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人生最后一天:上午处理光绪的后事,下午删改遗诏穿上了寿衣

念桃说历史 2025-04-15 03:16:23

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万物总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陷入因果循环之中,作为近200年来,中国最为富有权力的女性,慈禧的名字伴随着近代史以来太多的故事。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又有人说她是时代悲催的替死鬼,但无可否认,在慈禧身上还是有很多当时的女性不具备的性格品质,要不然她也没办法坐稳皇太后的位置垂帘听政。

不过人势必要面临着生老病死的自然选择,对于晚年的慈禧来说,即使再留恋眼前的权力和地位,但是也不得不向自然规律低头,而在她离世的那一天,其实也颇有些诡异和奇怪,尤其是在短短11个小时之前,光绪帝的暴毙而亡,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

随着慈禧的死亡,清朝权力的交接棒最后也迎来了重点,那么慈禧离世的最后一天她究竟都做了些什么?面对自己的大限将至她又有何遗言和行为呢?

慈禧的垂帘听政

曾经的慈禧也是个苦命的孩子,虽然从小出生在满清贵族家庭,琴棋书画更是每日必备的学习内容,但是对于她来说,她的人生命运已然就是为了选妃而命中注定。

17岁那年,慈禧就入宫侍奉皇上,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就获得了“兰贵人”的称号。

长得漂亮人又是聪明机灵,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妥妥的宠妃,可慈禧的得宠引来了其他妃子的妒忌,饶是慈禧这么有能力和实力的人,早年间在宫廷之中也是没少受到别人的欺负和白眼。

因为咸丰皇帝身体的原因,慈禧开始代替咸丰处理一些普通的折子,久而久之,咸丰开始将更多的权力交给了慈禧,慈禧开始更多享受着权力这其中的滋味。

咸丰帝多少听到了手下人对他的谏言,身为万金之躯作出的每个决定都直接关系到天下百姓的命运,让后宫干政说出去毕竟好说不好听。

咸丰帝还是慎重考虑了这件事,但是他本人一直体弱多病,繁重的公务实在难以应付,无奈之下他把权力分给了慈禧和太子同治一人一半。

按照他的想法,既能分散慈禧的权力、又能缓解自己的压力、还能堵住大臣们的口、更能提前培养太子,这简直就是一举四得啊,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他却根本没想到,同治才不过小小六岁的年纪,他哪里有能力有意识处理这些政务工作,大臣们虽然帮着他抄写奏折,处理些工作,但是毕竟需要有个拿主意的人。

皇帝不愿意出面,皇太子年纪太小拿不下主意,那只能去找慈禧了,久而久之虽然是太子和皇后二人共同理政,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慈禧的权力早已经把两位皇上架空了。

更为重要的是,慈禧不像普通的那些女性一般,害怕和畏惧权力,她对皇家权力的趋之若鹜仿佛也像天生的帝王一般。

咸丰帝驾崩后,面对年幼的皇子,慈禧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作为封建时期的一个女性,她当然不愿承认自己篡权的本质,毕竟多年之前武则天的教训还摆在自己眼前,但对权力的渴望又让她不愿意放下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于是同治便成了他享受当下荣华富贵的一颗棋子。

少年时的同治虽心有不悦,但是面对现实的压力不得不低头,可到成年后他希望母亲将权力交还给自己时,慈禧的反应简直有些暴烈,这也成为横亘在母子心中的一道墙。

丧权辱国的卖国贼

同治帝终究还是没等到自己掌权的那一天,疾病加上心力交瘁让他先一步驾崩,自他死后慈禧在朝中的地位简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但是慈禧又是个极具头脑的聪明人,她没有让自己背上篡权称帝的千古骂名,反而是特别享受这种垂帘听政独揽朝堂的操控感,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她把年仅4岁的光绪推选为皇帝,让他继续作着自己在台前的木偶傀儡。

大臣们眼见清朝就这样无药可救,个个都是为了名利而趋之若骛。

在全世界都飞速发展的十几年中,清朝人还做着自己的黄粱美梦,终于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得到了果报。

从鸦片战争的失利,到甲午海战的惨败,再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惨案,慈禧用一场场战役的失败刷新着国人的忍耐下限。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慈禧一次又一次成为外国人殖民中国的刽子手。

面对中国人的唾骂和愤怒,清朝上层也不乏有股肱之士,但是对于慈禧来说,她又怎能容忍自己眼皮子底下发生这些改革之事。

1898年,面对崇尚新思潮、励志改变清朝的光绪帝,看着明明可以最后再救清朝一次的戊戌变法,慈禧却大手一挥,该杀的杀该关的关,光绪帝贵为天子仍难逃被囚禁的命运。

想当初慈禧为了争夺权力,毒杀了慈安太后,面对同治帝不听话的正宫妻子,慈禧更是不顾皇家颜面赐死了对方。

摄政的几十年间,她向列强卑躬屈膝,先后签订了二十多个不平等条约。

面对国家百姓食不果腹,慈禧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珍珠粉、人参、燕窝是她每天必备的补养品,一顿饭动辄就要上百道菜,还要上百人服侍她吃穿用住,甲午海战之际,挪用军费六百多万两白银给自己过六十大寿,直接造成了海战惨败,一桩桩一件件罪行都在挑战着百姓敏感的神经。

临死之际的悔悟

1908年11月14日凌晨时分,皇宫就开始忙碌起来,光绪帝的身体已经变得很糟糕了,太医束手无策,从宫外召进的医生们都一筹莫展,慈禧虽然剥夺了光绪的权力,但对这个侄子她还是有感情的。

慈禧安排李莲英去看看光绪帝的情况,在得知情况危机后,慈禧也发了脾气,皇宫一行人忙忙碌碌的到了晚上,光绪帝终究还是没救回来。

皇帝驾崩在历朝历代都是一等一的大事,慈禧一边责备着太医院的御医,一边又操心着皇帝死后的种种后事。

慈禧知道皇帝一死天下必然大乱,尤其现在朝政不稳、百姓怨言又深,慈禧下令将光绪帝所有档案秘密封存,然后又召集大臣们开会,对朝廷的很多事情做了部署。

载沣也正式接过了权力的交接棒成为了摄政王,大臣们把草拟好的奏折递给慈禧,如此环境下,慈禧仍坚持着一个接着一个的修改对方的奏折,就连其中的用词都十分注意。

下午时分,慈禧重新拿出自己的遗诏读了一遍又一遍,一旁的太监还提醒她说:“太后,是不是该休息会了,遗诏您都看太多次了,应该是没什么问题。”

慈禧点点头:“给我把摄政王‘训政’改成‘协理’,他的权力不能太大了。”

太监或许是看出了些什么,慈禧的气色越来越白,声音也变的不那么有力,一旁的太医要为慈禧看看身体,却被拒绝了。

慈禧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把遗诏改完,这才躺在床上开始了短暂的休息,众人都感觉又要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慈禧让人拿来寿服,或许自知大限将至,突然间说了一句:“以后不要让女人再插手朝政了。”

说完这句话,在场的宫女太监被吓的全部跪倒在地,当天下午4点左右,慈禧太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而此时距离光绪死亡不到11个小时。

两人接连的死讯从皇宫传到民间,一时间流言四起,各种版本被传的乱七八糟,这位执掌了中国近50年的女人留恋了权力一辈子,最后却还是尘归尘土归土,什么都没有带走。

而临死之际她扶植的摄政王和新王溥仪,在仅仅3年之后就被袁世凯和时代洪流赶下了历史舞台,而清王朝在结束了统治后。

原有的皇宫遗老仍不愿面对现实,躲在皇宫之中深居简出,继续留恋着过往那番不切实际的过去,而中国的未来在又历经了近40年才迎来了光明的前程。

结语: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慈禧和光绪这两位纠葛情感一生的皇族,在命运的最后关头也被紧密的牵连在一起。

两位当权者的离世宣告了清王朝权力的终结,也告别了一个过往的时代,未来的中国大地永远铭记着这段黑暗的历史,这才有了赓续发展继往开来的勇气和决心,仁人志士们的层层涌现才标志着新中国的成长建设。

史料来源:[1]邹爱莲:以档为证说慈禧[J].北京档案,2015

0 阅读:0
念桃说历史

念桃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