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集团的“快变”与“阵痛”

潮汐商业评论 2020-05-20 10:21:29

【品牌观点/文】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底,保险业总资产20.56亿元,同比增长12.18%,全年累计原保费收入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2.17%。

经过40年高速发展,中国保险业已成“巨鲸”之态,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但这只“巨鲸”仍是“幼鲸”,极具成长空间。瑞再研究院报告显示,就保险密度而言,中国与美国、日本相差不止十倍,仅为世界平均值一半左右。就保险深度而言,中国居民保障意识增强刺激保险消费,同质化严重的市场却未能满足其多样化需求。

与此同时,长期粗放式增长的中国保险业初显疲态,业绩增速放缓、产品频受消费者诟病,监管也正大力推动行业转向规范化的高质量发展。

去年,银保监会就开展了“保险公司销售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数据清核工作”,全面清核规模高达近千万人的保险销售人员队伍。

就在5月12日,银保监会下发通报,集中点名批评了51家保险公司,这些保险公司未严格落实销售人员清核工作,同口径数据差异率超过10%。

无疑,当下的中国险企正迎来决胜前的关键期,谁能更快啃下改革这块硬骨头,找到新的战略制高点,谁就能向下一个时代的保险业王座发起冲锋。

连续三年拿下“规模第一”的平安集团自然备受市场期待,但目前来看,内有改革阵痛,发展不及预期,外有强敌环伺,人寿、人保等巨头步步紧追,保险业未来格局如何犹未可知。

改革之重,马明哲挂帅立下“军令状”

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平安集团归母净利润1494.07亿元,同比增长39.1%,归母营运利润1329.55亿元,同比增长18.1%。

但仔细翻阅年报,不难发现,乍看业绩亮眼的平安集团正经历着阵痛。

整体净利润虽然保持稳定增长,但其增速与此前多家机构的预测仍有一定差距,这也是投资者认为业绩不及预期的原因。

而分季度来看,2019年一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速77.1%,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61.02%,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49.71%,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29.16%,逐季下降。

分板块来看,保险板块贡献集团超过80%利润。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利润889.5亿元,同比增长24.7%,财产保险业务营运利润209.52亿元,同比增长70.7%。

运营利润占比超过66%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被誉为平安集团的“压舱石”。

但这块“压舱石”已然不稳固。该业务运营利润2019年24.7%的增速与2018年35.1%的相比,下滑了10.4个百分点。而且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减税,其营运利润税前同比增长只有2.6%。

近年来,寿险业务保单继续率持续下降是困扰全行业的难题,各大保险公司纷纷大力改革。平安集团也是如此,董事长马明哲还“亲自挂帅”寿险改革领导小组。

平安集团的寿险改革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渠道改革,把过去的“健康人海”升级至追求质量和追求代理人收入;二是产品改革,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推动“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一个账户、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

改革总是伴随着阵痛。2019年,平安集团寿险代理人期末数量下降17%至117万人,代理人月均收入持平于6309元,低于社会平均7%-8%增速,这也是长期保障新单下降7.8%的核心因素。

目前,在市场眼中,寿险改革的成败俨然成为平安集团业绩的“胜负手”。

马明哲也没有给改革留出太多时间。近期,他在公开场合表态称,平安集团酝酿用2-3年时间研究推动寿险的改革。再具体一点,有信心今年下半年看到改革成效出现,到明年,寿险经营将恢复到可持续、健康的常态。

但改革的艰难叠加疫情的影响,这张“军令状”承受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平安集团实现归母营运利润359.14亿元,同比增长5.3%,归母净利润260.63亿元,同比下降42.7%。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245.56亿元,同比增长23%,新业务价值164.53亿元,同比下降24%。

同期,中国人寿净利润170.9亿元,同比下降34.4%;中国太保净利润83.88亿元,同比增长53.1%;中国人保净利润70.61亿元,同比增长19.9%。

内控之险,极速前进显露“后遗症”

图源/网络

与寿险业务的“惨淡”相比,平安产险业务表现颇为“亮眼”。2019年,平安产险原保费收入达2709.30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营运利润209.52亿元,同比增长70.7%。

但市场对其后续发展持谨慎态度。5月6日,标普评级宣布,将平安产险的展望从稳定调整至负面,确认该公司长期保险公司财务实力评级和主体信用评级“A-”。

标普称,调整平安产险展望并确认其评级,反映了平安集团信用状况。平安集团的资本缓冲收窄,已使其对资本市场动荡的敏感度升高,同时,其准备金拨备的需求也在上升。在宏观经济前景放缓之际,平安集团的保险和银行业务2020年的利润可能下滑,从而减缓资本积累。由于准备金拨备增加以及保费增长放缓,预计平安产险的承保业绩将恶化。

令市场担忧的还有高企的监管风险。随着保险业监管持续保持高压状态,产险业务成为受罚重点,平安产险频繁踩雷。

仅近期,平安产险就陆续收到了3张罚单。4月13日,平安集团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定中心支公司未按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被罚款50万元。

4月3日,平安集团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中心支公司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监管备案的保险条款的问题,被罚款15万元。

3月31日,平安集团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编制虚假报表资料、直销业务虚挂中介套取费用,被责令改正,并处38万元罚款。

同时,平安普惠还陷入集体投诉风波中。聚投诉平台显示,截至4月15日,针对平安普惠的投诉量已突破2.2万件,达22864件,投诉解决率仅25.96%,投诉问题集中在强制收取保险费及服务费、高利转贷、暴力催收等。

其中,关于平安普惠借贷服务违规搭售保险的投诉引发广泛关注。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有用户实名投诉平安普惠称,主动查询才得知自己的贷款竟然是联合发放,并质疑平安普惠单方面制作保单,为不特定人群提供保险保证,藏匿协议套路盗用签字,在投保人不同意情况下捆绑搭售保险,虚增债务人债务,赚取不法高额利润。

急中易生乱,急速前进的平安集团逐渐显露出内控风险,除了频收罚单、集体投诉外,去年11月,一份号称平安集团打造的“平安头条”将高薪招聘财经记者、编辑的海报在行业内流传。

随后,招聘方宝博资讯澄清,其只服务平安集团内部生态,非新闻机构,未获采编权,不能招募记者,海报为员工未报上级审核,自行制作发布。但此举仍被解读为平安集团急于谋求财经舆论话语权及新的市场切入点。

科技之局,年均百亿的“重金押注”

2017年,被业内普遍视为“保险科技元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渗透入保险业,智能核保、智能理赔等新兴科技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层出不穷。

未来已来,却远不止如此,从科技赋能到场景重构,人们期待科技能带来一个全新的保险生态系统。

抢占科技这一新的制高点,是一场战略布局与资金实力的大比拼。而目前来看,保险巨头的科技之争已进入“短兵相接”时期。

2019年,中国人寿启动“科技国寿”建设三年行动,并表示将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服务平台融合,推动运营服务向集约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型升级。

2020年,中国太保称其转型2.0将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将进一步探索利用“数字工厂”将市场需求快速转化为解决方案,优化敏捷响应机制,为一线部门赋能,让创新科技真正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

2020年,也是平安集团“金融+科技”、“金融+生态”转型深化的关键之年,“金融+生态”转型深化的关键之年,将抓住科技创新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短期来看,科技板块利润贡献有限。去年,平安集团的科技板块净利润大幅下滑75.1%至34.9亿元,其中就有加大对新科技业务的投入,以及好医生等子公司处于亏损状态等原因。

但保险科技是投资者对平安集团未来最大的期待之处。

在长期的研发投入和业务布局支持下,平安集团“先行者”的优势有所体现。一方面,底层技术研发初现成效,更重要的是,消费场景布局日渐清晰完善。

据了解,平安集团打造了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及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以实现保险、银行、投资等领域各类金融消费场景的无缝衔接和闭环交易。

今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答记者问时指出,疫情冲击让社会风险意识、群众保险意识将得到显著提高,保险保障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疫情推动了行业加快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行业竞争能力将继续提升,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险保障需求。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保险巨头们确认科技竞争优势,抢占下个十年发展良机的时间节点正在当下。

以上内容为【品牌观点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

0 阅读:7

潮汐商业评论

简介:专注大消费、TMT及金融领域【潮汐商业评论】团队原创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