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渡江、洛水背誓、当街弑君遗毒千年?春秋战国玩剩下的罢了

吟风佘 2024-08-15 02:03:22

吕蒙白衣渡江坑害后世商人,司马懿洛水背誓导致中国道德体系开始系统性崩塌、司马昭当街弑君毁了天子的神圣性是近些年来网上比较常见的谣言,会相信这些的归根到底要么就是营销号故意引流,要么就是对除三国之外的历史知之甚少。所谓阳光底下无新鲜事,这三件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屡见不鲜了,吕蒙、司马懿、司马昭都算不上所谓的始作俑者。

白衣渡江坑害后世商人?

三个谣言中最莫名其妙的一个,说是吕蒙扮做商人坏了信誉,破坏了规矩,甚至还有说违反当代日内瓦公约这种拿本朝的剑斩前朝的官的笑话。

然而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荀吴灭鼓,将士兵扮做米商的案例了,甚至商人直接参与战争的也屡见不鲜,春秋有弦高犒师退秦军,汉朝时有汉武帝、王恢用商人聂壹为间谍设伏的马邑之谋,咋吕蒙成了始作俑者,害了后世的商人了呢?

顺便一提,荀吴灭鼓和弘高犒师都是出自《春秋左氏传》,弘高犒师是《崤之战》还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司马懿洛水背誓导致中国道德体系开始系统性崩塌?

背誓同样是在春秋战国就司空见惯的事情。西周到春秋战国八百年间,周天子与诸侯经常举行盟誓,而这些盟誓,可比司马懿说句话要郑重得多,诸侯们不仅要在神灵前发誓遵守盟约,还要杀牲献血为凭的活动。

几百年间不知道盟誓了多少次,仅《左传》一书就有200余次盟誓的记载,但效果如何都知道,春秋战国五百年间战火不断,春秋时代见于史料记载的大小诸侯国至少有一百四十多个,这史料中有提到名字的国家,如果按照西周有数百国的说法,很可能真实数目远不止于此,而春秋时代的大国就是靠着大肆兼并小国,扩张领土,加上国内的改革这才一个个地成为强国,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齐、晋、秦、楚曾经国土都不过五十里、百里,到后来却都成为方圆数千里的大国。这无疑是靠着兼并所得。仅仅一部《春秋》之中,就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到战国就更不用说了,打到只剩七国,最后复归于秦,一堆盟誓就和厕纸一样,用完就丢。

这里举个春秋时期的例子,晋楚城濮之战,周王室的王子虎在王庭与诸侯定下盟约,让他们匡扶王室,不要自相残杀。而且誓言极重——如果哪位诸侯有违盟约,他的军队就会覆灭,国家将会灭亡,后世子孙无论老幼都会受到殃及。如果诸侯们遵守的话,周室早就中兴……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卫侯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东汉末年也有盟誓,即关东诸侯在酸枣会盟时的盟誓,所谓“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至于关东诸侯们有没有遵守这个盟誓,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有人会说国家之间只有利益,盟誓只是权宜之计算不得数,那就在举一个个人的例子,那就是王莽。居摄二年(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奉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起义讨伐王莽,王莽大惧,带着孺子婴到高祖庙祷告,赌咒发誓将来定会还政于孺子婴,并做了《大诰》向天下颁布,可仅仅过了两年,王莽就篡汉自立,完全不顾当初的誓言了,王莽在当时天下人心中可是如圣人般存在,远非司马懿可比,要说导致中国道德体系开始系统性崩塌,王莽似乎比司马懿更合适一些吧?

王莽

就算在古代平民百姓中,誓言就很有用吗?还是以王莽为例,在新莽政权行将灭亡之际,王莽赦免监狱的犯人,发放武器、杀猪饮血,跟他们立誓说:“有不为新室者,社鬼记之!”结果一出城,这些人就一哄而散了。

司马昭当街弑君毁了天子的神圣性?

司马昭弑君虽不是什么光彩之事,但同样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司空见惯,正如前文所说仅仅一部《春秋》之中,就有“弑君三十六”了,你要说其他人弑君都是暗杀,只有司马昭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弑君这也是扯蛋,这里就举几个大庭广众弑君的例子吧。

南宫长万弑宋湣公:宋闵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宋湣公带领群臣到蒙泽狩猎,因为一场棋局与南宫长万发生口角,宋湣公旧事重提,又揭了南宫长万的旧伤疤,戏称其为“鲁虏”。南宫长万一怒之下拿起石头做的棋盘将宋湣公给砸死了。接着他又打死了宋湣公身边的几个侍从,闻讯而来的大夫仇牧和大宰华父督也未能幸免。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十一年秋,湣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湣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湣公于蒙泽。

田恒弑齐简公:齐简公四年(公元前481年),齐简公与阚止等谋诛田恒,被田恒先发制人,齐简公在逃跑路上被田恒的追兵杀死。

简公出奔,田氏之徒追执简公于徐州。简公曰:“蚤从御鞅之言,不及此难。”田氏之徒恐简公复立而诛己,遂杀简公。

淖齿弑齐湣王:齐湣王十七年(前284年),因不敌五国联军,齐湣王放弃临淄逃亡,恰逢楚国将领淖齿率兵入齐,齐湣王幻想借助楚军力量抵抗燕军,便委任淖齿为相邦,后来淖齿认为齐湣王没有利用价值,将齐湣王抽筋悬挂在东庙的房梁上,齐湣王被折磨了三天才死。

淖齿虽为楚将,但接受了齐王的官职,同样是以臣弑君。

淖齿管齐之权,缩闵王之筋,县之庙梁。

或许有人说这几位只是诸侯,并非天子,分量不够,那就再义帝的例子。项羽杀义帝很大概率是派兵跟义帝部队交战,然后击杀的义帝,跟很多人印象的不同,义帝手头大概率是有不少兵马的,当初在项梁战死后,义帝是趁机收拢了项梁的部队,成为了新复国的楚国实质上的最高掌权者,刘邦西进破秦,项羽北上巨鹿都是他的命令,而魏豹被章邯所破,是义帝给他数千兵马重新振作。因此,项羽杀义帝,还不放心的派了两个诸侯王一块出手,可以认为就是直接派兵跟义帝部队交战或者偷袭(记载用了“击”字说明大概率是一场战役),最后杀死义帝。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 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徒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义帝被弑

司马昭好歹知道灭了成济三族以掩盖,南宫长万和淖齿是亲手弑君,田恒与项羽则是对弑君者没有任何惩罚,比司马昭又好在哪呢?

至于所谓当街弑君粉碎了天子神圣性,这就更胡说八道了。所谓天子神圣性,往远的说在周郑交质射中王肩时已经被剥的干干净净了。到了战国时,排在士农工商之末的商人都敢堂而皇之对周赧王逼债,周赧王毫无办法,留下债台高筑的典故,此时天子神圣性何在呢?当然你要说汉武帝天人感应加强了天子神圣性,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那也是一派胡言。王莽这个被臣民推选上去的皇帝最后被一个小兵所杀,死后还遭分尸,哪来的神圣性?就拿东汉来说,汉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之时,饭都吃不上还屡遭劫掠,百姓看到这个还会觉得皇帝老爷有神圣性?

《后汉书·卷七十八·董卓列传第六十二》:承、奉等夜乃潜议过河,使李乐先度具舟舡,举火为应。帝步出营,临河欲济,岸高十余丈,乃以绢缒而下。余人或匍匐岸侧,或从上自投,死亡伤残,不复相知。争赴舡者,不可禁制,董承以戈击披之,断手指于舟中者可掬。同济唯皇后、宋贵人、杨彪、董承及后父执金吾伏完等数十人。其宫女皆为傕兵所掠夺,冻溺死者甚众。

吃不饱饭的汉献帝

0 阅读:28

吟风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