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北京八宝山公墓,人们往往会将其与中共领导人的最后政治荣誉相联系。
不过有这么一位领导人,他没去八宝山安息,而是选了山西交城卦山的南边山脚下,一个荒凉的石坡上作为长眠之地。
这位国家的带头人,是毛主席之后,新中国的第二位领航者,名叫华国锋。
为啥华国锋没葬在八宝山呢?这个问题大家也有不少猜想。有的人觉得,可能是因为华国锋当主席的时间不算长,给国家做的贡献没那么大。
也有人认为,华主席在毛主席和邓主席之间,仅仅扮演了一个过渡的角色。他们指出,从资历上来看,华主席显然不如毛主席、周总理等人深厚。
但其实,华国锋给咱们中国出的力,真的一点儿不比别人少。他接了毛主席的班,成了咱们中国的头儿,对中国以后的路子,那可是起到了关键性的大作用,扭转了局势。
2008年8月20号中午12点50分,华国锋老人在北京安静地离开了我们,他那时候87岁。
这位以前当过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头儿,还有国务院总理的大人物,手握党政军大权,但自打从那个高位上退下来,就变成了个“不吭声的老头儿”。
他从来都没出过任何回忆录,连一篇短文章都没写过。就算在公开场合被各大媒体追着问,他也只是说些离题万里的话来应付。
他好像故意要跟历史保持距离,就连离世以后,也没按其他领导人的做法把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而是毅然决然地选了老家山西交城作为长眠之地。
1921年,华国锋在交城县的一个做皮具活的家庭里出生了,他原来的名字是苏铸。
华国锋在六岁那年就没了爸爸,之后一直就靠妈妈一个人带着他生活。
1936年那会儿,红军队伍开到了交城,到处都在讲打日本鬼子的事儿。华国锋当时才15岁,正在交城的那个职业学校上学呢。他被那些到处传的抗日想法给鼓动了,心里头琢磨着,啥时候自己也能穿上军装,去保护国家和家乡。
不过由于年纪还小,加上老妈管得严,华国锋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学校里继续念书。
之后,日本那边动手了,把交城给占了。眼瞅着乡亲们过得那叫一个苦,华国锋觉得,不能再这么干等着啥也不做了。
他悄悄瞒着老妈,跟同学一块走了八十多公里路,找到了牺盟会在交城的抗日游击队。为了方便以后干革命工作,也为了不让家里人受牵连,他就给自己改了名叫华国锋,意思是“要做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先锋”。
华国锋在17岁那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那会儿,华国锋升了官,成了山西交城县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头儿。他后来提起过:“在交城当联合会主任那段时间,真是刻骨铭心啊。”
华国锋一听消息,立马做了决定,带着全部干部撤回山里头。
过了好些年,每当回想起那次跟华国锋一起下山的事儿,那些老同志们总会这么说:“华国锋这人,话虽不多,但心里有数,做起事来果断麻利。要不是靠他,那会儿咱们全得被抓起来!”
日本人的车一个多小时就开到了,要不是华国锋眼疾手快发现了,那事情可就麻烦了,想想都后怕。
那段时间,华国锋带着各行各业的人,在山西那一带打了八年的鬼子。他给咱中国的抗战出了大力气,贡献可大了。
1949年,跟着人民解放军一路往南走,华国锋告别了老家,到了湖南。那时候,他快29岁了,被选上做了湖南省湘阴县解放以后的第一把手,也就是县委书记。
他在那儿一口气工作了27年,后来还当上了湖南湘潭的县委书记。你们知道吗?毛主席的老家韶山,以前就是湘潭的一部分。
毛主席能从众多省、地级领导中瞅见华国锋这位党内的新人,一方面是因为华国锋个人能力相当强,另一方面也和他的工作岗位脱不开关系。
毛主席从老家的乡亲们那儿听说,湘潭县委书记是个个子挺高、来自北方的实干家,年纪比自己轻了整整28岁。
百闻不如一见,毛主席心里琢磨着要亲自见见这位地方长官,当面瞧一瞧他的真实表现。
1955年秋季,华国锋在长沙头一回碰见了毛主席。
那年,华国锋34岁了,虽然他投身革命快20载,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始终低调地给国家出力。
去见毛主席那会儿,他照例蹬着一双简单的圆头布鞋。毛主席瞧着华国锋,一身简朴衣裳,面相老实憨厚,便接连抛出了好几个关于湘潭发展的问题。
毛主席问啥,华国锋都一一回答,说话有条不紊,一点不慌。那次聊天,华国锋给毛主席感觉挺好,聊完后,毛主席开心地跟华国锋照了张相,留个纪念。
同年的10月份,毛主席特别安排华国锋参加了中共七届扩大的刘总全会。已经六十多岁的毛主席对华国锋讲道:“你在我心中,地位可不一般,就像我的老上级一样。”
1956年以后,华国锋就被提拔到了省级领导的职位,不再担任地级领导。那会儿,毛主席正忙着钻研并引领全国的农村怎么合作化。
华国锋一直很看重把农民团结在一块,他觉得社会主义的好处就是能让大伙儿都过上富足的生活,所以他提倡通过劳动来实现富裕。
另外,华国锋在袁隆平搞杂交水稻研究这事儿上,可真是帮了大忙。
有人讲,要是没了华国锋的帮忙,袁隆平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1970年6月份,华国锋在常德搞了个活动,就是湖南省的第二次农业科技大会,他特意点名叫袁隆平来参会,还让他在大会上分享分享经验。
在那之前,袁隆平其实已经琢磨出了一个叫“三系法”的杂交水稻法子,但可惜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的这个研究一直没能够获得需要的支持。
在华国锋的帮忙下,袁隆平跑到海南岛去搞种子培育,没多久就成功弄出了第一批杂交种子。
1974年那会儿,湖南那边试着种了二十多亩地,结果每亩地平均能收650公斤粮食。这事儿说明,袁隆平搞的那个杂交水稻,增产效果真不是盖的。
那时候,华国锋已经去了国务院上班,帮着周总理一起忙活各种事情。
1975年的时候,为了让杂交水稻种得更多,帮农民们多赚点钱,湖南省农科院的二把手陈洪新,他自己跑到北京去,打算跟上面的领导说说这事儿。
不过那会儿,因为手头上有更紧急的案子要处理,部门领导根本抽不出身来这事儿。这时候,陈洪新忽然想到了以前的湖南郴州地委一把手华国锋。
因为和华国锋关系不错,陈洪新就洋洋洒洒写了四大张纸的信,盼着华国锋能抽出空来,听听关于杂交水稻的事儿。
华国锋一瞧见那封信,立刻就放在了心上,他赶紧在中南海的小会议室里头,定了个两小时的汇报会。
会议一完事儿,我就明白了,这事儿对咱们劳动人民可是个大好事。所以,我马上决定,中央得拿出150万块钱来,全力支持杂交水稻的推广。
说到这件事情,袁隆平先生觉得,要不是有华国锋的支持,在那个时候,想让杂交水稻大范围种起来,真的是挺不容易的。
周总理身体状况变差后,华国锋就慢慢接手了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的担子。
1976年年初,周总理走了之后,毛主席特别看重华国锋,让他先代理总理的位子。到了那一年的四月,毛主席又提出来,想让华国锋做中共中央的第一副主席,这样,华国锋作为接班人的事儿,就算是板上钉钉了。
毛主席在临终前,给华国锋亲笔留言说:“你来处理事务,我很安心。”
毛主席离开后,华国锋站上了领导的最前沿,关键时刻,他挑起了中国建设和进步的大梁。
到现在为止,翻出来的历史资料都没能说清楚,这到底是碰巧了还是有啥规律。但有一点是明摆着的,华国锋接了毛主席的班以后,心里一直揣着毛主席生前的交代,没忘过。
面对别人的疑问,他总是选择多做少说。他稳住了当时混乱的局面,并且还不忘推进中国的工农生产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大功。
在把毛主席交代的任务办得差不多,国家局势也稳了下来后,华国锋就很低调地不干了,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这些大官儿他都不当了。
1982年9月份,华国锋开启了退休的日子,他选择过上了简单不张扬的老年生活。
大家常说,华国锋算是位“承上启下的领导”,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他那不算长的领导时光,就像是毛主席和邓公之间的一个桥梁,不太容易让人记住。
华国锋同志给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功绩,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没法抹去。不管是在上头领导层,还是在咱老百姓中间,他的名声都响当当的。大伙儿从心底里觉得,华国锋这人,真不错。
退休以后,华国锋不太乐意人家再叫他主席了,他反倒更偏爱大家叫他华政委。
华国锋跟咱老百姓没啥两样,他就住在北京的一个老宅子里。那院子里搭了两个宽敞的葡萄架子,上面栽了得有五六十种不同的葡萄。
华国锋晚年时,上午大多时候会读读报纸。到了下午,他有时会见见客人,通常也就一两拨人。这些人都是他以前的老下属、山西的老乡,还有现在中央的领导。
不过待客时他有个规矩,那就是避免聊国内政治话题,谁要是一提这个,他立马摆手表示不听。
华国锋的家人说,他平时不咋爱出门,但一年里头有两天,他是一定会外出的,这两天就是毛主席的生日和去世的日子。
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领着家里人还有手底下的员工,一块儿去毛主席纪念堂,去看看毛主席的样子。
2008年8月20号,华国锋突然离世。虽然他已经30年没涉足政坛,但华国锋去世这事儿还是让不少人感慨万千。
华国锋一辈子都保持着谦逊简朴的态度,他生前就有个原则,尽量不去打扰别人。所以,他走的时候,葬礼也没搞得太张扬,没惊动太多人。
但在葬礼现场,还是自然而然聚拢了许多来自各处的人们,他们眼里泛着泪光,捧着鲜花,举着横幅,来为敬爱的华主席做最后的告别。
华国锋去世后,他的骨灰先被安置在了八宝山那个专门给革命前辈的公墓里。
选择暂时安置的原因,其实是基于华主席临终时跟家人说的话:“我希望能回到卦山,那儿树木茂盛,环境幽静。”
华国锋心里头最惦记的就是他的老家交城,那可是他开始革命生涯的起点。不过革命胜利后,因为工作实在太多,他一直抽不出空回老家瞅瞅。
因此,他决定把墓地建在山西老家的卦山上,那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有着无数难以忘怀的往事。
2009年8月份,按照华国锋生前的愿望,他的孩子们亲自把骨灰带到了山西交城。
2011年12月份,袁隆平在华国锋纪念堂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华国锋同志,我们会一直把他记在心里!
所以,华老没选择葬在八宝山,并非外界所想的那样,而是他自己生前的愿望。说实话,不只是华国锋,有不少领导人在去世后都希望能落叶归根,回到故乡。
举个例子,陈赓大将军和他夫人的骨灰,在他们分开五十年后的那个特殊日子,从八宝山那个革命公墓被迁了出来,最后落叶归根,回到了他们的老家湖南湘乡市。
贺龙、彭德怀等老一辈领导人的遗灰,最终也都安息在了他们曾经战斗或生活过的土地上。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这传统心愿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