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为“小热”,大暑为“大热”,大暑是我国一年中阳光最猛、气温最高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达到顶点,35℃以上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
老话说“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大暑正常来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如果大暑节气比较凉爽,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到了立秋后天气会非常炎热。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有的年份大暑在中伏之前,而有的年份大暑在中伏之后,在农村有句老话叫“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说的就是如果大暑节气在中伏的前后,那么粮食的产量就会不高,那么老话有没有道理?今年大暑在中伏前后,还是在中伏后面?早看早了解。2023年大暑节气在中伏前,还是中伏之后?老话说“夏至三庚便入伏,夏至四庚入中伏,秋后一庚入末伏”,说的就是夏至后的第3庚日便是入伏的时间,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便是入中伏的时间,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产是入末伏的时间。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7月11日~7月20日为头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末伏。
我国一直沿用干支纪日法来记录日序,由于每年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导致每年入伏的时间几乎不一样。夏至交节的时间最早在6月21日,当夏至恰逢“庚日”时入伏就会最早,今年夏至恰逢庚戌日,因此今年入伏为“最早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总会在7月11日~7月21日之间,而头伏是固定的10天,这意味着中伏的开始时间总会在7月21日~7月31日之间。而每年大暑交节的时间都是固定的7月22日~7月24日,因此这就会导致大暑节气可能在中伏前,也可能在中伏之后。
今年7月23日是大暑交节的时间,而中伏的开始时间在7月21日,很明显今年大暑在中伏之后。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到底有没有道理?我们以最严谨的方法来验证要想大暑交节的时间在中伏前面,那么入伏的时间必须要“晚”,头伏是固定的10天,入伏的时间越晚,也就意味着进入中伏的时间晚,进入中伏的时间晚就会出现大暑在中伏前(中伏在大暑后)的情况。
每年大暑交节的时间在7月22日至7月24日,也就是说大暑交节的时间最晚在7月24日,只要入伏的时间在7月16日之后,那么大暑交节的时间都会在中伏之前。今年是最早伏,即便大暑交节的时间在7月22日,大暑也会在中伏之后。
那么为什么会说“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很多人说“大暑在中伏前”意味着容易发生干旱,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大暑在中伏前,意味着入伏的时间晚(时间在7月16日~21日之间),入伏的时间越晚,就会导致三伏天结束得早,就会出现三伏天只有30天的情况。三伏天时间缩短了,可能人会感到舒服,但是却不利于庄稼生长。老话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三伏天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间段,如果三伏天的时间长(有40天),那么就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粮食作物的籽粒会更加饱满,千粒重会大大提高,粮食的产量自然会大大提高。如果三伏天时间短或者三伏天的天气比较凉爽,那么就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不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虽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入伏的时间晚确实容易导致农作物生长积温不够,如果秋后天气不热,那么粮食就很容易减产,可以说老话有一定的道理。
老话还说“大暑中伏后,五谷前丰收”。“大暑在中伏之后”说明入伏的时间早,入伏的时间早意味着伏天持续的时间长,这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小知识,入伏的时间只要在7月16日之前,那么中伏都是20天。三伏天气温炎热,虽然人会感到不舒服,但是却非常有利于粮食丰收。农谚说“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这充分说明大暑节气期间过于凉爽不利于粮食丰收,对农民来说大暑热一点是好事。
总结,今年大暑在中伏之后,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粮食容易丰收;但是粮食要想高产我们不能完全指望天气,有句话叫“人勤地不懒”,粮食要想丰收,我们还需要做好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认为老话有道理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