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三伏天不一般,有3大不一般之处,总结起来就是:2个好消息、1个坏消息。
时间过得真快,今年7月11日将迎来我国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三伏天”。到了三伏天大地将呈现出一片“上蒸下煮”的现象,35℃以上的高温将成为“常态”,老话说“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在我国民间有入伏当天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人们认为伏天吃了羊肉可以热制热。
今年三伏天“不一般”,老人说有3个特点,啥意思?早看早了解。
一、今年三伏天有40天关于三伏天时间的计算,在农村流传着一句耳熟能详的老话,老话说“夏至三庚便入伏,立秋一庚入末伏”,说的意思就是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便是入伏的时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是入末伏的时间,头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头伏和末伏之间就是中伏。
庚日就是“干支历”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庚日总共有6个,分别是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今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在7月11日,为庚午日,因此今年7月11日为入伏的时间。今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在8月10日,为庚子日,因此8月10日就是入末伏的时间。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7月11~7月20日为头伏,共10天;7月21日~8月9日为中伏,共20天;8月10日~8月19日为末伏,共10天。今年三伏天有40天,是一个加长版三伏天,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我们一定要做好防暑的准备。
特别注意:中伏要么是10天,要么是20天,如果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得早,那么就会导致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结束还没有到立秋,因此就要增加一个庚日。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有10天,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有20天。入伏的时间总会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如果在7月16日之前入伏,那么中伏都是20天。
二、母伏我们老祖宗的三伏天分为“公伏”和“母伏”,在我国传统《阴阳学》中,把数字分为阴和阳,其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而阳对应公,阴对应母。因此,如果入伏的农历日期是单数,那么就是“公伏”;如果入伏的农历日期是“双数”,那么就是“母伏”。
今年7月11日入伏,入伏当天是农历五月二十四,很明显今年三伏天是“母伏”。
那么“公伏”好还是“母伏”好?老话说“公伏凶,母伏爽”,说的三伏天是公伏,那么预示着三伏天可能会异常炎热,如果三伏天是母伏,那么三伏天可能相对凉爽;三伏天过于炎热可能引发“伏旱”,而三伏天相对凉爽说明雨水充足。
老话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连阴吃饱饭”,三伏天正处于农历六月,此时农作物生长速度快,对水分的需求量大,因此三伏天多下雨是好事。今年是母伏,预示着三伏天雨水多,这对农民来说是好消息。
三、今年处暑交节的时间在“出伏”后面三伏天出伏的时间正值小暑交节前后,因此出伏的时间要么在小暑交节之前,要么在小暑交节之后,今年8月20日“出伏”,而今年小暑交节的时间在8月23日,很明处暑的时间在出伏之后。
农谚说“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今年处暑出伏后,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今年粮食容易大丰收。“处暑出伏前”,意味着冷天会来得早,冷天来得早会导致农作物生长积温不够,粮食容易减产;“处暑出伏后”意味着冷天来得迟,农作物有更长的生长时间,粮食容易丰产,这对农民来说是好消息。
正如老话说“处暑有雨农人愁”,处暑时节秋收作物即将成熟,天气热可以让籽粒更加饱满,而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那么气温就会比较低,这不利于粮食成熟。
温馨提示:《皇帝内径》云“春夏养阳”,三伏天阴气受阳所迫藏伏于地下,我们应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忌讳做过于剧烈的运动,以防高温出汗过多而损伤阳气。其次,三伏天要防止“伏天泻”,我们要少吃隔夜食物,少吃过于生冷或者油腻的食物,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总结,今年三伏天有40天,我们要做好防暑准备,希望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