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社会要求政治解决乌克兰战争的呼声正在逐渐升高,“劝和促谈”的力量正在增强。比如,巴西总统卢拉、印尼国防部长普拉博沃都曾提出过自己的建议,非洲七国领导人也刚刚结束了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调停”之旅。
从历史经验和惯例来说,战争总有结束的时候,且战争的结束往往会伴随着一纸“协议”的产生。从各方释放出的信息来看,俄乌之间终究会以一份“和平协议”来结束这场已经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冲突。
而从时代背景、国际战略博弈现实以及战场形态等诸多因素考量,如若俄乌之间以一份“和平协议”结束这场战争,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不可能是一份令双方都满意的“方案”,尤其是对于普京来说,他的特别军事行动中的大部分目标可能无法实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俄军带着一份主要目标(比如土地)未能实现的“协议”回到国内,普京还能像过去那样平稳执政吗?当然,这肯定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不过,从普京的“朋友”基辛格博士的最新表态来看,这位百岁老人似乎并不看好普京还能继续掌权。
日前,基辛格博士接受了彭博社的专访。谈到了这场俄乌冲突,谈到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自然也谈到了普京。
基辛格在谈话中表示,当俄罗斯认识到它无法征服欧洲的事实时,俄罗斯就可能不得不放弃这场战争,并与欧洲建立基于协议和一些共识的关系,但这可能会影响普京的个人命运。
基辛格的话虽然有些拗口,但言外之意也不难理解,那就是,当俄罗斯意识到无法赢得这场战争,就会放弃某些主要“诉求”,以“和平协议”的方式结束这场冲突,那样的话,势必会对普京的命运造成风险。
所以,当记者问及如果这场战争以“不利于俄罗斯”的方式结束后,普京是否还能继续掌权时,基辛格回答说:这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客观地说,基辛格并非信口开河,因为,博学的基辛格博士自然熟知俄罗斯的历史,他很清楚,在俄罗斯,需要有人为一场“失败的战争”承担责任。
尽管已经过去了近170年,但从某种角度来看,今日之乌克兰战争与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有几多相似之处。
比如,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的起因是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争夺“两块地”。从战略上来说,俄罗斯的行为威胁到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而法国当时需要扩大影响力,以摆脱普法战争后在欧洲的被动局面。所以,法国怂恿英国与自己一同加入了战团。
其实,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前,俄罗斯在欧洲大陆本来也有两位够分量的盟友,分别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帝国,但在开战时,这两个盟友都打了退堂鼓。
奥地利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别的问题还好说,但牵扯到土地问题“爱莫能助”。而普鲁士一是担心俄罗斯坐大会威胁到自己。二是不敢惹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所以,俄罗斯最后只好“孤军奋战”。
再来看看今日之乌克兰战争。早在2014年的时候,俄乌之间就因为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和“顿巴斯冲突”闹得不可开交。所以,不能说这场战争与土地无关。
从战略角度来说,俄罗斯发起的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具有威胁到美国霸权地位的客观性。而此时的英国,因为“脱欧”,因为重拾“离岸平衡战略”而需要扩大影响力。所以,在援助乌克兰和制裁俄罗斯问题上,英国最积极、最坚决,甚至起到了“引领”作用。
因为能源和一心想“战略自主”这两个因素,欧洲大陆的两个重要国家法国和德国均与俄罗斯建立了“不错的关系”。所以,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初,法德两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和对俄罗斯的制裁均不是很积极。后来,因为大势所趋和基于自身根本利益的考量,才不得不“改弦易辙”。这也导致了俄罗斯“以一己之力对抗欧美几十个国家”。
如果将今日之乌克兰战争与昔日的克里米亚战争对比,不知友们是否有如下的感觉:一是“导火索”(土地之争)相似。二是今日之美国颇似昔日之英国。三是今日之英国颇似当年的法兰西帝国。四是今日之法、德两国颇似昔日奥地利和普鲁士帝国。五是俄罗斯“以一敌众”。
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罗斯承担了三个后果。一是俄罗斯的崛起势头被生生遏制。二是俄罗斯人情绪低落,甚至产生了恐惧心理,时刻担心英国再揍它,所以,索性将阿拉斯加“贱卖”给了美国。三是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以“极端方式”扛下了战争责任,所以才使罗曼诺夫王朝得以延续。
除了战斗和扩张外,俄罗斯这个民族还有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凑热闹和趁机揩点油”。比如,它曾与奥匈帝国和普鲁士一起三次瓜分了波兰。它还曾作为“八国联军一员”趁机得到了“实惠”。当然,俄罗斯“趁机揩油”并不是每次都能得逞,而一旦失败,则又是颠覆性的。
一战爆发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以为“揩油”的机会来了,于是,穷兵黩武的沙俄加入了战团。未成想,这却直接导致了“二月革命”的爆发,存在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顷刻间崩塌,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也成为了战争的“代价”。
再来说说苏联时期的那场阿富汗战争。在1979年发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时,苏联在世界上还如日中天。然而,10年阿富汗战争过后,苏联的盟友体系(华沙军事集团)崩塌,苏联自己也解体了。之所以举出苏联时期的这场战争,是因为俄罗斯人恰恰是苏联解体的推动者之一。
也许有人会说,苏联的解体原因极为复杂,有内因,有美国和西方因素,阿富汗战争并非主因。但是不要忘了,举凡一个帝国解体,哪个因素都很重要,哪根稻草都有重量。而战争后果往往是最直白地的原因。
从以上举出的三场战争事例来看,对于俄罗斯来说,一场失败的战争必然会带来严重后果,要么是个人承担责任,要么是政府或整个国家付出代价。基于此,如果俄罗斯战败不可避免的话,为了减少国家层面的损失,保住俄罗斯不分裂这个根本利益,完全存在着产生一份含有俄罗斯“妥协”成分的“和平协议”的可能。
以现实而论,俄罗斯对乌克兰“去军事化”和要求乌克兰“中立化”的战争目标已不可能实现,自然也就不存在妥协问题。所以,俄罗斯的“妥协”只有是“土地”层面的,即放弃所占领的乌克兰领土。
从俄罗斯的历史、惯例以及民族特性来说,劳师动众、劳民伤财的一场战争却又“颗粒无收”的话,那无疑是一场失败的战争。而这场失败战争的领导者却依然能够继续掌权的话,似乎没有这样的先例。
在域外看来,普京敢于挑战美西方霸权,俄罗斯以一己之力对抗西方几十个国家,是“虽败犹荣”。可是,在俄罗斯国内,这样的“高大上”理由未必能够确保普京的执政地位。
因为,从经济和民生角度来说,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已经“失去了8年”,而这场战争又导致俄罗斯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包括人员的巨大伤亡。试想,他们还会心甘情愿地继续支持普京吗?
再者,即便是现在战争尚未结束,俄罗斯的输赢还没有定论,俄罗斯的内斗就已经快要发展成内乱了。试想,如果普京拿回一份“颗粒无收”的“和平协议”,他的“威权”还能存在吗?如果威权不在了,自然镇不住内部的各方势力,结果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针对俄罗斯和普京面临的境况,有分析认为,这场乌克兰战争之所以还在打下去,有很大成分是普京在“硬撑”,因为,如果此时妥协的话,也就意味着普京在俄罗斯执政地位的终结。可是,一场靠“硬撑”的战争还能有多少胜算呢?想来,人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老湖凃董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