雒”与“洛”的地理区位,及历史资料在传抄过程中的研究。

目前考古发掘发现三星堆坑是后羿、寒浞簒夏灭早夏的“毁灭坑”,毁灭坑距今年代约4000余年。

考古发掘又在三星堆遗址北部月亮湾台地新发现玉石器作坊、人工土台以及建筑基址各1处。玉石器作坊位于月亮湾台地中部,面积超1000平方米,发现成堆存放的石料、坯料坑、废料堆积以及成品石斧坑等,出土包括玉人像、玉牙璋、石琮、石斗笠状器、石蛇在内的20余种玉石器,测年结果为公元前1550年至前1250年。

从地上地下考古资料吻合互证,三星堆遗址是夏早期夏启到夏太康夏仲康夏相的王都,同时三星堆还是夏末夏桀的王都斟鄩。

为什么中原地区有与巴蜀文化很多相同地名的地方?

如:夏墟、禹州、阳翟、阳城、平阳、斟鄩、河洛。

中原相同或谐音的地名主要出于迁從夏人的“故土难移”崇拜,如同身受今之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一样。

中原出现大量与巴蜀夏人故土“复名”主要成因有二:

1、夏书《五子之歌》第一句:“太康尸位逸豫”。

结论是“夏太康失(尸)王位,逃逸到豫州(戈国)”。

历史文献所记载:太康元年失王位,逃避到戈国,三年后身亡。

舜封殷人子契商国,商国在舜象所予之州,为豫州,古代的九州之一。

戈国是殷人始母有娀氏简狄的母姓国,在豫州境内。

夏太康被后羿所拒,逃离到豫州准备复辟王政。殷商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所搞的“贰夏王朝”必须借复“夏王都故地故名”以正视听。

2、殷革夏命成立了殷王朝,迁夏人权贵到殷中王畿之地进行有效监控,迁移到中原的夏人在所聚居之地取夏故之名作为纪念。

今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地下遗存和留存在世上的资料能够吻合互证,三星堆才是夏太康及夏末桀的王都。夏王中心一直在长江以南地区,这将打破传统所认为“中原夏都”的错误认识。

0 阅读:0
翁卫和说古史

翁卫和说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