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冀北山区一个不起眼的村子里,祖祖辈辈都在这片黄土地上刨食吃。我们村不大,三百来户人家,村东是一片低矮的山丘,山上长满了槐树和柿子树,春夏秋冬,景色各不相同。
村西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的平地上,村里人都种了不少庄稼。辛勤的男人们,大清早起来挑水,浇地,养活着各自的家人。

记得1995年那会儿,咱们村来了个养蜂人老李,本是南方人,北上闯荡,最后看中了咱们村山上开满的槐花,便在村口租了几间破屋子,安了家。一开始,村里人都有些不理解,大老远跑来养什么蜜蜂,能有啥出息?
老李不爱说话,咧着嘴憨厚地笑,只管自己的蜂箱。他有一手好手艺,不光养蜂,还会种果树。
有次我下地回来,路过他家,看他在院子里捣鼓着几棵小树苗,好奇地问了句:"李师傅,这是种的啥树啊?"
老李抬头,阳光下眯着眼睛对我说:"杏树,从老家带来的好品种,结的杏又大又甜,到时候让你尝尝。"
那时候我家里刚添了老二,家里地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爱人常年在煤矿上班,一个月才回来一次。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种着几亩薄地,日子虽不富裕,但也有滋有味。

和老李家熟络起来,是因为我闺女的一场病。
那年冬天格外冷,我家闺女才五岁,不知怎么就发起了高烧,烧得小脸通红,整宿整宿地咳嗽。我又是喂药,又是敷毛巾,可孩子的烧就是不退。村医老赵看了说是气管炎,得喝蜂蜜水才好得快。
那时候村里的小卖部哪有蜂蜜卖啊,我想起了村口的养蜂人老李,大冷天的,抱着闺女就去了。
到了老李家,他正在屋里给蜂箱做检查。看到我抱着病怏怏的孩子进来,连忙让我们进屋烤火。他媳妇王婶赶紧给闺女倒了热水,又是摸额头,又是问症状。
我不好意思地开口:"李师傅,听说蜂蜜对治咳嗽有好处,能不能...能不能赊点蜂蜜,等我爱人发了工资,一定还钱。"
老李二话没说,起身就去里屋拿出一大罐深琥珀色的蜂蜜,还有几块蜂巢,递给了我:"拿去吧,蜂巢也拿上,更有效。病了就得好好养,钱的事慢慢说。"
王婶还教我怎么用蜂蜜水冲服,还捣了些生姜片给我带上,说和蜂蜜一起熬水喝,对咳嗽特别好。

回家后,我按照王婶的方法,每天给闺女喝蜂蜜姜水,没想到三天后,闺女的烧真的退了,咳嗽也轻了不少。
那一罐蜂蜜,我们家足足用了大半个冬天。等爱人发了工资,我拿着钱去还,老李却只收了一半:"留着给孩子买点好吃的吧,这蜂蜜不值几个钱。"
从那以后,我和老李家的来往就多了起来。
春天来了,老李家院子里的杏树开了花,白里透粉的花瓣,开得热热闹闹的。王婶喊我去她家看花,说杏花开了,蜜蜂也该忙活起来了。
老李那几年在村边的荒坡上,也种了不少杏树,二十多棵。他说:"种下杏树,三年小果,五年挂满枝,比种地强多了。"
我听了心动,回家和爱人一合计,也想种几棵试试。老李知道后,第二天就给我们送来了八棵杏树苗,还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种。
他说:"杏树喜阳光,怕涝不怕旱,种下去别太密,一亩地种个十来棵正好,种太多光长树不结果。"
爱人把杏树种在了我家房后的一块高地上,每天下了矿回来,总要去看看树苗长得咋样。八棵小树苗,就像多了八个孩子,每天都要照看。

老李说得没错,杏树的确好养活。第三年,树上就挂了小杏子,又青又涩,摘一个尝尝,酸得牙根都麻了。老李笑着说:"别急,明年就甜了。"
果然,到了第四年,杏子个头大了不少,黄澄澄的,咬一口,满嘴香甜的汁水。我家老二看到树上的杏子,高兴得直蹦高,小嘴巴吧嗒吧嗒的,吃得满脸都是杏汁。
有了杏树,家里的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了。杏熟的季节,我挑着筐子去镇上卖,虽然赚的不多,但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那时候老李家的杏树已经长得枝繁叶茂了,结的杏子比我家的还要多,还要甜。可他家的情况却不太好。王婶身体一直不太好,有风湿病,阴天下雨就浑身疼,干不了重活。家里的活儿和养蜂的事,都落在了老李一个人身上。
有几次下雨天,我去老李家串门,看见王婶疼得直哆嗦,心里不是滋味。我就留下来帮着做饭、洗衣服。老李感动得不行,总是塞给我家孩子一罐蜂蜜。
到了杏子成熟的季节,我和村里几个妇女商量,轮流去帮老李家摘杏子。我们干活的时候,老李就骑着自行车把杏子送到镇上去卖,一来一往,忙得不亦乐乎。
王婶虽然身体不好,但心灵手巧,她教我们做杏脯、杏干,腌杏子,一个杏子能做出好几样吃食,都特别好吃。

慢慢地,我们两家的来往就更密切了。他家有事,我们帮忙;我家有难,他们伸手。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却也其乐融融。
2000年那会儿,国家搞了个退耕还林的政策,鼓励山区的农民不种地,改种果树。老李对这事儿门清,帮着村里人申请了不少补贴。我家在他的建议下,又种了十几棵杏树,还有几棵苹果树。
那几年,我爱人的矿上效益不好,经常拖欠工资。家里又添了老三,日子一度很紧张。老李知道后,主动提出让我爱人跟着他学养蜂,说是"教一门手艺,胜过给十斤黄金"。
就这样,我爱人跟着老李学了养蜂。开始时笨手笨脚,没少被蜜蜂蛰,可慢慢地也熟练了。我爱人说:"老李这人实在,一点儿也不藏私,有啥好经验都告诉我。"
有了第二门手艺,我爱人干脆从矿上辞了职,专心在家养蜂种树。老李还帮我们联系了城里的蜂蜜收购商,价钱比自己去卖要高不少。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我家盖了新房子,买了电视机,老大上了高中,老二老三也在村小学里念书。老李家也扩大了养蜂规模,王婶的病也看得勤了,好多了。

后来,老李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学的就是农林专业。放假回来,给村里人带来了不少新技术。他教我们嫁接、修剪果树,防治病虫害,还帮我家设计了一套简易的滴灌系统,省了不少水。
一晃眼,三十年过去了。现在我家的杏树园已经有四十多棵了,每年光杏子就能卖七八千块钱。我爱人的蜂蜜也打出了名气,还注册了个小品牌,在网上卖得挺好。
老李和王婶都七十多岁了,身体还硬朗。他们的儿子回村创业,开了个农家乐,经营得红红火火的。我们家老大在县城当了老师,老二跟他爹学了养蜂,老三在外地打工,日子都过得不错。
每年杏花开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年带着生病的闺女,去老李家赊蜂蜜的情景。一罐蜂蜜,结下了三十年的情缘,也改变了我们家的命运。

在农村,邻里之间的一把火,一把米,一次搭把手,看似简单,却能温暖人心。正如老李常说的那句话:"人这辈子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上天安排的缘分。"
如今,我常带着孙子孙女去老李家玩,看着院子里那棵已经枝干粗壮的老杏树,心里满是感慨。那树下,埋藏着多少我们共同的记忆啊!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改变自己命运的贵人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