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老蒋又发动了内战,起初国军在兵力上占尽优势,可是随着战争的进行,胜利的天平越来越倾向于我军,1948年,国民党组建了四个剿总司令部,开始与我军决战。在淮海战场上,国军选择了有“长腿将军”之称的刘峙出任剿总司令,另给其配置了7位剿总副总司令来辅助他,其中不乏有杜聿明这样的名将,但是国军仍然失败了,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7位副总司令的结局。
1、杜聿明杜聿明是陕西米脂人,国军中比较能打的一位将领之一,从黄埔一期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军阀混战以及对红军的围剿,不过他生前的比较慢,到抗战初期也只是一个团长,不过他这个团长的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是国民党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的团长。
抗战爆发后,杜聿明也参与其中,他先后担任第200师师长、第五军军长,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第五集团军总司令等职。相继参加了淞沪、桂南、远征军入缅作战等战役,尤其是桂南会战中,指挥部队取得昆仑关大捷,击毙日寇旅团长中村正雄。
抗战胜利后,杜聿明成为老蒋的救火队长,先是被派往东北战场指挥作战,东北战场上失败后杜聿明又回到淮海战场,刘峙虽然是剿总司令,但是他的能力有限,军事指挥全部交由杜聿明。但是杜聿明仍然没有指挥部队获得胜利,1949年1月10日在陈官庄被俘,而后在功德林战犯所进行改造,1959年被特赦出狱被安排到政协工作,198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2、孙震孙震是四川成都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他回到川军任职,在多年的斗争中也取得了一定的地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请缨出川抗日,孙震被任命为第二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邓锡侯回四川后,孙震接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一职。
整个抗日战争中,孙震基本上一直都在抗日前线,他先后参加了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襄樊战役、豫南之战、豫西鄂北会战等大战役。蒋介石曾给他写过一封亲笔信,称他“抗日以来,建勋最多,辛劳最甚”。
抗战胜利后,孙震随蒋介石参加了内战,1948年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淮海战役是他的第47军和41军由侄子孙元良指挥,结果被全歼,孙元良逃跑。1949年12月,孙震与杨森联袂飞台,1985年在台湾去世,终年93岁。
3、刘汝明刘汝明是河北献县人,1911年加入到冯玉祥的部队中当兵,此后多年的时间里他跟随冯玉祥参加了直奉战争、北京政变、中原大战等战争。中原大战后,西北军残部被整编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刘汝明被任命为副军长。
卢沟桥事变前,刘汝明担任第29军第143师师长兼察哈尔省主席,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刘汝明他为保存实力,积极贯彻蒋介石以谈判扭转时局的方针,这年8月24日,日军向张家口大举进攻,他不以主力抵抗,使部队受到严重损失。
第29军改编为第一集团军后,刘汝明被任命为第68军军长,徐州会战时他率部在肖县、蒙城地区布防,抗击由蚌埠北进之敌,曾击毙了日军一个旅团长。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基本上都在河南地区抗日,1943年晋升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抗战胜利后,刘汝明也参加了内战,1948年时他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八兵团司令员,其部队在淮海战场上也基本被全歼。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后,刘汝明去了台湾,1975年在台北去世,终年80岁。
4、冯治安冯治安是河北故城人,1912年到冯玉祥麾下当兵。在此后多年的战争中他也是一路高升,中原大战后,冯治安被任命为29军第37师师长。日本在策划“华北自治”阴谋时,将29军的众多将领划分为“亲日派”、“知日派”、“抗日派”三类。冯治安不但被划为“抗日派”,还单独加戴“顽固抗日派”的帽子。
卢沟桥事变后,冯治安代理第29军军长,此后冯治安相继担任过第十九军团军团长、第33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等职,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鄂西会战等大会战,从1939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他率第三十三集团军一直坚持防守着鄂西、江北地区。
抗战胜利后,冯治安也参加了内战,淮海战役时冯的部下何基沣和张克侠率部投诚,国民党败退大陆后,冯治安也去了台湾,1954年在台北因脑溢血去世,终年58岁。
5、韩德勤韩德勤是江苏人,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被分配到北洋陆军中担任下级军官,1925年南下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了之后的北伐战争和军阀混战以及对红军的围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韩德勤也参加了抗日战争,他长期在第三战区任职,先后担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第二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八十九军军长、鲁苏战区副总司令等职,参加过徐州会战。不过在抗战期间,韩德勤经常与新四军搞摩擦,期间也多次被新四军击败。
抗战胜利后,韩德勤参加了内战,1948年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顾祝同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后,韩德勤改任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奉命急运粮食、弹药等物资,空投徐州。
国民党败退大陆后,韩德勤也去了台湾,1988年在台北去世,终年96岁。
6、陈鼎勋陈鼎勋是四川人,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炮兵科毕业后回到四川加入邓锡侯部,参加了川军早年的内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鼎勋随邓锡侯出川抗日,先后率部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西鄂北会战,而他也相继担任第45军军长,第二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等职。
抗战胜利后,陈鼎勋和参加了内战,相继担任第47军军长、第第十二绥靖区司令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去了台湾,1950年又移居香港,1956年到上海定居,1973年在上海逝世,终年81岁。
7、李延年李延年是山东广饶人,从黄埔一期毕业后参加了东征、北伐和中原大战等战役。1930年之后李延年又成为剿共的急先锋,因剿共作战升任第三绥靖区司令兼九师师长,1935年7月,又兼福州第四绥靖区司令。
抗战时期,李延年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宜昌会战等战役,也因军功他先后升任第二军军长、第十一军团长、第34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山东挺进军总司令等职。在宜昌江防守备战和宜昌攻坚战中,李延年部与日军交战近五个月之久,直到日本投降,日军终未能前进一步。
抗战胜利后,李延年在1946年2月被调到徐州,徐州剿总成立后,李延年担任剿总副司令,淮海战役开始后,李延年先是奉命放弃海州,向徐州龟缩,解放军及时捕捉到战机,将李延年部歼灭,李延年率少数人逃脱,不久李延年被任命为第六兵团司令,随着战争的进行,李延年的第六兵团在新桥、曹老集以北遭到重创,李兵团一路南逃到南京。
之后国民党一路溃败,李延年也逃到台湾,但是在逃台之前他放弃部队只身逃到台湾,到台后遭到陈诚的弹劾被判10年有期徒刑,但是服刑1年后他就被保释出去,幽居在台北郊区,忧郁成疾,穷途潦倒,直至终了一生。1974年在台湾病逝,终年70岁。
小结:
这7个人出自国民党不同的派系,杜聿明、韩德勤和李延年都是老蒋的嫡系,孙震和陈鼎勋出自川军,刘汝明和冯治安出自西北军。尽管有他们的辅佐,但是兵力占优势的国军在淮海战场上还是被打败。他们7人各自也有了不同的去向,有的去了台湾,有的成为战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