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四不做,一年病不沾染”,入伏后不能做啥?早知道

乡村小水 2023-07-11 09:52:59

导语:“入伏四不做,一年病不沾染”,今日入伏,指的是啥?有道理吗?

今天是7月11日,为入伏的第一天,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正式开始。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7月11日至8月19日,三伏天总共持续40天,三伏天属于六邪(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中的“暑邪”,进入三伏天我们一定要注意防暑。

老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煎饼摊鸡蛋”。进入伏天后由于天气炎热,很多人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而在我国传统食俗中饺子是一种开胃解馋的食材,因此到了入伏这天在我国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

老话说“淋了伏王,一天一场”。“伏王”就是指入伏这天(7月11日),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入伏当天下雨,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的整个三伏天雨水都会非常多,三伏天雨水多可以有效的防止伏旱的发生。老话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三伏天正处于农历的六月,此时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大,雨水充足非常有利于农作物高产,因此入伏当天下雨对农民来说是好事。

老话说“公伏凶,母伏爽”。在传统《阴阳学》中,把数字分为阴和阳,其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如果入伏当天的农历日期是单数,那么就是“公伏”;如果入伏当天的农历日期是双数,那么就是“母伏”。今天是农历五月二十四,很明显今年是“母伏”,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今年三伏天雨水会相对多,希望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进入三伏天后,天气闷热而潮湿,很多人会感到身体乏力、精神不振等现象,因此我们要格外注意养生。老祖宗说“入伏四不做,一年病不沾”,进入三伏天我们不能做啥?早看早知道。

一、不流大汗

《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汗为心之液”,我们应遵循伏天“少动多静”的原则,忌讳做过于激烈的运动,要防止因高温出汗过多而损耗阳气,阳气损耗过度会导致身体抵抗下降,人容易感染疾病。

运动过于激烈,容易导致汗泻过多,不仅伤阳气,还容易导致中暑。当我们出现头昏、心悸、脉搏快速、面色潮红、全身疲乏时就说明我们已经中暑了,人中暑后我们要把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并给予水饮用。

三伏天我们可以选择在早晨或者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如太极拳、慢跑、羽毛球等,避免出汗过多而耗气伤津,适当运动可以让滞留在体内的寒气散发出体表,这样有利于增强体质。三伏天运动很容易导致身体脱水,运动后我们可以喝温水补充水分。

温馨提示:三伏天我们要多喝水,喝水不能等到口渴了才喝水,易按时按量喝水,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每天需要的水量约为1500毫升~2000毫升。

二、不烦躁

三伏天气温高,人容易感到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等情况,情绪大起大落、大事小事爱发脾气,这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容易诱发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三伏天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保持神清气和,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高温天气,有助于我们维持身体健康。

三、不过分贪凉

三伏天气温炎热,很多人为了追求凉爽,会过分追求贪凉,这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

像大量食用冷饮、运动后洗冷水澡、睡觉长时间吹空调或者风扇等都是过分贪凉的表现,三伏天过分贪凉很容易导致“寒邪”的入侵,这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

特别注意:物极必反,三伏天人体内的阳气在一年内达到巅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人体更加容易被寒入侵,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

尤其是很多人会在受热后“快速冷却”,这会导致毛孔和血管快速收缩,容易引发人脑供血不足,人就容易出现头晕目眩的现象,这非常危险。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三伏天我们应该避免过分贪凉,避免过度依赖冷饮和冷气,保持适度得温度和湿度。

四、晚睡早起午补觉

“春生夏长”,三伏天白昼时间长,我们应顺应时节,生活起居应做到“晚睡早起午补觉”。

特别注意,这里的“晚睡”并不是指熬夜,而是指作息时间稍微晚一点,但是不要超过11点。三伏天我们不宜睡懒觉,睡懒觉违背了身体阳气变化的规律,一般来说六七点钟起床比较好;三伏天人容易犯困乏力,因此我们可以在中午适当午睡来补充体力,但是我们午睡的时间不宜超过1个小时,午睡时间过长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人反而会感到不适和困倦。

总结,今日入伏,我们祖宗说“入伏四不坐,一年病不沾”,可以说是非常有道理,我们别不听劝!

0 阅读:0

乡村小水

简介:发现乡村美好事物,随时与您分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