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感最低的大一统朝代。
在280年灭吴统一天下后,仅有280年到289年这十年的“太康之治”比较繁荣,剩余的时间里,八王之乱、永嘉之祸、五胡乱华......一桩桩一件件,不堪回首。
西晋的四任皇帝,除了晋武帝司马炎勉强及格,晋惠帝司马衷当了一辈子的傀儡,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更是先后被匈奴的前赵政权俘获并害死。
这些司马氏后代的拉胯表现,不知道他们的先辈、聪慧博学的大谋略家司马懿如果在天有灵,会做何感想。
但其实,在司马懿的后代中,也有兼具品行与才华的优秀人才,其中以司马攸最具代表性。
一、都有司马攸这样的人品,不可能发生“八王之乱”
西晋从司马懿开始打基础,经过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的巩固,最终由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建立。
司马炎为巩固政权,大封司马宗室,以郡为国,分大国、次国、小国三等,并严格限制了军队数量,大国最多也只能有5000人马。
但其中有一部分宗王,还兼职都督地方军事,这些“宗王+都督”双重身份的司马家,手上可就不止5000人啦,这就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而司马攸做为司马炎的弟弟,在265年西晋建立时,就被封为大国的齐王,还先后兼任朝廷的重要岗位镇军大将军、侍中、太子太傅、司空等,权势极大,却始终对司马炎忠心耿耿。
1、封国内的官职一律请奏朝廷
司马攸曾明确表态:
“忝受恩礼,不称惟忧。至于官人叙才,皆朝廷之事,非国所宜裁也。其令自上请之。”
意思是,封国内所有官职的任免,必须上报朝廷批准。
2、不贪财
司马攸食邑20000户,同时还有一份皇亲宗室的丰厚开销可以拿。
但司马攸却多次拒绝收取皇室另开的工资,说自己封地的收入已经足够多了。
3、声望极高
司马攸做为全国军事一把手,在部队中威望极高,跟过他的人都不愿离开他。
对于封地的百姓,司马攸也经常加以抚恤照顾,减免租赋,所以老百姓也都很爱戴他。
而他为人谦逊、诚信做事的风格,让司马攸在朝廷同僚中也拥有大批死忠粉。
试想,如果司马家都是这样品行的人,怎么可能发生历史上最残酷的皇室内斗“八王之乱”呢?
二、早听司马攸的建议,西晋不至于那么快就下线
司马懿在孙辈中最喜欢的,就是司马攸,也是这一代里最优秀的,司马炎也比不上他。
但在讲究长幼有序的古代,做弟弟的,通常没机会取代哥哥做老大。
就像司马懿的九个儿子中,老三司马伷、老七司马骏都是文武双全兼品行端正的优秀人才,却也只能让老大司马师、老二司马昭轮流坐庄。
公元275年,关陇地区爆发了鲜卑人秃发树机能领导的起义。朝廷中有人推荐匈奴人刘渊领兵出征。
这一年刘渊虽然只有23岁,但已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王者气质。
最终,因为其匈奴人的身份,刘渊并未当成将军,郁闷不已,就在送别好友王弥的宴席中发出感慨:
“每相称达,谗间因之而进,深非吾愿,适足为害。吾本无宦情,惟足下明之。恐死洛阳,永与子别。”
刘渊说,有人推荐我,却被谗言所阻,我恐怕要死在洛阳了。
司马攸听说此事后,敏锐地察觉到刘渊隐藏的野心,立刻向司马炎建议,尽快除掉刘渊。
但司马炎并未采纳。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304年,刘渊建立前赵,公然与西晋对抗,他的儿子刘聪更是在317年直接灭掉了西晋。
关于刘渊的野心,当时孔子的后人孔恂、权臣杨珧也曾有所洞察,但只是建议不要重用刘渊。
只有司马攸看得最清楚,建议直接杀了刘渊。
三、对于司马攸之死,司马炎是惺惺作态
282年,司马炎命令司马攸回到齐国去,司马攸因而忧愤成疾。
没办法,虽然忠心耿耿,品学兼优,但司马攸声望实在太高了。
司马炎在和这个弟弟独处时,都要事先想好要怎么表现,才能不在这位德高望重的弟弟面前丢份儿。
而且,司马炎现在面临着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继承皇位的压力,朝廷中已经有很多人推荐应该由司马攸继承。
所以,司马攸只能离开朝廷。
司马炎派御医给司马攸看病,但御医却回报说司马攸没生病。
司马攸只好拖着病体上路了,临走前,司马攸做了一件事:
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无疾。
意思是,司马攸强撑着病体,在司马炎面前举止如常,一副完全没生病的样子,让司马炎也觉得弟弟确实没生病。
第二年,年仅37岁的司马攸就吐血而死。
司马炎哭得很伤心,但当有人说,司马攸死了,您就没什么可担心的啦,这是大好事啊!
司马炎立刻收住了眼泪。
直到病情如此严重时,司马攸仍然用一种极其体面的方式告诉世人,他的皇帝哥哥并无过错。
司马家族中如此品行高尚的人,却得此下场。
两个月后,司马攸的三叔、同样优秀的司马伷病逝。
另一个司马家族的人才、司马攸的七叔司马骏,因为劝阻司马炎不要将司马攸赶出京城未果,也一病不起,3年后去世。
司马懿儿孙辈中的人中俊杰到此算是死绝了。
这也就难怪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后来如此积极地参与八王之乱了:
谁还和你讲亲情和忠诚啊,干就完了!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如果是司马攸这些人在朝堂,西晋士人怎会怡情山水,不问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