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䜣缺乏对皇权的敬畏,认为可分享皇权导致其在宦海中屡经沉浮

史海撷英 2024-03-09 09:07:44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入膏肓,晏驾之前,对于大清帝国未来的储君,道光帝至死定不下心来,最终留下了一封让清文宗措手不及的遗诏:“立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立奕詝为储君这没问题,关键清宣宗还直接点名要立奕訢为亲王,从古至今,有几个皇帝对其余皇子的安排这么关心的?即便关心一下也不会在皇子爵位问题上指手画脚的,毕竟册封其余皇子的事情理应交给储君来收拢人心。

但清宣宗并却没有这么想,考虑到奕訢出众的能力,也是曾经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如果不通过遗诏来确保他未来的亲王爵位,势必会遭到奕詝的处处打压,能得到一个贝勒爵位就不错了。

很显然老父亲舍不下奕訢却给新继位的清文宗来了一个措手不及,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清文宗就已经对奕訢暗藏芥蒂,只是咸丰帝伪装较好,而奕訢本人当时没有察觉而已。

碍于父命难违,清文宗不得不封奕訢为亲王,其余皇子为郡王,但给奕訢的封号却非常玩味,恭亲王为什么叫“恭”,就是让奕訢从此以后老老实实的,不要生事,出了事就收拾他,也注定奕訢在咸丰帝一朝就好不了哪里去。

爱新觉罗・​奕詝

清文宗继位初期,碍于道光帝的遗诏和孝静成太后还活着,还是任用奕訢领班军机,但并不是说清文宗对他有多么信任,纯粹只是做给其他人看罢了,甚至就是在等着奕訢犯错,好找茬收拾他。

咸丰五年(1855年),孝静成太后突然崩逝,清文宗任命奕訢负责安排太后的丧礼,丧礼的事情本来就多,难免会有遗留的地方,清文宗就抓住这个时机,严厉斥责其在料理皇太后丧事和遵守丧礼方面的过失,借机革去他所有的官职,让他回到上书房读书。

就这样,奕䜣彻底没了官职,成为咸丰一朝无权无势的宗室亲王,只是这种闲散没有维持多久,他很快又进入权力中枢了。

此时西方列强不满鸦片战争的结果,要求清朝在华南开埠通商,被太平天国运动搞得焦头烂额的清文宗想到了熟悉列强的奕訢,让奕訢代替他和列强打交道。

咸丰七年(1857年),清文宗以奕訢在上书房操行优异为由,重新起用他为大内侍卫的都统,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咸丰以来奕訢的地方越来越多,两年后,清文宗加授奕訢为统领京城军队的内大臣,恢复了他对于京城军事的指挥权。

爱新觉罗・奕䜣

当然对于这个弟弟,清文宗还是看不惯的,他被时人冠以“鬼子六”的称号,一方面说他聪慧,另一方面也是讽刺他天天和洋人打交道、搞洋务。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清文宗吓得带着老婆孩子一溜烟跑到避暑山庄去了,任命奕訢全权负责京城之事,奕訢靠着自己的这些年的经验,总算将京城混乱的局势稳了下来,“十年八月,英吉利、法兰西兵逼京师,上命怡亲王载垣、尚书穆荫与议和,诱执英使巴夏礼,与战,师不利。文宗幸热河,召回载垣、穆荫,授王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王出驻长辛店,奏请饬统兵大臣激励兵心,以维大局。克勤郡王庆惠等奏释巴夏礼,趣王入城议和。英、法兵焚圆明园。豫亲王义道等奏启城,许英、法兵入。王入城与议和,定约,悉从英、法人所请,奏请降旨宣示,并自请议处。上谕曰:‘恭亲王办理抚局,本属不易。朕深谅苦衷,毋庸议处。’十二月,奏通商善后诸事。初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命王与大学士桂良、侍郎文祥领其事。王疏请训练京师旗兵,并以吉林、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怜,边防空虚,议练兵筹饷。上命都统胜保议练京兵,将军景淳等议练东三省兵。”然后喊清文宗回来,但清文宗没脸也不想回来,在避暑山庄一命呜呼。

晏驾前,清文宗又玩了一次心机,将京城的奕訢排除辅政大臣之列,反而安排和帝系血脉较远的怡亲王一系(载垣)和舒尔哈齐一系(端华与肃顺)托孤,甚至连掌握兵权的僧格林沁都排除在外,事实证明,清文宗的这次托孤就是一次失败的托孤,仅仅三个月就被两宫太后和奕訢联手夺了权。

顾命八大臣倒台后,清朝进入了两宫听政、奕訢议政的全新时代。

奕訢既然能扳倒顾命八大臣,为何不更进一步登上皇位呢?奕訢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清朝开国两百多来还没有旁系篡位的例子,虽然自己是道光帝的皇子,但帝系已经转移到清文宗这一脉,除非清文宗日后绝嗣,但也不一定轮到他。更别说自己和两宫联手夺权就已经违背了清文宗的托孤遗诏,在其他朝代,算谋逆的大罪了。这个时候想更进一步,奕訢没这个胆子,更何况他也没有兵权,南方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正在和太平军死磕,他们或多或少都得过肃顺的提携,某种程度上也算肃顺的人,自己刚刚扳倒肃顺,更不可能听他的。倒不如顺应两宫听政的局势,即便不能坐上皇位,但也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这一点足够了。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初一日,肃顺等人伏诛后的次月,奕訢被授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乾隆末年被彻底取消的议政王在晚清再度出现。而从这个“议政王”的称呼中也可以看出慈禧的心机,慈禧没有封其为“摄政王”而是“议政王”,这就说明其权力并不是特别大,不会像多尔衮那样。估计这时候的奕䜣已经感受到这个嫂子的权术,甚至于有些后悔了。

爱新觉罗・奕䜣

而除了担任议政王之外,奕訢还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宗人府宗令、内务府大臣、掌火器营与神机营、负责同治的教育、掌造办处、钦天监等等一系列事务,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奕訢虽然顶着“议政”的头衔,但干的却是“摄政”的活。

除了权势之外,恭亲王一系也走上了巅峰,恭亲王的爵位世袭罔替,成为清朝的第十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长子被封贝勒,次子被封不入八分辅国公,第三子被封辅国公,女儿获封公主,与富察家族联姻。

短短两个多月,奕訢就成为大清最有权势的亲王,对内说一不二,对外则得到列强的支持,集清朝内政、外交、军事、宗室各个事务于一身,被清文宗打压多年的奕訢彻底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如此一来,不免有人将奕訢和雍正时期的怡亲王胤祥进行对比,两人都是多尔衮之后最有权势的亲王,也是开国之后少数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且权势不相上下。

总体而言,怡亲王胤祥的权势甚至还不如奕訢,毕竟怡亲王胤祥主管的主要是内政和皇室内容,军事上只有建议,但奕訢却全部包含,大权独揽,两宫太后只能听政的权力,就连同治帝都得恭敬地喊一声“六叔”。

爱新觉罗・‍胤祥

但权势滔天的奕訢却没有怡亲王胤祥至薨逝都大权在握的命,他的巅峰只有四年,四年之后,奕訢就坐上了冷板凳,和权力彻底无缘。

问题出在哪里呢?和怡亲王胤祥相比,恭亲王奕訢少了一份对皇权的敬畏,对自己过于自信,他天真地以为有了道光皇帝第六子和同治皇帝叔叔的地位,可以确保他长久掌握政治领导权。

在这样的自信的心态下,奕訢彻底乾纲独断,大事自己定夺且对两宫太后倨傲自大,对反对他的人毫不在乎,而他却没看到,即使他处于权力的巅峰,反对他的人依旧有相当大的实力,对权力念念不忘的慈禧很精明地利用了这一点。

同治时期,洋务运动在奕訢的主导下蓬勃地展开,此举虽然给清朝带来了一丝生机,却得罪了不少保守派势力,而作为洋务派的代表,恭亲王和英法联军议和,大力推动总理衙门同文馆,成了保守派士大夫非议的中心。

而奕訢自己的行为也有诸多不妥之处,尤其是任用私人等等,自己的老丈人桂良不学无术、谈吐庸俗,却在女婿奕訢的照顾下一直位高权重,早已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但奕訢却毫不在意。

叶赫那拉‍・‍杏贞

除此之外,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暗中削弱湘军、淮军,得罪了地方汉臣;整治宗室得以八旗贵族;强硬对待列强又得罪洋人,在慈禧的暗中拉拢下,这些人纷纷都到了奕訢的对立面,也注定了奕訢日后的失势。

同治四年(1865年),准备充分的慈禧开始了行动,某天奕訢按例召对,却被慈禧指责违反礼仪,就在奕訢不明所以的时候,慈禧拿出了一封早已准备好的上谕。然后其他大臣纷纷上折子弹劾奕訢,至于罪名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无礼、任人唯亲、暗中谋逆等等等,至于奕訢有没有谋逆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其他人知道就行。

当然,慈禧按这么多罪名并不是让奕訢下狱,而是以退为进罢了,毕竟慈禧也没有天真地认为一份上谕就能处置奕訢以及其背后的势力,先给重罪名,然后从轻发落,这样大家都可以接受。

最终奕訢仅仅革除了议政王的封号而已,其余权力照旧,“四年三月,两太后谕责王信任亲戚,内廷召对,时有不检,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寻以惇亲王奕誴、醇郡王奕譞及通政使王拯、御史孙翼谋、内阁学士殷兆镛、左副都御史潘祖荫、内阁侍读学士王维珍、给事中广诚等奏请任用,广诚语尤切。两太后命仍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入谢,痛哭引咎,两太后复谕:‘王亲信重臣,相关休戚,期望既厚,责备不得不严。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但奕訢的无能反抗让他从政治上彻底成为弱者,至此再也没有和慈禧分庭抗礼的能力。

此番打击下,曾经的奋起的恭亲王现在彻底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变得暮气沉沉,也让他的能力持续受到质疑,不仅不能迅速地推行总理衙门定下的政策,也无法将洋人的意见准确传达给军机处,两边彻底得罪,里外不是人,巨大的压力又让他的能力遭到进一步的怀疑。

爱新觉罗・奕䜣‍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趁机借中法战争中清军在越南的惨败,换掉了军机处所有成员,换上了听命于自己的醇亲王一系,奕訢也彻底失去所有的职位,仅仅保留恭亲王的爵位,被迫远离朝堂,因该年系甲申年,这一事件又称“甲申易枢”。朝廷在罢斥奕䜣等人的上谕中称:“恭亲王奕䜣、大学士宝鋆,入直最久,责备宜严,姑念年老,特录前劳,全其末路。”此外,被停赏亲王双俸。此后,奕䜣家居养疾,常于京西的古刹戒台寺“养疾避难”。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月,朝廷赏还奕䜣亲王双俸。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赏添头等、二等护卫各一员,三等护卫二员。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一月,奕䜣在恭王府中庆祝六十寿辰。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奕䜣再度被授为宗人府宗令。但这时候的奕䜣“痰喘频作”,虽气息奄奄,仍“殷殷以国事为忧”,至四月初十日(5月29日)薨逝。

从位高权重到赋闲在家,奕訢的巅峰期不过四年,和怡亲王胤祥掌权一辈子相比,奕訢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二人对皇权认知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结局,皇权从来只属于皇帝的,不管臣子权势滔天,始终要臣服于皇权之下,这一点,怡亲王胤祥看得比较透彻,他从始至终都自认为是清世宗的助手,是帮助清世宗处理政务罢了。但奕訢却认为自己是代替皇帝摄政,是和皇帝一起分享皇权,但历来摄政的权臣有几个好下场的?也是这种对于皇权认知上的差别,才让怡亲王胤祥得以善终,至于奕訢,只能成为慈禧夺权路上的牺牲品罢了。

0 阅读:30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