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是“道”,但往往忽视它是“有物混成”之物的字号,字号背后还有个“强为之名”的“大”,这种情形,就如同只知道“子贡”,却忽略了那是端木赐的“字号”一样。
所以,《道德经》中常常“大”“道”并举,称之为“大道”,比如:大道废,有仁
义;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等等。

“大”与“道”合称容易理解,那么,“玄”、“一”是什么意思,它们与“大道”是什么关系?什么时候用“玄”,什么时候用“一”?
“道”是万物之母的字号,老子只论此“道”并无别的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有一物,混然不可得而知之,但万物因它而成,故可以为天下母。又因为它混成且无形,故不可得而定名。
但不知其名,不等于不可以给它一个代称。而“名”是对有形之物的称号,“字”则可以用来表达对事物特性的认可,“道”有来回之意,能说明万物的来处和贯通万物之意,所以“字之曰道。而“大”则能表达它的独立性和极大又极小的属性,所以“强为之名曰大”。
既然“字之曰道,强名曰大”,所以,“道”只是个代称,“大”也只是“强名”之名,两者合在一起,可以称之为“大道”。

那么,《道德经》中除了这个“大道”,还有别的“道”吗?
的确有人把“道”分为宇宙本体之道、天道(宇宙运行规律及原则)、大道(在人类社会的原则和体现)、人道(人性中具有的“道”的属性)四个层次(来自AI智能回答)。
这种分类不仅没必要,而且名称概念混乱,为人们理解“道”带来许多困扰。
还有的人将“道”分成“先天之道”、“后天之道”、“社会实践之道”等。这样的分类只能代表作者个人的理解,与上述分类并无二致,因为道“生”万物,社会实践之道也是从先天之道而来。
总之,老子只论述万物之母这个形而上学的道,或者叫大道,或者叫恒(常)道,至于社会实践上的所谓道,社会运行规律的所谓道,那只能称之为“德”,治国有治国之道,用兵有用兵之道,人有人道,物有物道,细分下去,何其多哉!

但无论怎么细分,那都是大道在社会实践上的落实,仅此而已。因为道不是某一种具体事物,没有任何具体属性,也就没有任何局限性。因此,你可以把它分为无数种。
大道被细分,其实是做无用功,反而影响人们对此“道”的理解。因为以此“大道”为据,人类的社会实践自然要以此道为“法”,无需另立它法,非要另立它法的,都是余食赘行,蛇足之论。
“大”是“万物母”的另一个代称,强调的是作为万物母的极致之大上文已提到“字之曰道,强名曰大”,对此应该不会有疑问,只是人们常常只记得它的“字号”而忽略了它的“名称”。
既然“道”有贯通之意,故借以指代“万物之母”,那么“大”具有什么属性可以指代“万物之母”呢?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天已经无边无际了,道之大更是极致到了超乎想象。因此,“大”有充塞宇宙而不可究其穷极之意。

大到什么程度呢?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无所不至,故曰逝;无所不在又不停留于某一处,故曰远;它无物不在又独立于万物,不执着于某物,故曰反。
因为它“独立而不改”,却又无所不在,不受具体方向的影响,也没有始终,没有边界,可以穷极宇宙,囊括万物,这些特征接近“万物之母”的属性,故以“大”代称,“强名之曰大”。
因为“大”“道”分别是“万物之母”的字号、代称,所以常常合称为“大道”,“道可道,非恒道”中的“恒道”即此“大道”,单称、合成都是这个“道”,老子所论之道始终也是这个“道”,以此一“道”而统万有,可矣,无需分割为若干道。
“玄”既是对幽深冥远事物的形容与说明,同时也是名词概念有的注家将“玄”理解为形容词或动词,即认为“玄”是对大道不可定名的形容或比喻。现代学者则因忌讳“玄学”而“见玄思弃”,无奈之下,对此选择无视。
其实,“玄”是《道德经》的重要概念,帛书《老子》同样有十几处涉及“玄”。传本第一章就说“同谓之玄”,既然“同谓之玄”,当然具有名词概念的功能属性。

帛书虽然没有“同谓之玄”,但“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文意却很清楚:“两者”具有同样的称号,这个称号是“玄之又玄”的,即“两者”皆玄。
“玄”是何意?玄,幽也,冥也,寂寥无有也。然而万物却始于此,出于此,而杳冥之状不可得而名,故以“玄”来描摹这种幽冥不可得而知之的状态。
王弼注曰: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苏辙注类似:凡远而无所至极者,且其色暗昧者也。所以老子以“玄”字表达“幽冥极致”之物。
解说是艰涩的,也是困难的。但化繁为简,可以理解为:“玄”就是杳冥不可得而知之的状态。或曰:深远暗昧不可得知者谓之玄。
但老子又说“玄之又玄”,一个“玄”不够,是怕后人误以为那个混沌之物就是一个“玄”字可以概括的,故云“玄中还有玄”,切莫以为只是那一玄而已,王弼说:若定乎一玄,则是名则失之远矣。
反对玄学的(本人也是)会以为,王弼是玄学家,他对“玄”的解读当然是玄乎其玄的。但王弼虽属玄学家,但他却是以“哲学”角度来解读老子思想的,比较古往今来的老子注家,超乎王弼的,堪称寥寥。

即便不知玄学为何物的西汉初期的河上公,也认为是玄中有玄。成玄英、唐玄宗、吕慧卿、陆希声、李涵虚等注家,也是此意。
所以,“玄”与“大”“道”一样,都是对“有物混成”属性不同层面的解说。
“一”作为数字则是数之始,作为唯一之事,则是“道”“一”在《道德经》中也多次提到,因此这个“一”也是《道德经》的重要概念,比如第10章“载营魄抱一”,第14章的“混而为一”,第22章的“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第39章“昔之得一者”,第42章“道生一”等。
其中的“一”都具有“道”的地位与作用,不然,“圣人执一”何以能“为天下牧(官长)”?天地神谷侯王何以“得一”而能清、宁、灵、盈、正?
但是这么理解似乎不通,因为如果“一”即是“道”的话,则意味着“道生道”,岂不是逻辑悖论?
果真如此吗?非也。我们之所以陷入“道不能生道”这样的逻辑怪圈,无他,原因在于我们被一个“生”字困在了个体生命的“生出”了。

其实“道生一”的“生”,与“有无相生”、“戎马生于郊”中的“生”一样,是“出现”的意思,“有无相生”是相比较而出现,“戎马生于郊”是说战马出现于战场,而这些马本来是用于“粪田”的。
因此,“道生一”就是大道是“独立”无匹的“唯一”之物,并非有一个叫“一”的事物由道而“生”,这是相对于万物而言的,万物万有,丰富多样,而“道”只有一个,可参照之前的文章。
老子给“一”的定义:“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不少老子注的名家,都对这个“一”有过精彩解读,比如以下解读:
文子:一者也,无适之道也,万物之本也。
庄子:老子之学“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大一”。
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吕不韦:道也者,至精也,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张道陵:一,道也。
王弼: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夫欲定物之本者……从道一以宣其始。
王夫之:“一”含万,入万而不与万为对。
苏辙: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皆道也;道一而已。
明·佚名注:一者,道也。有一未形,本无所得,浑沦既判,肇自古初,则物得之。
憨山德清:一者,道之体也。其体至虚而无为,精一无二。
李涵虚:众数之始也。始生之物,其名为一
吕慧卿:道一而已,
何心山:道之尊,其独无对,为物不二。列子不生者疑独,此言独者,即一之旨也……
ab3721a
物理说 天地人都是变化不均匀的电磁场,只是大小而异。 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是:物体(粒子、星球)之间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都是电磁力,质量也跟随变化。中子、原子是带电的,物体是带电的。物体内外都有变化的电参数,还有变化的机械参数。能解释太多的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现象。宇宙、地球、动植物是个大化工厂。 黑洞是一台非常大的水泵(风机) 真空有电流 时间是事物变化过程! 光内外同样有引斥力及转作用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是基本平衡的。宇宙有平衡法则 从黑洞到量子,再到人都会纠缠,光子内外也有引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