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的他,在乱世中写出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史书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5-01-03 13:16:38

治史,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耀眼的瑰宝之一,也是非常专业和困难的一件事。

多数情况下,这个工作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支持,才能收集到大量的史料。

欧阳修是个例外,这家伙能独自修成一部《新五代史》。

所以,在乱世中治史,尤为难得。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进入了长达72年的五代十国时期,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才重新统一中原和南方的大部分地区。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极度分裂的时期,主旋律就是掐架。人们的生产、生活几乎原地踏步,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些许倒退(南方稍好一点)。

别说治史了,能活着就已属幸运。

但当时却有一个人,在政权频繁更迭的夹缝中,居然能修成一部《旧唐书》(区别于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主编的《新唐书》),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他就是张昭,一个从唐朝经历五代,直到北宋时期才去世的史学家。

一、五代十国时期,治史为啥那么难?

907年唐朝灭亡后,北方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五个相对正统的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

同时期,另外还有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北汉十个割据一隅、还算有些体量的政权,合称“十国”。

这个时代治史的任务,自然是记录前朝的大唐了。

谁能编写出一部有模有样的唐史,这个政权的合法性和公认性无疑会大幅提高。

“十国”是甭想了,范围太小,根本没有能力划拉到足够多的史料。

所以只有“五代”才有可能完成唐史。

但是,“五代”的更替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很多史料因此遗失:

后梁,存续16年;

后唐,存续13年;

后晋,存续11年;

后汉,存续3年;

后周,存续9年。

还好,治史的努力从未停止过。

后梁末帝朱友贞曾经下诏征集唐朝的各种文献,但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后唐的李存勖灭了。

到了后唐明宗李嗣源时,专门设置了三川一职,用于搜访唐代的图籍实录,并明令保护唐人碑碣,也是没等开写呢,就被后晋的石敬瑭取代了。

940年,石敬瑭下令修撰《旧唐书》,945年,全书完成,947年,后晋也下线了。

而张昭之所以能成为《旧唐书》的实际总规划师,一是因为他的才华,二是因为他很幸运,甭管朝堂如何更换,他始终都能做官。

二、张昭治《旧唐书》

在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以前,张昭其实叫张昭远,因为要避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名讳,才改名叫张昭的。

从923年29岁时,张昭开始做官。

在后唐一朝,张昭就做过史馆修撰一职,后唐灭亡时已经做到了御史中丞,相当于副检察长。

到了后晋时,石敬瑭最器重的宰相桑维翰非常看好张昭,提拔他先后做了户部、兵部、吏部的副部长,最后升格为副宰相。

这让从小就熟读史事的张昭有了发挥空间,恰好此时石敬瑭下令修唐书,由另一名宰相赵莹总负责,张昭打辅助。

后晋的皇帝石敬瑭是认契丹做爸爸的儿皇帝,这个馊主意是桑维翰出的。

两个宰相桑维翰、赵莹之间虽然水火不容,但他俩都非常认可张昭。

所以,不管后晋对契丹是如何地屈辱,宰相如何的争斗,都不耽误张昭专心致志地写书。

在那个乱世,他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旧唐书》整整写了5年,负责人、撰稿人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张昭一人从头跟到尾,出力自然也是最多的一个。

三、张昭和他的《旧唐书》的结局

张昭后来仍然官运亨通。

在随后的后汉时,做了礼部尚书(部长级),后周时又做了兵部尚书,北宋时赵匡胤封他为陈国公、吏部尚书,直到972年78岁时寿终正寝,张昭都一直受历朝统治者的尊敬。

但张昭在历史上却实属默默无闻。

主要原因,是他的《旧唐书》问世仅百年,在北宋的仁宗庆历年间,就被废弃了,以1060年新编成的《新唐书》取而代之。

为啥呢?

因为人们认为《旧唐书》太过笼统,缺乏细节描写。

尤其是唐朝的中前期,张昭几乎就是照搬了史料,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成分。

那怎么可以!

要知道,大唐的中前期,可是国人最骄傲、最辉煌的历史之一,怎么可以写得如此清汤寡水的?

宋仁宗当然看得很不过瘾,于是才让人重新编修了唐史。

没人看张昭的书了,作者自然就渐渐为人所遗忘了。

时间又过去了整整478年,直到明朝嘉靖年间的1538年,《旧唐书》被世人偶然翻出,才发现书中居然收藏了如此之多宝贵的唐朝原文典籍。

从此,世人对于唐朝的认识,才更加多维和清晰。

才有人知道,在那个战火纷飞、时运多变的乱世中,曾经有一个既能“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又“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的学者,在默默耕耘著史。

史书中是那样简单而又清晰地记下了张昭:

开运二年秋,《唐书》成二百卷,加金紫阶,进爵邑。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古代写史书,不如做经学注解来得快。

0 阅读:2
南松聊过去历史

南松聊过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