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的一天,咸阳城外。
楚军营中,旌旗猎猎,战鼓雷鸣。
太阳照在营地里一排钢刀上,明晃晃的很刺眼。
刘邦深吸了口气,裹紧身上的袍子。
这次他与项羽会面,为显诚意,随从极少。
但有两个得力助手须臾不离左右,文有张良,武有樊哙。
相信老天是站刘季这一头的。
……
然而项羽可没这么厚道。
在范增安排下,项庄等人在帷幕外持剑等候,只等一声令下。
礼仪掩盖住敌意,笑脸暗藏着杀气。人们各自心怀鬼胎,强装热情地相互寒暄,背地里却时刻想着摔杯为号。
这是《史记》中描写最为精彩的一段故事。
鸿门宴,吃的不是饭,而是楚汉的命运。
但少有人意识到,台面上,是刘邦和项羽两人极限拉扯。
台面下,却还进行着另一场更具决定性的暗战:这是当时天下最顶尖谋士间面对面的较量。
对阵双方:张良和范增。
他们在计谋上博弈,在套路上激烈地你来我往,直至最后孤注一掷、图穷匕见。
这,是另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鸿门宴前,范增想在天明后一举击溃刘邦,而张良委托项伯说和迫使项羽协商解决;鸿门宴中,范增连着多轮发动攻击,张良调兵遣将一一化解;鸿门宴后,范增或许将图穷匕见之时,张良及时建议刘邦尿遁……
在风云变幻的节骨眼上,两颗最强大脑的巅峰对决,决定了历史将会走向何方。
鸿门宴
鸿门宴是楚怀王布下的局?鸿门宴就本质而言,就是围绕关中地区统治权归属所进行的协商会谈。
涉及的主要利益方包括刘邦、项羽和楚怀王。
刘邦和项羽之所以能够形成冲突,以至于上演这出鸿门宴,全应归功于楚怀王的成功操盘:楚怀王想让项家军到巨鹿战场上去送,削弱项氏的实力;同时让刘邦走捷径进入关中,快速发展一波。接下来刘邦项羽围绕关中,必有一战。
楚怀王想收取渔翁之利。
一、刘邦:万事俱备,只缺关中
刘邦在入关后,逐渐明确了逐鹿天下的想法。
1、刘邦的意图
在入关前,刘邦是人们眼中的宽厚长者。他不争不抢,对人和善,人缘颇佳。
这么一个看起来胸无城府,也无野心的人,被选为进攻咸阳的统帅。
关中交给他,诸侯们都服气、放心。
但当进入咸阳后,刘邦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被范增精准地捕捉到了:
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过去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喜欢美女。现在入了关后,眼看他改了性子,既不收受财物,也不再做妇女之友了。他现在这样做,说明有野心了啊。
范增找人观望刘邦上空的云彩,每一朵都像龙虎的形状,五颜六色、牌面拉满,这可是天子才有的气场啊。
范增至少发现了刘邦的两个秘密:
其一,刘邦入关后实力大为增强,让他有底气放飞梦想;
其二,刘邦在关中人民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就是想以关中为根据地,图谋天下。
2、刘邦的优势
刘邦深得楚怀王信任,在各路义军中口碑和人缘均不错。
后来刘邦和项羽同时出发,率领楚军的两支主力之一,由西边向秦国进攻。而后刘邦在沿途还收集了陈胜、项梁留下的散兵。
可见当时刘邦颇有人望,深得楚怀王和各路义军将领的信任和支持。所以他一路顺风顺水,从西边轻轻松松地打到了咸阳城下。
3、刘邦的劣势
刘邦的劣势就是兵少。
公元前209年十月,在沛县起兵时,刘邦只有一百多人。估计后来是靠着老丈人吕公资助,才勉强拉起一支三千人的队伍。
后来在向咸阳进军途中,刘邦陆续吸收各国被秦将章邯打败的散兵,进入关中地区后,打着正义的旗号,乘势征召了一批秦人。
就这样想尽办法,刘邦的兵力也只在十万上下,且大多是新兵和降卒,战斗力很低。
与之相比,项羽的军队达到了四十万,并且在巨鹿之战中大获全胜,战斗力爆表。
如果两军发生冲突,后果可想而知。
刘邦想借约法三章在关中站稳脚跟
二、项羽:先称霸,再称帝
项羽想曲线救国,先自立为西楚霸王,然后等时机成熟就称帝。
1、项羽的意图
项羽在秦灭之后,分封天下,一共封了十八路诸侯。随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为什么项羽不直接称帝了事呢?这恰好就是他的心病之所在。
不是他不想称帝,而是已经有了楚义帝(即楚怀王)的存在。
但是这不影响项羽曲线救国。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代为行使了天子职权,对诸侯们进行分封。
此刻他已架空楚怀王,成为事实上的天子。
接下来他的战略已经很明晰:将不听话的诸侯王一个个收拾掉;然后将楚怀王干掉或者废除,最终完成名义上的转正。
2、项羽的优势
项羽的优势比较突出,就是强大的战斗力。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6万楚军打败40万秦军主力,一举扭转义军的败局,成为义军所公认的带头大哥。
此后,项羽基本上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3、项羽的劣势
项羽的步子迈得太大,多少有点扯到蛋。
他很强势。不止一次将楚怀王架空。
他野心太大。天下还没打下来,他就已经不满足于西楚霸王的称号,而是急于干掉楚怀王,取而代之。
这些做法,让他拉满了仇恨。
西楚霸王
三、楚怀王的布局
楚怀王想得到实权,为此他想千方设百计。
公元前209年,在秦将章邯强力反攻下,陈胜吴广接连被灭。危难之际。楚将项梁采纳范增的提议,拥立楚王后代熊心为新的楚怀王。
在正牌楚王的旗号下,所有楚人团结起来,一举击溃秦军,反秦的事业再度红火。项梁的势力快速发展壮大起来。
这时楚怀王不甘心了:凭什么你打我的旗号喝酒吃肉,我却连口汤都没有?
项梁被章邯偷袭杀死后。楚怀王就派大将宋义到项家军接管兵权,想趁机把项家军抢过去。
可不起眼的项羽突然变身战神,在违令杀死宋义之后,又在巨鹿之战打破秦军主力,成为各路义军实际上的牵头人。这可真是前驱狼后遇虎。
为压制项羽,楚怀王想到笼络刘邦,让刘邦从防守相对薄弱的西面进军咸阳。并与大家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
这便是楚怀王之局:
刘邦成为关中王,就会在关中开枝散叶,快速发展起来,形成足以与项羽相抗衡的力量。
如果刘邦继续服从楚怀王,那么楚怀王就拥有了能与项羽相抗衡的力量;
就算刘邦不服从楚怀王,项羽为抢占关中战略要地,也会与刘邦爆发冲突。
待到两败俱伤时,楚怀王就能坐收渔翁之利。
至于楚怀王的优劣势,那都十分明显:优势,有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劣势,被项氏完全架空,手上没有一兵一卒,政令不出宫。
不甘心做傀儡的楚怀王
楚汉博弈到现在,三方大佬都已在历史赌桌旁坐定。
接下来,就是幕后谋局者亮相了。
张良是刘邦的“谋圣”,而范增则是项羽的“亚父”。
论声望和地位,两人均是当时谋士的天花板。
一场激烈的智斗即将展开。
一、可能的选择
在各方的意图及优劣势都众所周知的基础上,刘邦、项羽、楚怀王应该大致会有三个选择。
1、刘邦配合楚怀王
刘邦可以继续选择服从楚怀王的命令,在关中称王并就地做大做强。这样等实力足够,就可以与项羽分庭抗礼,并进而奠定战胜项羽的基础。
但前提是项羽允许刘邦留在关中。
2、项羽找刘邦直接火拼
趁刘邦实力尚弱,项羽直接率领优势军队将其终结。这样项羽就能独占关中地区,并捎带消灭一个竞争对手。
但这样项羽兵力会受损,并且还会让诸侯人人自危,不再充分信任和支持项羽。
楚怀王可能会借机在诸侯间收揽人心,进一步扩大势力。
3、项羽收服刘邦
项羽也可以施加压力,让刘邦不再效忠楚怀王,转而支持自己。
在收买人心后,项羽就可以干掉楚怀王,然后称帝。
但这样做,刘邦这个隐患还会长期存在,并且可以号召各路诸侯共同反对弑主的项羽。
二、刘邦和项羽大概率会联手
刘邦大概率会和项羽联手。
因为无论是选择1还是选择2,刘邦肯定都会凉。刘邦尚还不具备和项羽硬刚的实力,并且项羽压根就不会允许竞争对手留在关中要地。
而就项羽这边来看,无论是选择1还是选择2,他都会消耗一波兵力,并且搞不好支持率还会大幅下滑。
而选择3就不一样了。双方都会作出一些妥协,但会得到皆大欢喜的结果。
比如刘邦,可能会转而服从项羽,失去对关中的控制。但由此可以专心地去高筑墙、广积粮。
项羽,可能得拿块地封给刘邦,继续养虎为患。但可以集中精力谋划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的事。
双方将能够避免火拼,迎来一波快速发展期。
而楚怀王引发刘项冲突的布局,只会彻底落空。
项羽代天子分封十八路诸侯
变数中的决战虽然客观上而言,刘邦、项羽联手卖了楚怀王,博弈就圆满结束。
但此刻,在楚汉阵营里,有两位军师可并不这么想。
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还可进行一番微操,争取到对己方最有利的结果。
真正的对决才刚刚开始。
范增一口咬定:楚怀王只是傀儡不足为惧。真正急需解决的隐藏BOSS,其实是刘邦。
张良也敏锐地意识到:刘邦项羽必有一战。但当下最好使出“拖”字诀,活下来就是胜利。
为此,两位顶尖谋士借着时局中的几个变数,妙计频出,展开了一场巅峰对决。
一、变数一:刘邦拒关
一个错误决定,差点致刘邦于死地。
在率军进入关中后,有人给刘邦出了个损招:
关中比天下富足十倍,并且易守难攻。听说项羽把章邯封为雍王,封地就在关中。等章邯一来,沛公恐怕就得走。最好赶紧派兵把函谷关守住,不让章邯和其他诸侯进入关中。
等到项羽入关,看到函谷关已被封锁,听说刘邦已经占了关中。没想到一番血战过后,竟然被刘邦轻易摘了桃子!项羽一怒之下,派黥布等用几天就攻破了函谷关,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打到了咸阳附近。
精心布置的防御,居然被秒破,这种巨大的压迫感让刘邦和他的手下恐惧不已。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估计刘邦要凉凉,赶紧给项羽当起带路党,通风报信称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一下就将刘邦置于命悬一线的危险境地。
1、范增力主进攻
如果项羽主动进攻刘邦,就会丧失在诸侯中的支持率,让自己处于不利态势。
但假如刘邦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呢?
那么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刘邦妄图称王,不让任何诸侯入关,一下子就站到了所有诸侯的对立面。
那么此时进攻刘邦,不仅支持率不会掉,而且还会得到诸侯们的支持。事实上,后来项羽拥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多半就是因为各路诸侯的参与。
在道义、兵力均占优势的情况下,项羽几乎可以无伤灭掉刘邦。
控制关中,灭掉隐患刘邦,增强自身实力,同时还会得到更多的诸侯支持。一举多得,可谓是完美方案!
走对这一招棋,全盘将尽在掌握!可以想象,当时范增内心是多么狂喜。
接下来,范增极力劝说项羽进攻。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项羽被说服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方飨士,旦日合战。
项羽军枕戈待旦,准备天明时发起一场致命的打击。
2、张良建议立刻转立场
得知项羽即将进攻的消息,张良惊呆了。刘邦也惊呆了。
刘邦惊呆了是吓的:十万汉军弱兵要迎战四十万楚军劲旅,这不分分钟凉透的节奏吗?
而张良吃惊,是没想到他一秒没守家,刘邦就让项羽上了高地。真是带不动啊。
谁给大王出的这个馊主意?
一个小子让我占住关中,搞钱爆兵,我听信了他的话。
大王觉得以现有的军力能够抵挡住项羽吗?
刘邦陷入了沉默……
张良不愧是顶尖的谋圣,顺势而为给出两点建议:
其一,找到自己的死党项伯,请他去项羽营中活动;
其二,表态刘邦是站项羽一头的,不敢背叛项羽。
不过好在刘邦的执行力超强。把项伯请来后,又是拜兄长,又是结亲家,充分博得了项伯的好感。
而后刘邦立马卖了楚怀王,称据守关中只是替项羽当看门保安。请未来的亲家项伯到项羽那帮忙说说情,放自己一马。
项伯也喜欢干这种雪中送炭、两边讨好的事儿,双方一拍即合。
临走前,项伯特地强调:
明天到项羽那做个情况说明。
千万记得要早点哟!不然大军就打过来了……
项伯回到楚营,将刘邦的信息传递给项羽。
并且信息不仅仅传给了项羽。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宴会场面很热闹。随从项羽入关的赵、燕、齐、魏、韩等国诸侯王及主要将领都参与了。可见,张良已经利用刘邦在诸侯中的影响,将消息广为散播。
这样就反将了项羽一军:在赵、燕、齐等第三方作证下,刘邦已经转变立场,答应臣服于项羽。项羽再进攻,已是不义。
于是,项羽只得同意,双方在鸿门宴上再协商一次。
范增觉得自己行动够快,没想到人家刘邦做工作速度更快。
夜长梦多的道理,谁都懂。既然已经说服项羽进攻刘邦,为什么就不能打破常规来场夜袭?
张良在战前能够从敌方得知信息并及时决策,为什么范增不能及时从项羽身边得知消息,并快速反制呢?
第一轮过招,范增输了。
项伯连夜入汉营送信
二、变数二:项庄舞剑
在帐外,刘邦已经当着所有人公开表态:
项羽是大将军,我刘邦愿意自称为臣。关中是天下人的关中。
这个表态,项羽很满意。
既臣服于项某,又让出了关中。这小子还挺上道啊。
就项羽看来,办鸿门宴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
……
但范增能善罢甘休吗?不能!
1、范增的绝杀
项庄舞剑,是范增临时想出的致命一招。
这一招很高明。
没办法发动对汉军的进攻了。
但还可以策划非官方行动,比如秘密来个斩首行动什么的。把刘邦一干掉,那十万汉军不就群龙无首,分分钟就完蛋?
眼前的宴席,不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景吗?
论武力,刘邦的随员被拉去喝酒,兵器统统被留在帐篷外面,毫无反抗之力;
论空间,帐篷内空间狭小,躲都没地方躲。
打没法打,跑没法跑,那不就只能坐着等死嘛!
此时再找个人以舞剑助兴的理由进去,偶尔失个手啥的,不很合理么?
碰到这种情况,刘邦能说什么?最多只能自认倒霉,然后看看保险买齐了没。
诸侯们作为吃瓜群众可以作证,舞剑失手平常事,和项羽一丁点关系没有。
实施的成功率,贴近百分之百;而舆论的风险,却趋近于零。
如此便宜事,不做还等啥?
范增举起玉玦示意动手,项羽假装没看到。
没事!
我老范当一次黑手套,自己找个人来,这不是更私人,效果更好吗?
怎么样,小张良,你是不是害怕了?
摔杯为号
2、张良的防御
一个年轻将领在营中持剑舞蹈。他是名楚军小将,叫做项庄。对,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项庄。
随着音乐,他的动作幅度越来越大,攻击倾向越来越明显。
张良迅速弄明白了。
范增这老小子是不依不饶,想下杀招啊。
眼看剑尖有几次都快擦到刘邦鼻子了。
关键时刻,刘邦的“亲家”项伯出手了。
项伯出手也是应有之义。首先,他与张良是死党,与刘邦还结了儿女亲家,有了利益联结;其次,要是刘邦不明不白地挂了,那他项伯到底是作保的联络人,还是引诱刘邦入坑的小人呢?到时候他恐怕百口莫辩了,以后他怎么在江湖上混?
我项伯可不能做这个冤大头。干了这杯酒,上!
在项伯的阻拦下,项庄的攻势被暂时遏制住了。
但谁知道范增还会使出什么阴招呢?
项伯出面挡了一次,浑身冒汗到旁边喘气去了。接下来,他还能打吗?
怎么办?
张良赶紧走至军门,请樊哙去救场。
樊哙问:情况怎么样?
张良答:很紧急。项庄舞剑,他的目标是沛公啊!
樊哙一听,勃然大怒。瞧我这暴脾气!二话不说,带上剑拿起盾牌就往大帐里闯。看到守门卫士,直接用盾干倒,猛地闯了进去。进了大帐,就直戳戳地站在项羽面前,与之对视。他瞪着血红的眼睛,头发竖起,眼眶碎裂。
这爆表的战斗力,让勇猛的项羽都感到了危险,他“按剑而跽”,按住剑坐直了身子,处于防备状态。
这谁?项羽问。
是沛公刘邦的参乘樊哙。张良答。
然后樊哙当着项羽面喝了一大杯酒,啃了一个生猪蹄。
大家都被其勇猛所镇住了。
更令人叫绝的是,樊哙喝完酒居然清了清嗓子,发表了一番即席演讲,称如果项羽杀了刘邦这个有功之臣,那就是走了强秦的老路子!
这刘邦手下都是些啥人啊?
能文能武啊。所有人都服气了。
没人再敢轻举妄动。跟这么个猛人对拼,不是嫌自己命长吗?
刘邦又活下来了。
第二次过招,再次暴露出范增谋事不密的短板:
既然想在酒桌上偷袭刘邦,偌大的军营,就找不到一两个击剑高手吗?为什么张良就能早作准备,让樊哙一同前来?
范增是不是有点考虑不周呢?
于是,范增再一次败在了张良手下。
樊哙闯帐
三、变数三:刘邦尿遁
杀招已被拆穿,那么范增只有最后一招:图穷匕见。
既然已经被看穿了,那还藏着掖着做什么啊,不如干脆撕破脸得了。
再逼项羽几次,直接请出刀斧手伺候,一了百了!
就算你樊哙再勇,好汉也架不住人多啊。
……
张良已经发觉局势在恶化。
对方一招比一招狠。再多留一分,就会平添一分的危险。
反正该说的,刘邦已经当着诸侯们的面都说了。这场酒席,已经形式大过内容。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也不用告辞,因为项羽肯定会百般挽留。张良建议,借着上厕所的空档,悄悄地溜掉。
于是,樊哙闯进帐内不久。“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但这次范增反应过来了:会不会刘邦等人,借口上厕所就跑了?
于是赶紧让都尉陈平去找人。
依照项羽在酒席上的表现,这个命令肯定是范增发出的。
但,还是晚了。并且还有点所托非人。
后来陈平也跳槽到了刘邦那,一去就被刘邦任命为都尉,并留在身边做参乘。如此重用,想必跟陈平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放了刘邦一马不无关系。
估摸着刘邦已经走远,张良才随陈平入帐辞谢项羽:“沛公不胜酒力,就先行离开了。委托我献上白璧一双,是送给大王的;玉斗一双,是送给亚父范增的。”
反应不及时,所托非人。第三轮过招,范增依旧输了。
三战三败。
范增这次败得很彻底。
最后,他只能将无能狂怒全部输出给了项羽。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刘邦:轻舟已过万重山
尾声:新的开端鸿门宴上的暗战,在悄无声息中结束了。
但楚汉权力的角逐,才刚刚开始。
从前面几次过招中,可以看出,范增在意识上还是十分到位的,无愧其顶级谋士的地位。
但在反应速度、执行能力、用人水平上,范增明显要比张良差一个档次。
也许是范增老了罢……
而过招结果,也隐隐预示了双方最终的结局:
志大才疏的项羽团队,一次次错过绝妙的良机,走起下坡路;而能力更为优秀的刘邦团队,在历经考验后变得更为强大,一步步地走向历史前台。