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历来家教严格,毛主席总是告诫子女不能搞特权,得低调做人。说到他的小女儿李讷,那可是主席的心头肉,在主席身边的时间最长。尽管主席很疼爱她,但也要求她别骄傲自大。而让人意外的是,这么受宠的李讷,还曾担任过挺重要的北京市委书记的职位呢。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会不会跟她的妈妈有点关系呢?
【“小爸爸”和“大娃娃”】
1937年,我们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搬到了延安。那时候,虽说局势稍微平稳了点,但毛主席身边也就只有李敏一个人陪着。可没过多久,李敏就动身去苏联找她的妈妈贺子珍了。
1940年,在延安的时候,江青为47岁的毛主席生下了他们最小的女儿,同时也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毛主席就从《论语》里找了句话“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敏捷”,来给这个小女儿和她的姐姐起名,这里面包含了他对孩子们的深深期望。
毛主席在我党里是个大人物,但他不是神仙,也有人的感情。所以就算李讷还小,毛主席也不想按老规矩把她送到保育院。不管工作有多忙,他都会找时间陪李讷,经常带她出去走走,教她识字,还给她讲好多故事。
在毛主席的孩子们里头,要说谁陪在主席身边的日子最长,那肯定是李讷。因为李讷出生时,毛主席都47岁了,这岁数差得大,让主席特别宠这个小闺女。那时候,她的哥哥姐姐们都在苏联呢,可能主席也尝够了和孩子分开的滋味,所以就让李讷留在自己身边。
打仗那会儿,毛主席还是坚持带着李讷。1947年,国民党对解放军发起了猛烈攻击,延安那边一下子就变得危机四伏。毛主席跟其他中央领导商量了下当前的形势,觉得应该采用空室清野的策略,于是决定撤离延安。
那时候局势相当危急,天上有敌机扔下炸弹,地面上的人们都能感觉到炮火连天的震撼,但毛泽东依然镇定自若,他拉着小女儿,坚持要等到最后再离开延安。
李讷在毛主席的众多孩子里,算是得到老爸关爱最多的一个,比起她的那些哥哥姐姐,她可真是要幸运不少。
1942年那会儿,毛泽东和江青搬离了杨家岭,住到了枣园。这时,小李讷已经能自己走路了,她特别活泼可爱。在毛主席的办公室里,她简直成了“小霸王”,时不时就跑到办公桌上乱写乱画,还老缠着毛主席让她爸给她讲故事。
这时候,李讷就成了让大家劝毛主席去休息的一个好帮手。每当看到主席因为工作太忙而疲惫时,大家就会把小李讷带到屋里,然后在一旁逗她玩。毛主席特别喜欢孩子,看到自己心爱的小女儿来了,也只能先放下手头的工作,陪李讷玩一会儿。
李讷小时候最先学会讲话的内容竟是“爸爸散步去”。等李讷慢慢长大,毛主席常跟她回忆,说她小时候就爱说爸爸要去散步。那时候,在李讷眼里,毛主席就是个普通爸爸。从那以后,他们之间有了个小默契,李讷会私下里管毛主席叫“小爸爸”,而毛主席呢,也叫李讷“大娃娃”,听起来特别亲切。
那时候,李讷成了毛主席在困苦的革命时光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慰藉。1947年,延安的革命局面相当严峻,蒋介石为了达到他的目的,竟然出动了二十万大军,向陕甘宁根据地大举进攻。
毛主席跟党中央商量后,决定把延安让给蒋介石,他不是要延安嘛,那就给他。那时候,党中央的好多部门都搬走了,但毛主席一直没走,非得等到最后关头,他才带着李讷离开了延安。
那时候,毛主席笑着跟李讷说:“飞机轰炸,你心里头怕不怕呀?”接着,他又讲:“多看看飞机怎么轰炸,听听枪炮响,这其实也是让你历练历练!”
那时候,毛主席领着才六岁大的小李讷,他们是最后一批离开延安的。小李讷就这么跟着大军一起走,一路上见到了好多让人心里头震动的场景。到了晚上,大伙儿开始下车去爬山,小李讷已经困得不行,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就算毛主席大声喊她,她也没一点反应。
实在没办法,工作人员只好拿了块布,把李讷绑在自己背上跟着队伍走。路上,毛主席老是不由自主地回头瞅瞅李讷,看她醒没醒。后来,在好多战士的帮助下,李讷也终于离开了延安。
有次她跑去问毛主席:“我听说吃了黑豆,牙齿就会变黑,是不是真的呀?”说完,还特意咧开嘴让爸爸瞧瞧。主席望着李讷那张纯真的小脸,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是啊,大家都说再艰难也不能让孩子受苦,可李讷每天也跟这些大人们一样,饿着肚子,穿着单薄的衣服。
撤离延安后,毛主席决定在陕北地区进行游击战。那时候情况十分紧急,毛主席很难确保李讷的安全。考虑到女儿的安全和自己行动的灵活性,毛主席就答应让李讷跟着中央机关的其他孩子一起去山西临时住下。他还专门安排了一位阿姨去照顾李讷的日常生活。
尽管毛主席没法时刻陪在李讷身旁,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李讷。经过大半年革命斗争,形势好点了,毛主席立马就把李讷接了过来。两人一见面,毛主席高兴得不行,大声喊着:“我的宝贝闺女!”连旁边的工作人员也没在意。
父女俩闹腾了一番后,李讷给毛主席展示了她新学的戏曲段子。看着闺女演得出神入化,毛主席眼里慢慢泛起了泪光。这时李讷也快到上学的岁数了,但战火纷飞的年月,想弄个正经学堂可真不容易。所以,毛主席特地请了位大学生韩桂馨,来当李讷的家庭教师。
李讷听到爸爸说让她去上学时,立马郑重其事地答应会专心学习,不捣蛋。毛主席听了李讷的回答,笑着回应:“认真学习是对的,至于不捣蛋嘛,咱们可以再议。”在毛主席的悉心教导下,李讷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在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下,毛主席对子女的期望可不低。没过多久,李讷跟着老爸到了北京,毛主席立马安排她去育英小学念书。虽然那学校离中南海挺远的,但要说毛主席用车接送,其实也不是难事。
但毛主席并没有因为疼爱李讷就给她搞特殊,李讷只有到周末才能回家一趟。
【家训代代传】
毛岸英、李敏还有李讷,他们都是毛主席的亲骨肉,尽管妈妈不一样,但他们之间相处得很和睦,没啥大波折。
李讷在毛主席的直接指点和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的经常教导下,对学习特别上心。她本身就很聪明,加上努力,最后以很好的成绩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历史系。
毛主席教育子女不能搞特权,总是告诉他们要“低调做人”。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坚定的性格,他不仅常安排他们参与劳动,还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教育他们。
“低调行事”是毛主席后代铭记于心的一条关键家规,几乎每个毛家子孙都对这话深有体会。
1975年,毛主席因为工作太忙,平时很少能见到孩子们,就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帮忙把孩子们叫来见见面。最先到的是住得不远的毛岸青、邵华夫妇,还有他们的儿子毛新宇。没过多久,李敏和孔令华两口子也带着毛主席的外孙孔继宁和外孙女孔冬梅来了。
李讷是最后才到的,她和前夫徐宁分开后,就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平谷县过日子。
毛主席见到了好久没见的孩子们,瞧着他们一个个身体都挺好,孙子孙女也是调皮捣蛋、惹人喜爱,他心里头别提多欣慰了。可就是他那心头肉小女儿李讷,让他有点揪心。李讷最近离了婚,心情还没缓过来呢。一直以来被江青惯着,现在一个人过日子确实不容易。主席想到这儿,眉头不由自主地就皱了起来。
等孩子们都走了以后,江青走到主席身边,说她想让女儿李讷先临时管管北京市委书记的工作,并且她已经都安排妥当了,就想听听主席的看法。
说起毛主席那时候的想法和行动,我们没法确切知道。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李讷在1974到1975年那会儿,有过一小段时间是北京市委书记。
【与丈夫平淡幸福的晚年】
李讷是毛主席的小闺女,她的婚恋情况自然成了大家伙儿的焦点。到了三十岁,她还是单身一个,这让毛主席身边的人都挺着急的。不过,主席本人呢,倒是希望孩子们能按照自己的性格喜好,找个自己称心如意的另一半。
不过因为好多原因,李讷和头一个因为自由恋爱结的婚的老公过得并不顺心。这样一来,毛主席还有李讷身边的亲戚朋友们,就都得帮她琢磨琢磨了。
李讷头一回嫁人,对象是招待所里头的服务员小徐。他俩没认识多久,就匆匆把婚给结了,婚礼也是能多简单就多简单。过了老长一段时间,周围的人才慢慢察觉到李讷已经成了家,那时候大家都毕业了。还有好多同学呢,压根不知道李讷其实就是毛主席的姑娘。
在劳动学校学习的李讷,没多久就和叫徐宁的小伙儿好上了。可李讷的妈江青不同意女儿和徐宁交往,她觉得徐宁就是个庄稼汉家的娃,哪能和自己一手拉扯大、还有个领袖老爸的女儿相匹配呢。
那时候,李讷正处在热恋中,觉得徐宁哪儿哪儿都好,根本不把学识和家庭背景放在心上。毛主席那时候正忙着国家的大事,但还是抽了点时间,让人去查了查徐宁的情况。结果发现这孩子没啥大问题,于是也就点头同意了他们的交往。
毛主席平时工作特别繁忙,对于这桩婚事,他起初并没有明确表态,也没怎么多问。等两人结婚后,毛主席送给他们一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当作礼物,这就算是认可了女儿自己选择的婚姻。
婚后,小徐和李讷在很多方面都不合拍。小徐嘛,就是个平平常常的小伙子,对政治那一套没啥兴趣,也没啥大志向,他就想让老婆在家待着,别老往外边跑,太出风头了不好。可李讷呢,她是毛主席的闺女,走到哪儿都自带光环,想不引人注意都难。
李讷特别爱读书,而小徐呢,就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李讷打小就跟在毛主席爸爸身边,爸爸那超凡的智慧和领导大军的气势,深深地刻在了她心里。她结婚后,心里头总琢磨着能和老公一起打拼出一片天地,可惜小徐没有这个远大抱负,他就图个安稳生活。
因此,两人过去那份相互倾慕和喜爱,在日常琐碎的油盐酱醋中一点点消逝,终究没能抵挡住时间的侵蚀,他们最终还是走散了。这段感情的无疾而终,给李讷心里刻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
主席父亲从小就对李讷耐心教导,这使得她和其他的毛家孩子一样,都形成了谦虚不张扬的性格。
毛主席父亲去世后,加上“四人帮”那个坏团伙被搞定,李讷心里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那么段时间,她特别低落。
王景清走进了李讷的生活,陪她一起熬过了那段不容易的日子。对李讷来说,身体有恙的她,有了王景清这个既能干又细心的伴侣,就像是多了个能依靠的帮手。王景清对她来说,就像她的另一条腿,无比重要。
王景清走进李讷生活前,李讷的日子过得挺不容易。她去国家开的商店买肉,老是按一毛钱一毛钱的来买,每次就割那么一小块,跟拳头差不多大。真想不到,一个领导人的闺女,生活竟然这么节俭。
李讷比王景清小了整整13岁,她身体不太好,所以老对王景清说:“你年纪这么大了,真该多留意自己的身体。那些琐碎小事就别亲自上手了,省得累出病来。”
王景清见李讷行动不便,就提出陪她去买辆三轮车方便出行。他们来到一个三轮车店,尽管两人尽量不张扬,但老厂长还是一眼认出了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老厂长非常热情,说啥也要送一辆三轮车给他们,说啥都不肯收钱。
李讷和她老公一看厂长那么激动,连忙打消了买三轮车的念头,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溜回家了。
老厂长心里没底,不知道李讷两口子要是收了他的东西,后果会有多严重。毛主席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可严了,从来不让他们用他的名头去捞好处。“我得让孩子跟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样。绝不能让他们仗着我的名声去搞特殊。”
毛主席教导孩子们,得和老百姓心连心,过日子得一起经历风雨,碰到困难得自己先上,有需要牺牲的时候也得冲在前头,就是要做一个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人。
参考材料
李合敏谈毛泽东如何管教孩子[J].党史回顾,2019,第358期(01):16-21.毛泽东是怎么教育并要求自己的孩子的呢?在这篇文章里,李合敏给出了答案。他详细讲述了毛泽东对子女的独特教育方式和高标准要求。毛泽东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他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毛泽东经常教导孩子们要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依赖别人。在学习上,毛泽东要求孩子们勤奋刻苦,不能偷懒。他经常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思考,培养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思维能力。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在生活上,毛泽东对孩子们的要求也很严格。他要求孩子们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不能奢侈浪费。他还经常让孩子们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总的来说,毛泽东对子女的教育和要求是非常全面和严格的。他不仅注重孩子们的知识学习,还关心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生活习惯。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倪良端讲述:关于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的故事[文]在2009年第七期的《党史天地》杂志上,倪良端分享了关于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的一些事迹,内容刊登在22到24页以及56页。文章里,倪良端详细描述了李讷的成长经历与性格特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公众眼中领袖女儿的普通女孩形象。通过倪良端的叙述,我们了解到李讷虽然出身显赫,但她一直保持着谦逊低调的生活态度,深受父亲毛泽东的影响。整篇文章读下来,可以感受到倪良端对李讷的敬佩与赞赏,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位伟人的女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刘振华探讨毛泽东子女教育,洞察家风培养之道[J].中国档案记录,2021年第4期:第82-83页。文章通过刘振华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毛泽东如何关心子女的成长,并以此为窗口,透视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他详细阐述了毛泽东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展示了优良家风是如何在日常点滴中逐步形成的。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窥见家风建设对于个人成长以及整个家庭氛围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